原標題:
院士大咖齊聚惠州,獻計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吃干榨凈”推動石化產業創新聯動發展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袁暢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劉豪偉 邱若蓉
朝陽初升,惠州港進出的油輪劈開大海的靜謐;灣畔之上,高聳的巨塔里發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龍年新年伊始,惠州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奏響加快建設全球綠色石化產業高地的時代強音。
2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詹文龍、張鎖江、韓布興、劉維民率專家團到惠州,考察我市石化產業發展情況,為推動惠州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院士大咖和專家學者重點關注哪些領域?惠州石化產業存在哪些需要完善和提升的環節?怎樣通過延長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全球綠色石化產業高地?讓我們看看院士和專家們如何獻計支招。
大亞灣石化區。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怎樣延鏈強鏈?
大力發展化工基礎原材料衍生品
在當前全省上下繼續擂響高質量發展“戰鼓”之際,我市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如何有效延鏈強鏈,將每一滴油“吃干榨凈”,進而推動產業創新發展,迫在眉睫。
“產業聚集帶來了資源、成本、市場競爭等多方面優勢。”大亞灣區黨工委副書記、區管委會副主任傘金福介紹,大亞灣石化區循環經濟產業鏈關聯度已高達95%,園區化工原料就地消化率達71%,有效提升了產業鏈附加值,實現了鏈上主體合作共生、提質增效。
同時,高附加值產品占比偏低,產業鏈延伸長度不夠,“油頭”大“化尾”小等短板也日益凸顯。例如,已落戶石化下游項目主要發展圍繞乙烯項目的通用合成材料、基礎有機原料,但存在原料利用率不高,產業鏈延伸長度不夠,終端產品中高端化、精細化產品占比偏低,部分中下游產品處于空白等問題。
既要“油頭”頂天立地,更要“化尾”鋪天蓋地。“這次到了石化區內企業,感到非常震撼,恒力一個民營企業就搞得很好。”主要從事離子液體與綠色過程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工程專家張鎖江認為,惠州石化能源產業創新發展思路清晰,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出臺的發展規劃和政策,說明惠州市委、市政府非常具有遠見卓識。
張鎖江建議,惠州可以考慮大力發展PC塑料、橡膠、精細化學品等化工基礎原材料衍生品,以及海上風能、光伏發電、二氧化碳廢棄物綜合利用等。“下次,我們可以針對二氧化碳項目舉行一個專題研討會。”
“深化石化園區產業鏈的延伸,可以考慮與惠州電子信息產業相結合,做一些聚合物的新材料,還有一個方向就是生物醫藥材料,也就是醫療消費材料。”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軍平認為,用于醫療用途的聚氨酯彈性手術線、生物級奶嘴的原材料,都是一個比較好的產業鏈延伸方向,整個市場需求量也是比較大的。
“現在蒸汽價格越來越高,園區發展可以考慮布局核小堆,既可以提供企業生產所需蒸汽,也能滿足綠色環保的要求。”中國科學院院士、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主任詹文龍結合自己所研究的領域,從園區供熱、制冷循環利用等方向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上海化工園區等注重與周邊園區或產業協同聯動發展,形成良性互動互補的發展格局。大亞灣石化區內企業還存在與周邊電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廣闊市場需求對接不足,產業相互促進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區域聯動發展局面未形成。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布興建議,惠州石化園區實現高質量發展,還是需要綜合考慮環境、能耗、效益等問題,讓能源、原料互通有無,實現綜合應用。同時,依托園區的原料、地域等綜合優勢,發展高端、“卡脖子”材料,力爭做到“人無我有”。
歷經20多年開發建設,大亞灣石化區推動石化產業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已實現煉油2200萬噸/年、乙烯22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煉化一體化規模位居全國前列。202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347億元。
當前,園區聚集中海油惠州石化、中海殼牌乙烯、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恒力石化(惠州)PTA等龍頭支柱項目,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烴、碳九等優勢產業鏈,涵蓋石油、天然氣、化工、化纖、橡膠等多個領域。
為何搭建平臺?
提前布局建設戰略研究院和中試基地
近年來,惠州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集中資源和力量建設“2+1”現代化產業集群和“3+7”產業園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創新平臺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能力持續增強。
在大亞灣石化區內,大多數企業采用了先進的工藝技術,并擁有一批高素質專業技術人員,但也存在科技創新和研發力量不足、技術支持還有差距等問題。特別是現有產業主要集中于中上游,對下游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工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仍缺乏較高水平的技術支撐平臺。
另外,研發環節、相關裝備制造環節缺失,具有創新活力的經濟實體發育不足,難以形成產業創新的原生動力,技術研發、產業化實踐、技術支持等也還有一定差距,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惠州的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需要布局自己的戰略研究院和中試基地。”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的建議,引發不少專家和企業代表的共鳴。張鎖江認為,中試基地不僅可以實現新產品的小批量生產,還可以起到一定的技術催化劑作用。
據了解,中試基地是新產品中間試驗的場所,也是新產品定產、量產的前置場所。在這里,可以對科研成果進行中間試驗,不斷研制出新產品的配方及具體的生產工藝和樣品,這也是新產品開發的必經之路。
“建議惠州建設中試基地(平臺),與國內院校開展合作,給高校學生一個實踐機會,也能吸引更多碩士博士人才來惠工作。”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李垚認為,建設中試基地也是吸引人才的有效平臺,特別是一個吸引年輕碩士、博士的很好契機。同時,惠州石化產業要實現高端化智能化轉型,需要前沿技術和長期探索,吸引年輕高水平人才提前介入研究,便于研究成果在惠州落地轉化。
產業創新發展需要高水平創新平臺的有力支撐。隨著兩大科學裝置、東江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埃克森美孚研發中心、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等研發平臺相繼落戶建設,為惠州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形成未來產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如何聚攏人才?
依托研發平臺等重要載體吸引高層次人才
龍年開工首日,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要視人才為珍寶。擂鼓催征,惠州迅速啟動十萬人才大招引專項行動,吹響惠州新一輪人才“集結號”。
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是產業乃至一座城市的最根本優勢。大亞灣石化區集聚13家世界500強企業,發揮“隔墻供應”優勢,與惠州新材料產業園聯合打造高端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產業集群,園區企業對人才的質量要求也日益提升。
“產業平臺建設、新產品的開發,都是一個比較好的吸引人才的方式,特別是高端人才。”埃克森美孚企業代表王鍇認為。
“我感受到惠州招聘碩士人才很有吸引力,但吸引博士方面與廣州、深圳還有明顯差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執行院長董海峰認為,要打造好研發平臺這個重要載體,以此吸引高層次人才,同時要考慮發展智能化園區。
一流的石化產業高地,要有一流的人才隊伍。如何搭建平臺聚人才,激發創新創業新活力?
除了“引進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良彬建議,結合惠州高校資源,以企業需求帶動當地高校設立特色學位,例如根據新材料人才需求培育相應的專業方向。
市能源和重點項目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推動大亞灣石化區與惠州新材料產業園“一園兩區”聯動發展,推進產業協同、產業配套與產業鏈延伸,強化科技創新與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要素的耦合支撐,優化政策、能源等要素保障,推進石化產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
人才是惠州發展的最強勁動力。目前,全市上下、各行各業人才總量超140萬。今年,惠州將圍繞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生命健康“2+1”現代化產業集群發展需求,以國內高校應屆畢業生為主,引進各類青年大學生人才6萬名以上;圍繞加快壯大惠州制造業產業技能人才隊伍,鼓勵支持市域內高等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畢業生留惠人數1.5萬人以上等。
有了一批批科研人員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基礎,惠州今年將積極推動埃克森美孚一期、太平嶺核電一期等項目盡快投產達產,加快建設中海殼牌三期等項目,推動中海油特色資源綠色高效利用項目等盡快開工建設,加快推動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