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眾智聚合力 謀發展譜新篇——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大會發言摘登

      原標題

      集眾智聚合力 謀發展譜新篇

      ——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大會發言摘登

        ■市政協委員李書嫻

        發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 做強新型儲能產業鏈條

      李書嫻。

        截至2023年9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1800萬輛。目前汽車動力電池的平均使用壽命大約為6年至8年,國內早期推廣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陸續進入報廢期,2022年全國動力電池報廢量約為42.2萬噸,退役動力電池的回收利用需求日益迫切。

        惠州是國內新能源電池的重要生產基地,新能源電池產業集群入選了“2023中國百強產業集群”,新型儲能集群相關的企業超1000家,2023年產值約1160億元。目前,惠州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擁有恒創睿能、世合科技和中商鋰新能源等企業,年生產處理梯次利用產品設計產能達2.5萬噸。

        但是,惠州電池回收利用產業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和瓶頸,主要是與新型儲能產業發展不匹配,回收服務網點水平參差不齊等。

        為此,建議規范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及時跟進上級制度要求,明確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各環節主體責任,有效落實退役動力電池回收規范化管理;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對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企業、再生資源回收點的環保檢查和安全生產檢查;依托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開展動力電池流向追溯,落實溯源管理。

        建議建設專門的產業集聚區,在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合理規劃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集聚區,引導動力電池回收企業進入化工園區,完善用電、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加強危險品貯存運輸、電池拆解等方面監管。同時,引育動力電池回收企業,支持本地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培育出3~5家國內龍頭企業,圍繞動力電池回收白名單企業,實行以商引商,并鼓勵本地產業鏈上下游聯手“廢料換原料”,推動動力電池原材料的閉環管理。

        此外,要強化科技支撐,鼓勵行業創新聯盟開展動力電池回收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研發,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大高效拆解、再生利用先進工藝、設備的推廣應用力度,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支持本地龍頭企業參與動力電池回收通用要求和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領域的標準制訂。

        ■市政協委員肖建國

        活化利用東坡文化資源 打造橋東半島文旅融合發展新高地

      肖建國。

        東坡寓惠期間,留下文學作品580多篇(首),惠州保存至今的蘇跡20余處,是國內蘇跡留存最多的城市之一。但整體上我市對東坡文化IP的活化利用尚不充分,城市的東坡印記不明顯,現有景點的文旅融合度不高、吸引力不足。

        惠城區橋東街道曾是延續一千多年的歸善縣縣衙所在地,擁有大量的文化遺產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東坡寓惠后,兩寓合江樓,兩住嘉祐寺,再遷白鶴峰,執竿釣磯石,與橋東結下不解之緣。目前,水東街作為惠州唯一的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積累了一定的人氣,發展東坡文旅有良好的基礎。因此,建議以東坡文化為核心,全面整合利用資源,集中打造橋東半島文旅融合發展新高地。

        建議將現在的“濱江東路”更名為“東坡路”,串聯起合江樓、東坡祠、東坡公園、東坡碼頭等,面上輻射覆蓋原嘉祐寺、東坡亭糧倉等遺跡,把現在的“東坡路”更名為“東籬街”,與“東坡路”橫直相交;將現在的“東江沙公園”更名為“東坡公園”,園內設立東坡雕像群、東坡詩詞藝術園地、東坡演藝角等景點;設立“東坡碼頭”,在東江邊復原北宋時期碼頭,停放仿宋小船作為東坡來惠時的客船,供游人拍照、直播;修繕活化原嘉祐寺,充實田園野趣,重現東坡詩詞描繪的歷史場景,同時打通原嘉祐寺與東坡祠的便利通道,使原嘉祐寺、東坡祠、合江樓三點成線,增加景區體量;用活合江樓,圍繞東坡詩酒文化與宋代生活美學進駐相宜業態,使其成為蘇風宋韻雅集地及拍照打卡地;擇址復原釣磯石景點,配以坡公釣魚情景雕像,供游客品味東坡的生活情趣;在東坡公園開辟相關藝術園地,讓東坡詩詞隨處可見、隨時可讀,與東坡祠、嘉祐寺相呼應,聯合打造嶺南青少年東坡詩詞研學基地;設立東坡功業長廊,利用東坡路江邊人行護欄,將東坡寓惠期間為民紓困、關心農事、筑堤建橋、蓄藥治病等功業進行生動展示。

        ■市政協委員危兆賓

        加強我市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提升產業創新支撐能力

      危兆賓。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加研發投入。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建設加快推進,成立南方核科學理論研究中心;惠州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埃克森美孚大亞灣研發中心啟動建設。東江實驗室總部區、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惠州分中心投入使用。一批優秀的科研團隊和創新人才落戶惠州。但總體上我市現有的科技創新平臺承擔中央與省重大研發項目數過少,成果轉化率較低,在系統創新、資源集聚方面有待進一步突破,資金、人才與制度等保障性要素有待加強。

        為此,建議分類優化提升現有創新平臺能級。一是提升科學研究類平臺能級,聚焦東江實驗室等大科學平臺及中國科學院“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與“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兩大科學裝置平臺建設。二是提升技術研發類平臺能級,聚焦我市石化、電子信息等產業技術創新需求,重點開展專項攻關。三是提升企業孵化平臺能級,持續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開發區”專業化、全鏈條孵化體系,加速形成科技成果孵化、項目落地、企業成長的“雙創”生態圈。四是提升公共科技服務類平臺能級,加速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打造高效便捷的服務體系。

        建議強化協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與大灣區核心城市合作,鏈接大灣區創新資源,積極引進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來惠共建創新平臺,推動東江實驗室、惠州學院等科研院所開放共享,鼓勵中海殼牌、南方電網等在惠州設立研究機構,支持鏈主企業、中小微企業協同創新,支持大企業、中小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

        建議大力支持企業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企業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科技攻關項目,支持重點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強化側重需求引領的應用場景示范推廣。同時,創新平臺體制,建立符合創新規律的運行機制,優化平臺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市政協委員李雪松

        全力提升120指揮調度能力 筑牢院前生命健康安全防線

      李雪松。

        120急救指揮中心作為社會應急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衛生急救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肩負著對院前醫療急救資源統一指揮調配的重要職責。近年來,國家和省衛生健康委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指導意見》《廣東省進一步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實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地市級以上急救(指揮)中心設立統一指揮調度信息化平臺,加強對縣(區)級院前醫療急救網絡統一的業務指導和調度。

        惠州市120急救指揮中心成立于2011年,隨后,惠陽、惠東、博羅、龍門、仲愷等5個縣(區)先后各自成立120急救指揮中心。全市共112個急救站點,144輛120救護車,其中,市120急救指揮中心負責20個急救站點、25輛120救護車的指揮調度。我市院前急救指揮調度網絡在急危重癥院前急救、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全市統一的指揮調度信息化平臺尚未建立、市級急救指揮中心運行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縣級急救指揮中心自主性不強等問題。

        為此,建議在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建立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信息化平臺,實現急救呼叫統一受理、車輛人員統一調度,提高調度效率,打通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信息化平臺與本級區域健康信息平臺、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信息系統的壁壘,實現數據共享,不斷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指揮調度平臺的智能化、科學化及同質化水平。

        建議完善市120急救指揮中心運行保障機制,推動有條件的縣設置獨立建制的120急救指揮中心,根據實際情況盡快推動博羅、龍門、惠東3個縣獨立設置縣120急救指揮中心,在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統一受理下實行縣120急救指揮中心二級調度,更好地實現院前急救醫療服務的均衡性、公平性和可及性。

        ■市政協委員賴忻

        完善涉外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護航惠州對外經貿發展

      賴忻。

        惠州外貿進出口規模大,從事企業數量多,相關法律風險和法律服務需求不斷攀升。近5年,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涉外案件近7000件,年均突破千件;市仲裁委受理涉外仲裁案件150件。

        近年來,惠州認真貫徹落實省《關于推動涉外法律服務業創新發展的行動方案》及有關決策部署,將涉外法律服務納入依法治市工作要點,明確了“強化涉外法治服務保障力度,推動涉外法律服務業創新發展”的目標要求。但當前惠州涉外法律服務發展還存在機制體系不完善、服務供需不平衡、供需對接不順暢、業務水平不到位等問題。

        建議完善機制,盡快制定實施意見,由市委依法治市辦牽頭,市司法、財政、人社、商務、市場監管、外事、貿促會、仲裁委等有關部門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加快出臺惠州關于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對照省方案,對惠州擁有事權、可配套政策措施的全面納入市實施意見。對支持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的特定措施探索尋求協作的方式,創造條件為惠州涉外法律服務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撐。

        建議內建外聯,加快搭建服務平臺,在大亞灣、仲愷等涉外企業較多地區建設惠州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搭建律企雙向鏈接平臺,加快推進惠州國際商事調解中心、外商投資“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等國際商事調解組織建設,對接建立惠州域外法律查明服務中心、涉外典型案例數據庫,綜合運用前沿信息技術和資源打造惠州涉外法律信息綜合服務平臺。

        建議培植扶持,加速壯大服務機構,重點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涉外律師事務所,支持高水平涉外律所、港澳律所與本土律所合伙聯營或到惠建立分支機構;政府、國有企業涉外部門建立健全涉外法律服務保障體系。同時,深耕厚植,細化服務產品供給,深化司法與跨境電商產業園等平臺交流合作,并堅持引育留用,優化涉外人才隊伍。

        ■市政協委員鄔寶華

        盤活農村閑置資源 助力“百千萬工程”

      鄔寶華。

        2023年,我市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相對較低,經營性資產較少且收益較低,農村閑置資源占了大多數。喚醒“沉睡”資源,讓農村閑置資源變增收“活水”,是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但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一些堵點,主要表現在:缺乏縣鎮統籌,沒有充分發揮集體資源優勢、形成產業開發合力;國企、供銷社作用發揮不充分,在壯大村集體經濟中參與度不高;項目落地難,農村現有建設用地多為宅基地和公共基礎設施用地,經營性建設用地比較少,將土地轉化為經營性建設用地的途徑還不順暢。

        為此,建議系統梳理,科學規劃盤活閑置資源。摸清家底,明晰資產權屬,建立資源檔案;科學規劃盤活閑置資源,編制詳細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因村施策,分類指導,根據各村土地資源稟賦,制定好“一村一策”工作方案,確保落地實施。

        建議共建共治,強化縣鎮村統籌力量。試點組建縣、鎮兩級強村公司,或由基礎較好的市場主體特別是國有企業、供銷社牽頭,統籌盤活集體資源,強化跨村統籌、村組聯動,實施一批集體經濟項目;試點推進村級集體經濟“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探索實施“三變改革+產業合伙”的發展模式,激活農村“沉睡”資源;鼓勵支持村村聯合,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聯合體,開展“強村帶弱村”行動計劃。

        同時,要注重多方匯力,探索合適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整合盤活閑置資源;充分利用國有企業的優質資源和經營優勢,整合市場閑置資源,建立“國有企業+村集體組織+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飛地”經濟,用“飛地抱團”的模式,加快培育新業態,并強化用地、人才、資金等要素保障,加強資源開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香金群

        圖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朱金贊 楊建業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