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找一下AED!”近日,一段深圳街頭救人的視頻在短視頻平臺迅速火起來。視頻中,救人的女孩一邊觀察倒地者的生命體征,一邊讓路人通過小程序幫忙尋找附近的AED。
網友們在盛贊小姐姐熱心救人的同時,也紛紛感嘆:遍布城市各處的AED為大家帶來了安全感。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是自動體外除顫器的英文縮寫,是一種可被非專業人士用于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命神器”。
近年來,這樣的“救命神器”也開始出現在惠州的公共場所。根據“惠州AED”小程序顯示,目前全市交通站場、人群聚集場所和旅游景區等重點公共場所配置了65臺AED,一些機構、單位、學校和物業小區也通過自主配置或慈善捐贈的方式配置了AED。
位于市區下埔濱江公園特警執勤室的AED。
很多人知道AED關鍵時刻能救命。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普通民眾不會用、不敢用AED的現象仍然較為普遍。如何讓公共場所配置的AED能用、夠用,并讓更多的人會用、敢用,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
調查
緊急時刻,哪里能找到AED?
最近,惠城區河南岸街道悅湖會小區的居民發現,大門保安亭的外墻上掛了一個綠色箱子。
“這是AED,萬一有人突發心梗、心臟驟停,可以救命的。”每當有人問起,小區保安都會耐心解釋,這是物業公司出錢裝的。“救命神器”裝到了家門口,也讓不少業主“安全感滿滿”。
當前,心血管疾病是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數多達54.4萬,平均每分鐘就有1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中,90%的心臟驟停發生在院外,“黃金四分鐘”的搶救成功率可達50%以上,如心肺復蘇與AED聯用,可大幅提升搶救成功率。
5年前,在惠東人社系統工作的李文容第一次從電視上知道AED及其作用時,身為市人大代表的她就開始琢磨:如何讓惠州老百姓也能用上這個“救命神器”。“2019年,我通過調研了解到,當時廣州、深圳等城市已經大力推廣AED了,但惠州的公共場所及人流密集的地方,幾乎沒有配置AED。”李文容說。
也正是這一年,《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要在人員密集場所配備AED。為此,李文容在參加2020年惠州“兩會”時,提出了《建設健康惠州,推廣AED使用的建議》。
巧合的是,當年惠州“兩會”上,身為醫務工作者的市政協委員武彤彤也提出了《在公共場所設置自動除顫儀(AED),促進我市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的建議。
此后幾年,又相繼有代表、委員提出相關建議,惠州公共場所投放的AED數量持續增加。
2020~2022年,惠州財政安排市級財政資金299.65萬元,由惠州市衛生健康局根據人口密度、急救半徑、心搏驟停發生率、地理位置等合理布點,分兩批在各縣區主要交通站場、人群聚集場所和旅游景區等重點公共場所安裝了55臺AED裝置設備及相關配套管理系統,同時加大應急救護培訓力度。
今年8月,惠州市紅十字會籌資18.5萬元,在市行政服務中心、學校、景區等10個公共場所布設了10套半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及其配套設備,有效織密了群眾生命安全防護網。
緊急時刻,如何找到這些AED?2020年11月,在首批AED投放的同時,惠州發布了AED急救網點地圖,市民在微信小程序搜索“惠州AED”,就可查找附近的AED。
記者進入“惠州AED”發現,65臺AED中,有6臺顯示地址是車牌號碼。“這是裝在交警鐵騎上的,遇到急救突發事件,交警可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并用AED進行施救。”惠州市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說,讓AED“跑”起來,可更好提高覆蓋效能。
隨著AED的陸續推廣,目前我市部分公共場所、大型商場、小區物業及工礦企業等自行配置了一定數量的AED,有些個人也購置了AED。
“本車有‘救命神器’AED,有需求,截停我。”惠州市紅十字生命相約志愿服務隊副隊長陳俊的車尾部,專門貼上了這樣的標識。去年10月,他發現大亞灣當地配置的AED較少,于是花2.1萬元購買一臺放在車上,并配備了急救包和滅火器等器材,方便隨時隨地救人。
AED“救”在身邊,你會不會用敢不敢用?
去年,掛在仲愷高新區體育館前臺墻壁上的AED,因被用來成功救治了兩人,一度成為館里的“明星”。當時救人的那一幕,該體育館工作人員楊振輝至今記憶猶新。
2022年6月2日17時許,體育館內一男子打羽毛球時突然倒地,楊振輝聽到該男子球友呼救后馬上跑了過去。在呼叫無應答,判斷其無呼吸、無心跳情況下,楊振輝立即對其進行心肺復蘇,同時讓其他工作人員趕緊去取AED并撥打120急救電話。
AED取到后,楊振輝和另一名工作人員打開儀器,為男子貼上電極片,立即給予電擊除顫一次,隨后繼續進行心肺復蘇。不久之后,男子逐漸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并被送往醫院進一步治療,成功挽救了生命。
這是我市非醫學專業人員在醫療機構以外使用AED挽救生命的首個成功案例。“我們接受過應急救護培訓,會基本操作,但不懂急救知識的人,可能連AED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別說去使用它了。”楊振輝回憶起當時的一個細節,“我們第一次使用AED救人的時候,男子同行的球友一開始還不讓我們靠近操作呢。”
兩個半月后,仲愷體育館工作人員又使用心肺復蘇和AED成功救治了一名踢球中突發心梗、心臟驟停的市民。
記者走訪發現,部分設置了AED場所的工作人員表示未經過應急救護培訓,不懂得AED的操作。“萬一有緊急情況,也不知道該不該用這個設備。”一高鐵站的物業工作人員說。
記者通過電子調查問卷的形式采訪了84位市民,82%的受訪者都聽說過AED且知道其作用,但61.9%的受訪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如何使用AED”,59.52%的受訪者表示“不敢使用AED救人”,主要原因是“不會用,怕操作失誤”和“擔心萬一救不回來要擔責”。
“AED打開啟用后,有語音和視頻引導,只需要‘聽它說、照著做’就行,但沒有接受過應急救護培訓的人,可能存在心理壓力。”惠州市紅十字生命相約志愿服務隊隊長羅慧認為,與繼續增加和優化公共場所AED配置同樣重要的是,要加大應急救護培訓力度,讓“第一目擊者”會用并敢用AED,真正實現“救在身邊”。
對此,近年來,惠州市衛生健康局、惠州市120急救指揮中心、惠州市紅十字會等創新開展“敢用、會用”培訓宣傳。2021年,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創作動漫版心肺復蘇術+自動體外除顫操作公益廣告,連續3個月在惠城區167輛18條線路公交車、客運汽車上播出。2022年,市衛生健康局制作了介紹AED操作使用的《衛惠》系列小視頻,在公眾號、抖音、微信等平臺上發布。
“急救科學屋”就是面向大眾常態化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的一個載體。2020~2022年我市分別在惠州科技館、廣東東江干部學院、仲愷體育館、博羅縣江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置了“急救科學屋”,通過“標準視頻+導師講解+學員實操”的培訓方式,為公眾提供規范化、一站式急救知識和技能科普。
市120急救指揮中心、惠州市紅十字會以及眾多志愿服務組織,也經常面向交通運輸、旅游、教育等重點行業開展群眾性的應急救護培訓,普及心肺復蘇(CPR)+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急救技能,發展急救志愿者隊伍。惠州市紅十字會近年來組織應急救護“五進”公益宣講3817場,普及應急救護知識和技能約93萬人次,培訓持證救護員1.5萬余名,市120急救指揮中心近年來每年培訓救護員超過1萬人次,普及救護知識達到10萬余人次,營造了“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濃厚氛圍。
針對市民關于“緊急施救是否要擔責”的疑慮,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專門在AED旁邊張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84條內容: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另外,我市還為急救志愿者提供法律援助及購買項目保險,在救助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由保險公司視程度給予意外保險賠付。法律給的“底氣”+保險給的保障,有助于消除施救者的后顧之憂。
痛點
部分AED未納入遠程管理系統
配備AED是為了以防“萬一”,可以預見,大部分設備的使用率是比較低的。如何確保AED關鍵時刻能隨取隨用,管理維護不能忽視。
記者走訪我市多個AED設置點發現,AED投放后出現了監管維護不到位、位置標識不夠清晰等問題。
國家衛健委2021年印發的《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指南(試行)》明確,已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的公共場所應在該場所平面示意圖上標示自動體外除顫器位置,并在重要出入口、自動體外除顫器放置處設有統一、明顯的自動體外除顫器導向標識。
近日,記者根據“惠州AED”的導航指引來到金山湖公園西門廣場,發現公園內并沒有設置關于AED的導向標識,且在地圖所示位置也沒有看到AED。記者隨后向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反映,了解到服務站重新裝修時工人把它拆了下來放到了室內,裝修好之后也沒再管它。在記者反映的3個工作日后,AED被重新掛到外墻上。
記者獲悉,目前,市財政出資配置的55臺AED采用三級管理方式,由各個安置點工作人員對AED進行每日巡查,由第三方服務商全權負責維保期內的AED維護、檢測、管理、耗材更換等;由市120急救指揮中心負責AED遠程管理平臺后臺管理。
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培訓科負責人張毅坦言,由于AED的資產歸屬問題,部分設置點業主單位對AED的管理不夠積極,未能做到定期巡查維護,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存在“用而無備”的隱患。此外,維保期只有5年,后續維護保養缺少專項經費保障。
在配置之初,惠州就積極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AED使用效率,設置了“惠州AED”導航地圖,并將AED、急救志愿者調派、急救優先分級調度系統(MPDS)有機聯通。一旦有人拿取AED并開機使用,安置點負責人和市120管理員就能收到信息,并實時在市120指揮調度平臺上顯示,市120調度員可通過視頻、電話進行現場自救互救指導,同時可立即派120救護車前往施救。
但美中不足的是,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的“互聯網+AED”遠程管理系統目前只適用于全市公共場所配置的55臺AED。不同團體對外開放的AED設備,由于技術兼容性不允許、后期系統維護費用來源不明晰等問題,很多并未納入管理系統,也沒有錄入“惠州AED”地圖。
今年8月,惠州市紅十字會在惠城區龍豐街道花園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投放了一臺AED。“原先投放在室外,但是AED機柜需要插電,出于用電安全考慮等原因,我們將AED挪進了室內。”該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中心上班時間才會開門,下班時間如發生緊急情況,市民無法取用。因為不能24小時取用,所以這臺AED沒有納入“惠州AED”地圖。
建議
在全市重點公共場所實現AED全覆蓋
雖然近年來惠州AED的配置率在提高,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惠州AED的配置無論是數量、分布密度還是覆蓋范圍,都與《中國AED布局與投放專家共識》建議的標準100~200臺/10萬人相距較大。
依照這個標準,按惠州市目前600多萬常住人口估算,遠期目標最終需要配置至少6000臺,培訓至少6萬名合格的急救志愿者。相對而言,我市現有AED數量遠遠不足,難以對全市人群聚集公共場所形成有效覆蓋。
為此,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培訓科負責人張毅建議,要加大財政投入,在全市重點公共場所分批分次投放AED,尤其是在機場、車站、學校、大型社區、體育場館等實現AED全覆蓋,提高全市每10萬人口配備率。此外,還需解決“互聯網+AED”技術問題,讓不同機構在全市公共場所設置的AED統一納入遠程管理系統和“惠州AED”小程序,便于市民就近尋找、縮小急救半徑,充分發揮社會急救力量提高救治成功率。
針對市民不會用、不敢用AED的情況,惠州市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王高橋認為,急救技能跟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除面向大眾和重點場所工作人員培訓外,還應把包括AED操作的急救技能培訓納入教育體系中。如高中和大中專學校每個學年安排1~2個課時,讓急救技能培訓走進課堂,有助于提高急救技能的普及率。
張毅認為,紅十字會、志愿服務隊等社會組織和急救中心、醫院等醫療機構都有開展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但還存在一些不規范現象。建議由相關部門牽頭,對應急救護培訓的課程、教具、學時、頒證等進行統一規范,確保培訓質量,提升救護能力。
記者手記
讓更多人學會保命救人之技
近年來,我市重要公共區域設置的AED陸續增多,通過使用它成功搶救生命的暖心故事也時有出現,其作用與價值也逐漸得到人們認可。但記者采訪發現,會使用、敢使用AED的人并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關鍵時刻的“救命”功能。
其實AED用起來很簡單,只需聽從指令與提示,一步步來即可。但要消除人們對它的好奇和疑惑,促進其有效應用,為生命爭取更多機會,加大急救領域知識的宣傳科普和技能培訓力度顯得至關重要。
如何加強急救培訓,讓眾人在救人這件事上更給力,重要的是要走出“AED只限專業人士使用”這一誤區,通過社會化培育和發展急救技能志愿者服務保障隊伍,面向學校、社區、公園等重點公共場所工作人員及廣大群眾,大力開展應急救護培訓、復訓,形成“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獲救機會”的良好局面。
期待急救技能的進一步推廣普及,讓更多的人會用、敢用AED,具備保命救人之技。
他山之石
深圳打造“移動AED” 5分鐘救援圈
11月7日,深圳首批500臺出租車上配備了AED急救設備,并計劃對公共交通領域從業人員進行1.5萬人的規模化培訓,打造一支由公交車、出租車司機組成的流動救援志愿者團隊。這是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聯合騰訊SSV社會應急實驗室、深圳巴士集團共同探索打造的“移動AED”5分鐘社會救援圈項目。
在出租車上安裝AED急救設備,是依托其24小時的流動性,讓救援更高效,設備覆蓋面更廣,并與現有固定AED網絡形成高度互補,讓“招手即停”不僅是便民出行服務,更是一次“生命救助”。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戴建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馬海菊 駱國紅 香金群 歐陽成
通訊員王麗 周鑫 周漫棉 李俊楠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黃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