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供銷系統創新服務方式助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共建“供銷農場”富民興村
走進博羅縣泰美鎮車村村,田野里綠意蔥蔥。在“供銷農場”項目落戶之前,這一片苦瓜地基本都是撂荒地,村里流轉了這連片300畝的土地,按照規劃種上各類瓜果……
11月27日,省供銷社、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委改革辦組成聯合調研組到惠開展供銷社助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題調研。記者從活動上獲悉,近年來,惠州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全市1043個行政村集體收入基本實現“10萬+”全覆蓋。值得關注的是,全市供銷系統創新服務方式,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聯合合作數量97個,包括共建“供銷農場”11個,助力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和“百千萬工程”實施。
“供銷農場”模式使農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這是村民在博羅泰美車村村“供銷農場”種植苦瓜。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全市共建成11個“供銷農場”
泰美鎮在車村、樓下兩個村整合了600多畝土地,聚焦農產品探索出“公司+鎮級供銷社+村組+農戶”的利益鏈接機制,實現了村集體、農戶的真正入駐、共謀發展。
“通過‘供銷農場’的運營,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至少15萬元。”車村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車碧鋒說,村里還鼓勵中小農戶以土地使用價值或保底租金等多種形式入股合作社,以實現聯農帶農。
樓下村“供銷農場”則更早運行,收益效果顯現。該農場盤活了近290畝土地,其中約50畝土地建設現代農業設施大棚,其余適時種植甜玉米、辣椒、苦瓜等蔬菜和糧食作物。2021年以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只有村集體魚塘發包的2000元,無支柱產業,2022年樓下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接近20萬元,其中“供銷農場”的落地為樓下村集體經濟增收占比超過75%。
“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為依托,積極發揮供銷組織網絡優勢和社有企業全資源要素優勢,聚焦農業生產,全力打造‘供銷農場’,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市供銷社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共建成11個“供銷農場”,分布于博羅縣泰美鎮、柏塘鎮、楊村鎮、公莊鎮、湖鎮鎮和惠城區橫瀝鎮,初步建成“企業+鄉鎮供銷社+村集體經濟聯合社+供銷農場(供銷農場生產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體。
帶動10個村集體每年平均分紅15萬元以上
“‘供銷農場’模式使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從農民向股東的轉變。”泰美鎮有關負責人介紹,這種聯農帶農新模式不僅有效解決泰美土地“碎片化”“撂荒化”和“空心村”等問題,促進土地流轉,還進一步增強農業的吸引力,示范帶動周邊1000畝農田實現灣區標準種植生產……
“供銷農場”如何運營?市供銷社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是由社有企業牽頭并實繳資本金入股、村集體以財政資金購置的固定資產預期收益參與,農戶以閑置土地參與,通過農資集采和訂單種植等方式經營獲利,帶動農戶創業就業。
如樓下村集合村民小組和農戶的閑散用地,由惠州市供銷綠色農產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樓下經濟聯合社、博羅縣供銷社企業集團公司泰美公司及農民成員18人,共同設立供銷蔬菜專業合作社,合作共建“供銷農場”。除分紅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外,每年直接帶動114戶農民依靠土地增收,并至少帶動60人就業。
據市供銷社測算,11個“供銷農場”帶動10個村集體每年平均分紅15萬元以上,近1500戶農戶社員戶均增收2000元,復耕超過1730畝撂荒地,平均每天帶動約200名農民社員屬地務工,每天人均勞務收入約150元。
建設“數字供銷”助農增收
“我們大力推動農產品綜合服務站、綜合助農服務中心等聯農助農項目建設,對接‘供銷農場’,拓寬小農戶連接大市場渠道。”市供銷社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已在博羅縣楊村、公莊、湖鎮等鎮設立每年可集散交易農產品3萬噸以上、輻射帶動約3000戶中小農戶的助農服務中心和田頭集散市場,整合對接周邊73家、規模約3.3萬畝優質種植基地,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供銷社集體經濟和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
為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組織網絡優勢,有效整合涉農部門和社會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市供銷社通過積極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鄉村經濟振興發展。目前全系統共組建專業合作社292家,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9家,其中42家被評為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共7446戶,輻射帶動農戶6萬多戶,擁有9個注冊商標。
“通過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聯合合作,農民得到了專業的技術指導和優質農資供應,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市供銷社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基礎上,我市還創新建設惠民田頭前置倉和惠民新市場,建設“數字供銷”,優化電商平臺的建設和營銷策略,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更為暢通的渠道,助力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博羅縣“坐擁”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讓該縣聯動資源、帶動三產聚集有了更多的機遇和嘗試。目前,博羅縣供銷社正在積極推動“社村”融合發展,全力推進該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