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報記者探秘中國南海惠州油田丨大洋深處抓“活魚”

        “要下基層,到基層去抓‘活魚’,見多了才能積累素材,有說話的資本!卑不諑煼洞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教授、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劉杰在提及黨報記者要寫有思想的新聞時論述道。

        為了獲得“有說話的資本”,惠州日報社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派出一組特派記者,踏駭浪入深海,來到中國南海浩瀚大洋深處,探秘油田和鉆井平臺,了解中國海洋石油事業發展歷程,感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豪情壯志;上平臺鉆機房,來到海洋石油工人身邊,分享這群熱血漢子敢拼搏善戰斗的鐵骨錚錚,聆聽他們對“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柔情牽掛……

      惠州日報記者在“國瑞”平臺核心操作區的安全區域采訪了解作業流程。

        基層一線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只有走進基層,才會挖掘出最鮮活、最豐富的新聞資源。整段旅程共計4個日夜,采訪組從碼頭出發,搭乘“海洋石油681”,歷經15個小時的顛簸,抵達“國瑞”鉆井平臺。期間,采訪組隨輪機長穿行在灼熱的迷宮般的機艙,聆聽發動機有節律的轟鳴;深夜和船長值守在寬闊的駕駛臺,傾聽他們對抗13級臺風時的震撼;凌晨跟平臺司鉆堅守作業現場,看著一根根鉆頭探入海底深處;清晨4時到廚房感受海上不一樣的煙火氣;烈日下親歷滿身油污的一線作業者的忙碌;一抹晚霞下感嘆深邃海洋的魅力……

        接地氣,才能有底氣、長靈氣。在全情投入采訪的4個日夜里,惠州日報社特派記者或拿著筆,或端起相機,到一線工人身邊,一篇篇特寫,一組組鏡頭,一個個視頻,如實記錄了海油人的堅守、海洋探油的艱辛、海上生活的艱苦。

        扎根群眾才能產生真情實感,新聞報道才會有現場的溫度、才會有清新樸實的文風、才會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海洋石油事業關乎國家能源建設和安全,每位海油人都有責任擔當和石油情懷。要將時代大背景下每個人和細節寫實寫活,需要跳出固有思維、原有條框,讓人們看到另一片平時看不到的天空和景象。此次采訪組用一組不同崗位、不同年齡階段的海油人自述,從他們的視角,用他們的語調,從小切口入手,真實感受和反映這批石油人的精神世界和家國情懷,用小鏡頭體現大主題。

        深入大洋深處可摸到“活魚”,走在路上會發現好新聞。作為黨報記者,只有用心感知時代變遷、社會進步,用情聆聽一線人們的內心聲音、親身感受,才能寫出有溫度、有深度的精品力作,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各項工作。

        惠州日報特派記者歐陽德輝 李松權 匡湘鄂 張藝明 通訊員惠聲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