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發布2023年第1期風險提示:謹防養老詐騙陷阱

        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詐騙犯罪時有發生,形式各樣的詐騙“套路”讓一些老年人防不勝防,頻頻中招,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打擊。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3年第1期風險提示,提醒廣大老年消費者要注意避免掉入“代理退保”“以房養老”“投資理財”等“套路”詐騙,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謹防“代理退!毕葳

        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非法獲取保單信息后,通過詆毀保險產品、承諾更高收益等手段,鼓動老年人退保并購買所謂“高收益”理財產品。待老年人陷入圈套后,不法分子不僅收取高額“代理維權”手續費,甚至侵占老年人的退保資金。

        “過猶豫期退保不僅會面臨經濟損失,還會失去原有的保險權益,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風險,被保險人將無法及時獲得各項保障。消費者退保后再想投保,由于年齡、健康狀況的變化,可能面臨重新計算等待期、保費上漲甚至被拒保的風險。”我市保險公司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一般來說,投保同一種險種,被保險人的年齡越大,繳費標準越高;此外,多數壽險的最高投保年齡為60周歲。老年人根據自身狀況,謹慎考慮是否要退保,尤其要注意“退舊投新”的誘導,不僅可能多繳保費,還很可能因身體狀況的變化或超過規定的年齡而被拒保,從而失去獲得保險保障的權利。

        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示老年消費者,不信“偏門”不貪“小利”,提高警惕防詐騙。一方面不信“偏門”,辦理各類金融業務一定要通過正規機構和渠道;不貪“小利”,謹記“天上不會掉餡餅”的道理。另一方面多了解金融常識,從正規渠道了解金融產品和辦理流程,提高防范風險能力。

        謹防“以房養老”陷阱

        “名下房產抵押半年,每個月能拿到10%的超高利息,到期能輕易贖回”……聽起來穩賺不賠的“以房養老”,卻容易讓你“老無所居”。近年來,不法分子打著“以房養老”旗號,誘騙老年人抵押房產購買所謂的“理財產品”并承諾給付高額利息,實際上是以老年人房產辦理抵押借款,獲取資金后挪作他用甚至揮霍。一旦資金鏈斷裂,老年人不僅無法收回本金,獲得收益,還將面臨房產被強制拍賣的風險。

        在現實生活中,遭受“以房養老”騙局的老人往往是錢房兩空。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正規“以房養老”是國家施行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具體來說,就是擁有房屋完全合法產權的老年人將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繼續擁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經抵押權人(保險公司)同意的處置權,并按照約定條件領取養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險公司獲得抵押房產處置權,處置所得將優先用于償付養老保險相關費用。不法分子宣稱的“以房養老”只是假借國家政策之名行詐騙錢財之實,老年人要從正規途徑了解以房養老政策,千萬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證收益”等說辭迷惑,避免落入陷阱。

        謹防“投資理財”陷阱

        不法分子打著“國家扶持”“政策補貼”旗號,通過虛構投資理財項目或夸大投資收益,以“低風險、高回報”為噱頭進行詐騙。不法分子首先鼓動老年人“小額投資”,然后按時“高額返利”,進而誘使老年人追加投資金額,一旦收到大額資金便卷款跑路。記者從我市多家銀行了解到,近年來,我市銀行網點堵截過多起針對老年客戶的電信詐騙,其中不少涉及投資理財類詐騙。

        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示老年消費者,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證收益”等說辭迷惑。投資理財要選擇正規機構和渠道。老年人要增強理性投資理財觀念,謹記“投資有風險”,警惕各類標榜“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理財項目,切勿受“高收益”誘惑沖動投資。投資理財要選擇正規機構和渠道,并對投資項目多方查證,謹慎對待。

        市金融消費權益保護聯合會也建議,老年人應增強法治意識和識騙防騙能力;遇此類事要多與子女協商,多聽正規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士的建議;慎重對待合同簽署環節,不在空白合同簽字。不隨意提供身份證、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重要信息。如果不幸受騙,應立即撥打110電話向警方報案并配合提供證據,減輕損失。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