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今年是受疫情影響的近三年來,我第一次回到家鄉過年,隨著除夕祈福的熱鬧和大年初一凌晨的開門鞭炮聲,記憶中熟悉的年味又回來了。
尋烏的麻包豆腐。
我的家鄉是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是東江正源——椏髻缽山的下畬水所在地。同為東江流域的人民,尋烏的年俗、飲食等與惠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頗具地域特色。
比如我們熟悉的釀豆腐,惠州人民可能更喜歡用白豆腐直接釀豬肉加小蔥,然后煎煮一下就可以吃了。尋烏人過年時,則更喜歡用煎好的油豆腐來釀,而且餡料更多,除了豬肉、小蔥,還會加上香菇、紅蘿卜、蝦米、魷魚絲等,釀得滿滿當當,形成方方圓圓的肉丸形狀,所以又稱“麻包豆腐”。在年夜飯餐桌上,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端上一大碗尋烏麻包豆腐,寓意團團圓圓。
尋烏的糍粑。
尋烏人過年,以春節前幾天、除夕和大年初一最為熱鬧。年年有魚,所以春節前幾天,各鄉鎮的村民一般會抽干魚塘,撈起草魚、鯉魚,這無論是拜神、祭祖還是年夜飯,都是必不可少的。還有就是磨豆腐,磨豆腐過程中,那濃香誘人的豆湯、豆花加上白糖可是孩子們的最愛,尋烏人做好豆腐后會用專用托盤裝好,一盤就稱“一格”,過年時候家家戶戶都至少準備一兩“格”自磨豆腐。臘月二十九晚上,尋烏人會準備好柴火大油鍋,把魚、豆腐、肉丸、雞肉、鴨肉,以及三角酥、糖果等一起下鍋油炸,這足夠整個春節吃了。
尋烏有不少專門做黃粄、糍粑的小店。
除夕最隆重的習俗就是拜神祭祖和吃年夜飯。而除夕的午飯則一般會吃黃粄,這道尋烏小吃,配上一鍋濃香鮮甜的雞湯,怎一個妙字了得。重頭戲年夜飯,大公雞、魚、釀豆腐、肉丸這些“硬菜”家家都會上,然后再配上其他愛吃的海鮮、香腸,在一番觥籌交錯和發壓歲錢的熱鬧中,伴著春晚過大年。
尋烏人過年打糍粑。
大年初一最開心的就是和親人打糍粑。前一晚泡好糯米后,大年初一上午,大家一起忙著蒸糯米飯、打糍粑、捏糍粑、疊糍粑、煎糍粑,再沾上芝麻、蜂蜜、白糖,一口下去,年味在口中蔓延開來。
惠州日報記者劉煒煒(江西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