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客家人,先見客家樓!惠州這些百年客家圍屋,凝聚故土鄉愁

        百年客家圍屋,凝聚故土鄉愁

        俗話說,“未見客家人,先見客家樓”,走在惠州市惠陽區,隨時可以“撞”見客家圍屋,它們形成于客家人的遷徙時期,肇始于唐宋、興盛于明清,既匯集了客家的古樸遺風,又彰顯了南方地域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位于秋長街道周田村的碧滟樓宏偉大氣,凝聚著客家人在外打拼、自強不息的精神

        有“粵東客家圍屋博覽園”之稱的秋長街道,現有100多幢客家圍屋。百年前,客家人聚居在圍屋內,宗親團結一體,互幫互助;經過百年的升華,客家圍屋凝練成一種地方文化,傳承著禮制、倫理、哲學。


      碧滟樓元宵節舞獅迎新

        坐落在高嶺村的蔣田南陽世居,始建于南宋末元初,是目前惠陽最古老的客家圍屋之一,是客家人特有的“祠宅合一”式圍屋。屋內上廳祖堂的子孫梁上雕刻著蝙蝠、鳳凰、雀鳥、花草紋飾圖案,刻有“百子千孫”“長命富貴”等字樣,寄托著家族的愿望與祈求,這也為客家圍屋的特色,每位屋主修建時都會選定圖案與字樣,刻在子孫梁上。


      梁上繪有傳統故事


      精雕細刻寄托著家族的愿望與祈求

        葉挺紀念館景區內的騰云學堂,是葉挺革命思想萌生的地方。他在此正式更名為“葉挺”,“挺”字取“人要上行,葉要上挺,挺身而出,拯救中華”之意。


      具有年代感的鍋耳山墻

        走出騰云學堂,可見葉挺故居和育英樓兩座圍屋相對而立,在日月星光間講述著葉挺、葉輔平兄弟倆攜手共赴革命的故事,再現其戎馬生涯。


      客家圍屋上精美的雕花

        與葉挺紀念館景區相隔的會水樓,是葉挺的祖屋,因圍屋門前有兩條小溪匯合于此而得名。少時葉挺便住在樓內,后搬至葉挺故居。


      客家人每年都會聚在一起祭祖尋根

        會水樓后山的古樟樹下是兒時葉挺的樂園,600余歲高齡的它有“嶺南第一樟”之稱,是迄今發現的嶺南地區最大、最古老的樟樹。后來葉挺在這樹告別家鄉,投身革命,該樹也由此得名“將軍樟”,現也為游客熱門打卡點之一。


      會水樓后山的古樟樹下是葉挺兒時的樂園

        周田廖屋也是游客們常去的打卡點。彼時,長征女杰廖似光便是在此與舊思想展開搏斗,掙脫束縛后踏上革命征程,成就一段巾幗佳話。


      騰云學堂是葉挺接受思想啟蒙的地方

        轄區內的多座圍屋,曾是抗日據點,在被稱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的香港秘密大營救中,位于茶園村的榴兆樓和嗣前新居為茅盾、鄒韜奮、胡風等人提供了庇護。


      葉亞來故居中的葉亞來銅像

        過去,為了生計,客家人經常要漂洋過海外出謀生,從圍屋中走出去的吉隆坡之王葉亞來,幼時在故居中磨練,后憑借超人的毅力帶領一幫惠州人建立了吉隆坡城,后來出資在故居旁修建了碧滟樓,現該樓已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圍屋內,客家人的“文脈”仍在延續著

        每一幢客家圍屋都記載著一個家族的遷徙歷史,每一堵墻都銘刻著客家祖先篳路藍縷、艱辛開基的創業足跡,他們都是客家人根的承載體;每年,他們的子孫都會聚到一起,在“祠宅合一”的圍屋內,給祖先奉上一炷香,在圍屋里尋找父輩的蹤跡,延續客家人骨子里的自強不息、團結進取的精神。


      榴兆樓在秘密大營救中為不少名人提供了庇護

        文/羊城晚報記者 林海生 圖/林志華

        

      編輯: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