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厲奮發向未來·二十大精神在基層| 惠州復耕鹽堿地 稻海泛金波

      原標題:

        惠州大力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

        復耕鹽堿地 稻海泛金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海水稻試驗基地,海風掀起陣陣稻香,工作人員正在基地里忙著測產驗收。“怎么也想不到這片鹽堿地還能重新耕種。”近日,望著眼前一大片金黃色的稻田,前來幫忙的當地農戶感慨萬千。2個多月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廢的田地。

        記者走訪了解到,惠州近年來大力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在位于惠東縣鐵涌鎮河潭村的撂荒鹽堿地上,通過技術改良,原來的荒灘野地重新披上了綠裝,成熟的稻谷將大地染上了金黃。

      收割工人在收割前測量面積。

        鹽堿地丟荒二三十年后復耕復種

        作為沿海城市,惠州有281.4公里海岸線,沿線有大量灘涂農田。

        鐵涌鎮河潭村位于考洲洋邊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當地圍海造田,由于地勢低洼,海堤設施不完善,常年海水倒灌,農田變成鹽堿地,“以前這里很難種出作物,丟荒了二三十年。”惠東縣鐵涌鎮農技站站長林漢其說。

        “為了帶動惠東縣鐵涌鎮鹽堿地改良復耕,當地引進了農業高科技企業,促成其與當地政府合作,通過土地流轉建設200多畝的鹽堿地改良復耕試驗示范基地。”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會同省農科院鹽堿地改良、水稻種植等領域專家對鹽堿地土壤質量、鹽堿度進行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引進多個耐鹽堿的水稻品種進行對比試驗。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負責提供種子和技術支持,并在銷售端協調對接民營企業與農業生產企業實行“訂單式”合作,打通從生產到銷售的通道,促進撂荒地復耕復種長效化。

      對飼料進行稱重。

        讓“種得了”變成“種得好”

        立秋時節,考洲洋邊,農戶們提著秧苗重新踏上這片“沉睡”已久的撂荒地。

        這是真正的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數十年來,因海水潮漲漫灌、滲透,增加了土壤鹽分含量,同時也提高了灌區的地下水位,隨著土壤水分蒸發、鹽分積累造成了土壤鹽堿化。”參與項目的廣東金唐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銳介紹,常年的閑置使這片鹽堿地長滿了雜草灌木,形成一片草地和坑洼水面。

        插秧前,工作人員通過在地塊中深耕、平整,然后采取加填客土、蓋草、翻淤、蓋沙等方式,改善土壤中的成分和結構,增強土質的滲透性能,加速鹽分淋洗。秧苗播下一個月后,海風掀起陣陣“綠色波浪”。“這些耐鹽的水稻口感很好,目前主要是保證生長期過程中鹽度不高和水分不缺。”楊銳介紹,為了適應這里的土壤,特別選擇了“廣紅3號”等幾個耐鹽的水稻品種,平時也安排工作人員專門跟進稻田的灌水情況,確保秧苗順利成長。

      收割中。

        靜待貧瘠之地結出豐碩果實

        這批海水稻已開始測產驗收,項目方將對產量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如果效果理想,將在沿海更多鹽堿地進行推廣,通過改良撂荒鹽堿地,實現復耕復種、變廢為寶,在增加糧食產量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各方都在靜待這片貧瘠之地結出豐碩果實。“鐵涌鎮幾個村莊都有鹽堿地,如果試驗種植效果好,鐵涌鎮的農業就往前跨了一步。”林漢其認為,農民看到效益、品質出來了,以后的推廣工作就會更容易。

        除了“開墾”鹽堿地外,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積極開展種植品種和技術的試驗示范,并組織專業技術專家實地“把脈開方”。如深入惠城汝湖、橫瀝,惠陽秋長,惠東高潭、多祝等地,現場查看撂荒地土質、水源等情況,圍繞“種什么,怎么種”等關鍵問題提出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因地制宜提出種植技術方案,實現“一村一策”。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