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如約而至。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節、清明節并稱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在惠州,過中秋節亦稱“過八月十五”,習俗眾多,既有拜月賞月、吃月餅、扎燈籠、玩燈籠、對山歌等傳統活動,也有客家人拜山祭祖、藍田“舞火狗”、高潭舞龍等特色活動,這些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中秋習俗,既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惠州人相互祝福、喜慶團圓的美好寫照。
資料圖;葜萑請笥浾咧荛 攝
吃月餅“拜月光”
圓圓的月餅,象征團團圓圓,成為中秋節的一個符號。
吃月餅,是全國各地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惠州亦然。每逢中秋臨近,惠州大街小巷便月餅飄香。中秋團圓之際,拜月賞月習俗在惠州源遠流長,惠州人稱為“拜月光”。
《惠州民俗》作者林慧文表示,按惠州習慣,月餅之外,常有一種用白糖糯米粉做成的白餅,謂“月光餅”,這是惠州民間拜月光的專用品;此外還有瓜果類,如板栗、菱角、青欖、紅柿、芋頭、柚子等惠州地方特產“六大件”,以及香蕉、菠蘿、花生等,也是人們常用的拜月光物品。
中秋節,是我國的三大燈節之一。一般在中秋節前,人們便著手準備制作燈籠,惠州話稱“伯燈籠”,原料為彩紙、彩帶、竹子,經過火烤、扎紙、裱糊等工序才大功告成。
在惠城區橋東下塘街,有一個傳統紙燈籠街邊鋪,鋪主人、70歲的退休老人林志武每年中秋期間在此扎燈籠、賣燈籠。
惠州人的中秋節活動,還有一項唱山歌,惠州話稱為“駁山歌”,客家話則稱為“對山歌”。
惠州山歌主要產生于民間勞動之中,是民歌的一種,歌詞為當地群眾口頭語。中秋之夜,閑暇之余,人們集結于山旁、草地或河堤上,邊唱邊聽邊賞月,增加節日趣味和增進感情。
資料圖。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攝
舞龍+“舞火狗”
惠州的中秋節也有較為獨特的活動,如惠州大部分客家人會在農歷八月特別是八月十五拜山祭祖。還有更為特別的,就是藍田“舞火狗”和高潭舞龍。
每年中秋之夜,“舞火狗”儀式便會出現在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楊屋村。一曲用方言反復吟唱的民謠《舞火狗》,古樸獨特。在歌聲中,身捆黃姜葉、山藤,頭戴插著香火的竹帽的瑤族少女,裝扮成“火狗”,翩翩起舞,驅邪納吉,宣示成年。
有專家考究認為,作為一種民間傳統文化,藍田“舞火狗”已有300多年歷史,并且是我國唯一以圖騰祭祀與少女成人禮相結合的民間祭祀形式。2006年,“舞火狗”被列入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惠州的一張文化名片。
與藍田“舞火狗”遙相呼應的,是惠東高潭舞龍,延續百余年。高潭民諺云,“中秋舞龍便人畜太平,不舞則瘟疫流行”。高潭中秋節舞龍有兩個村子參與,一個是黃洲村黃坑村民小組,舞的是草龍(俗稱“火龍”“稈龍”);另一個是新聯村寨排村民小組,舞的是布龍(又稱“燈龍”)。
對高潭人來說,中秋節舞龍的意義不僅是祈福驅邪,還是當地中秋節最大型的娛樂活動,是高潭獨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曾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