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活化!惠州水口街道萬盧村的民國建筑難敵歲月侵蝕

        原標題:

        四角碉樓保存完好 “萬年圍屋”期待活化

        惠州水口街道萬盧村的民國建筑——萬年圍屋難敵歲月侵蝕,當?shù)卮迕裣M@個惠城區(qū)首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能夠得到更多關注

        說到碉樓,大家都會想到江門開平,其碉樓群建筑入選了世界遺產(chǎn)保護目錄。事實上,惠州也有不少和開平碉樓一樣、具有強大防御功能的客家圍屋。屹立于東江畔,惠州水口街道萬盧村便有一棟四角碉樓式圍屋——萬年圍屋,它的主人是民國時期的惠州首富李佛戴,其傳奇故事至今為當?shù)厝私蚪驑返馈?

        歷經(jīng)百年風雨,碉樓圍屋依然堅固挺拔,雕廊畫壁保持著原有的風韻,猶見往昔輝煌與氣派。2013年,萬年圍屋更是被列為惠城區(qū)第一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多年來,盡管后人細心呵護,圍屋仍是難敵歲月侵蝕,日漸衰敗。專家認為,萬年圍屋整體保存完好,四角碉樓式圍屋在惠城區(qū)范圍內更是罕見。此外,圍屋地理位置優(yōu)越,距離市中心近,有很大的保護活化價值。李氏后人呼吁,希望圍屋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圍屋在后人呵護之下,保持干凈整潔

        民國建筑中西融合,四角碉樓固若金湯

        從惠州市中心江北出發(fā),驅車不到半個小時便來到萬盧村。盛夏時節(jié),東江從萬盧村蜿蜒流過,大片稻田綠浪陣陣,呈現(xiàn)出一派勃勃生機的繁榮景象。站在整潔的村道上,透過繁茂蒼翠的植被與波光瀲滟的池塘,遠遠便能看到碉樓的四個樓角。“圍屋就在那兒,不到一百米。”萬年圍屋在村里家喻戶曉,村民熱情地為記者指路。

        今年67歲的李學英是李佛戴的孫子,代為管理圍屋。據(jù)他介紹,圍屋原屬萬年村,所以叫萬年圍屋,后因行政區(qū)域劃分,現(xiàn)屬于萬盧村。在李學英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萬年圍屋,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座由青磚砌成的方形圍屋。圍屋四角聳立著一座座碉樓,整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頗為壯觀。

        據(jù)李學英介紹,圍屋建于民國時期,距今有上百年歷史,是兩層高的嶺南風格建筑。從外觀看,整體建筑保存完好。一走進圍屋內,可見不少房舍因空置多年,滿地泥磚瓦片,屋內木制橫梁基本腐朽斷裂,部分墻體脫落,甚至石頭墻體也有裂縫。盡管處處充滿著歷史痕跡,但在后人細心呵護之下,老屋基本干凈整潔,連雜草都少見。


      碉樓樓體高大,雄風猶在 林子 攝

        漫步圍屋,房梁門窗雕花和壁畫都十分精致,栩栩如生。最吸引人的是,墻壁上方有不少壁畫,如李白醉酒、白鵝換帖、福祿壽全等,大量的詩詞配上山水畫,為這座圍屋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韻味。從細膩的水磨青磚、粗大的花崗巖門框等細節(jié)處,可見這座老屋曾經(jīng)的氣派與精美。

        四角碉樓樓體高大,比主體建筑高出一倍,外墻為青磚砌成。樓頂融入西式建筑元素,在滿足防御功能的基礎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成為當?shù)氐牡貥恕K慕堑飿亲鳛榉烙越ㄖ瑑戎枚鄠瞭望口、狙擊口和銃眼。遠遠望去,外墻雄風猶在,固若金湯。雖然碉樓內木結構幾乎丟失,但幾乎每間房子都有槍眼,依然保存完好。

        不難看出,當年李佛戴為了建好這棟房子,可謂費盡心思。據(jù)說,為了保證每塊磚的質量,規(guī)定燒磚時不能超過一定的數(shù)量;房梁門窗的雕花、墻體的壁畫都要求精致;每間房屋的屋脊都相連,從屋頂可以通達任何一間房間,具有強大的抵御外敵功能。圍屋不僅用料講究,更是中西結合,李學英告訴記者,因為其爺爺常年在國外經(jīng)商,日常接觸了很多西洋建筑,因此建造圍屋時融入國外建筑元素,選用不少國外材料。


      圍屋歷經(jīng)百年滄桑仍屹立不倒 林子 攝

        一代富商亂世崛起,圍屋孕育眾多學子

        百年來,碉樓圍屋堅固挺拔,仿佛在訴說著一代巨商的富庶。萬盧村盧氏家族族長盧嘉長從小聽李佛戴的故事長大。據(jù)他介紹,昔日李佛戴故居面積一度達到16000多平方米,前有禾坪池塘,后有茂林修竹,竹林將地盤圍起,“村里至少有兩三千畝地都是李家的”……

        李佛戴的致富史,也是當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縮影。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李佛戴,從小跟著父親做農(nóng)產(chǎn)品生意,深諳經(jīng)商之道,“那時候他就在東江上游賣鹽、海鮮等,再運回山貨、珍貴中草藥等到下游銷售,一趟船賺兩回錢,收獲頗豐。”盧嘉長介紹,在那個戰(zhàn)火不斷的年代,依靠經(jīng)營東江兩岸主要農(nóng)產(chǎn)品的收囤和運銷,李佛戴迅速積累財富。據(jù)傳,在宣統(tǒng)年間,李佛戴就已有了價值白銀十余萬兩的家產(chǎn)。

        東征后,廣東政局相對穩(wěn)定,李佛戴在穩(wěn)固原有生意的同時,在廣州開設商行。憑借雄厚的資金運轉能力,李佛戴的商號開始發(fā)行“銀票”,經(jīng)營現(xiàn)金匯兌業(yè)務,流通區(qū)域遍及東江兩岸。十幾年間,李佛戴成為雄霸一方、惠州響徹一時的富商,舉手投足之間就能影響東江流域市場農(nóng)產(chǎn)品的流通。

        在商界,李佛戴善于審時度勢、機靈果斷、敢冒風險。在動蕩的政局中,他登上了歷史舞臺。20世紀20年代,陳炯明部據(jù)守惠州等地。1925年春,為維持軍需,軍長楊坤如飭令李佛戴繳捐軍餉四萬塊銀元。李佛戴奉上后,被“委派”當了為期三個月的惠陽縣長。當年10月,國民革命軍東征勝利,陳炯明等逃往香港。東征軍司令部派參謀持總司令蔣介石手令,讓李佛戴兩天內罰繳軍餉五萬塊銀元,并出資棺殮陣亡將士遺軀,李佛戴一一照辦。后來,李佛戴移居香港并在越南置業(yè),然而漂泊半生,落葉歸根的想法愈發(fā)濃厚。1942年,李佛戴在萬年圍屋里離世,享年73歲。

        作為土生土長的萬盧村人,李佛戴不忘回報家鄉(xiāng)。盧嘉長說,村里哪家哪戶有困難,李佛戴都會幫一把,善行有口皆碑。受到他的影響,李家后人大多或為官、或經(jīng)商,在各地各領域都頗有建樹。其中,五子李智光是惠州私立持平中學的校董之一,20世紀40年代,他與楊啟明和黃譚進等人,將2700多畝果園捐獻出來作校產(chǎn)。新中國成立后,持平中學所在地成了現(xiàn)在惠州市第一中學南湖校區(qū)的校址。

        新中國成立后,老屋被征用,成為部隊住所。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圍屋還服務過當?shù)厝罕姡寝r(nóng)業(yè)中學、水口中學的所在地,部分房屋成為校舍,從這里走出了不少學子,承載著幾代水口人的記憶。在老屋一房舍內,至今還能保留著一塊頗具歷史感的黑板,墻上還印著“嚴肅 活潑”字樣的紅字,鮮艷顯眼。


      碉樓融入西方建筑風格 林子 攝

        十年空置無力維護,族人呼吁外界關注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圍屋幾經(jīng)輾轉。直至1989年,才重新回到李家人手中。那時的李學英已經(jīng)30多歲,卻是第一次住進老屋,當時圍屋殘破,“爛的爛,塌的塌”。1997年,海內外李氏族人集資,籌得38萬元對圍屋進行修葺,留住了老屋的原貌。

        “圍屋有30至40間房,但我們主要生活在中間的堂屋,兩邊這些被改造成為教室的橫堂,我們也沒有修繕,至今還保持原貌。”李學英告訴記者,直到2012年,因為房屋漏水嚴重,李學英在距離老屋不到50米的地方,建起了新樓房,一家人才從老屋搬了出來。


      李佛戴

        搬出后,圍屋空置了十年,只有每年過年、清明時節(jié)才有族人前來祭拜。平時都是李學英來打理照應,他每天有空都會過來掃地。今年年初,因鄰居裝修,李學英便將老屋借給其暫住,讓這里增添了不少人氣。不過,李學英也清楚,隨著歲月的侵蝕,老屋會日漸衰敗,“對族人來說,圍屋已沒有維修價值了,但實在也不忍心看著圍屋倒下”。

        如今修繕老屋成為李學英最大的心愿。他說,曾有專家檢測過,整體維修至少需要600萬元。為了籌集修繕資金,他將圍屋前的小林園、一側的房間以每年5000元的租金出租,給外地人開飯店、養(yǎng)雞。但老屋維修費用較高,即使租金全部用于維護房屋,也是杯水車薪,“希望政府能夠多多關注、重視!”李學英期待,能夠有外來資金支持,在保留原貌的前提下,好好開發(fā)利用,將圍屋打造成觀光旅游景點。


      圍屋運用了不少國外建筑元素

        事實上,多年以前,惠城區(qū)相關部門就關注到了這棟極具特色的歷史建筑。在2007年至2011年開展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 文物部門專門對萬年圍屋建筑進行登記并建檔。2013年,惠城區(qū)政府將其列為惠城區(qū)第一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正式發(fā)文公布,曾一度提出修舊如舊把房子恢復原狀。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保護修復工程被擱置。這幾年來,因為擔心文保單位的牌匾丟失,李學英甚至將其珍藏在家,一心期待著萬年圍屋的保護工作再次重啟。


      壁畫古香古色

        “萬年圍屋最大的特點是該建筑仍有完好的四個碉樓,這種四角碉樓式圍屋在惠城區(qū)范圍內已經(jīng)很罕見了!”相關專家認為,這或將成為城市中心較為稀缺的文化遺產(chǎn)資源,可以活化打造成為極具特色的鄉(xiāng)村民宿,吸引城市居民體驗參觀客家文化,為其提供一處休閑體驗空間,以此為抓手振興鄉(xiāng)村。此外,李佛戴充滿傳奇色彩的經(jīng)歷,與東江貿(mào)易的發(fā)展歷史息息相關,可以進行集中展示,也是游客喜聞樂見的優(yōu)勢內容。

       
      屋檐下的灰塑壁畫 林子 攝

        專家建議,在修繕管理和開發(fā)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三個重點:一是家族文化的傳承,一座圍屋就是一個家族百年的繁衍和傳承歷史,濃縮了一個家族文化;二是建筑文化的傳承。古老的圍屋可以經(jīng)歷百年的風雨而保留下來,體現(xiàn)了舊時匠人的智慧;三是要讓人記住鄉(xiāng)愁,圍屋的修繕要盡量保留歷史原貌和建筑風格,避免修成現(xiàn)代建筑。

        統(tǒng)籌策劃/羊城晚報記者 馬勇 陳驍鵬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李海嬋 通訊員 黎華容


      李佛戴故居整體建筑保存完好 林子 攝

        萬盧村“會節(jié)大過年”好熱鬧

        每年正月十二,是惠城區(qū)水口街道萬盧村的“會節(jié)”。在這一天,萬盧村數(shù)百名村民將守護盧家人的神靈“大王宮”請出,牌匾彩旗開道,麒麟蒲扇狂舞,鑼鼓喧天,到處一派熱鬧場景。精彩的巡游活動也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往觀看,甚至村道前后都會堵車十公里。

        當天,游行隊伍浩浩蕩蕩地在村內巡游,讓“大王宮”從村里所有的盧姓家門前巡視而過,為村民祈福。當巡游隊伍來到萬盧村祠堂前,氣氛最為熱烈,村里家家戶戶都趕來這里上香跪拜,拜祭臺綿延百余米。這一天,村子里每家每戶要大擺筵席招待親友。家中氣氛越熱鬧,代表著來年家里的日子過得越紅火。每年舉行的“會節(jié)”讓東江畔這個平靜的村莊一下子沸騰起來,往往比過年還熱鬧,“會節(jié)大過年”由此而來。

        據(jù)介紹,萬盧村過“會節(jié)”的習俗至少已有600年歷史,是盧姓家族的風俗習慣。盧家人祖籍在福建,后有一部分人遷徙到廣東韶關,其中一部分再南移到現(xiàn)在的萬盧村。因此這個習俗不僅在萬盧村盛行,在同宗的其他地方也要舉行這個儀式。

        

      編輯: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