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支招增強防疫心理免疫力:科學調適建立心理安全網

        持續關注疫情防控信息,做好防護是對自己、對身邊人負責的習慣。然而,在疫情出現局部反復的情況下,有的人會因過于焦慮影響身心健康。那么,疫情防控形勢下如何增強心理“免疫力”?如何應對這種心理焦慮呢?家有老人和小孩,又該如何安撫他們的情緒呢?市疾控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健康的心態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在疫情防控不松懈的同時,市民要學會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防疫”,學會科學調適,管理不良情緒,積極主動求助,建立心理安全網。

        不要過度強調疫情危害

        在防疫抗疫的特殊時期,家人情緒穩定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示范。孩子通常會通過父母的情緒和反應來認識和看待世界,因此,父母的情緒越穩定,孩子受到的影響就越小,孩子才能建立起安全感。

        為避免孩子出現過多負面情緒,建議家長朋友們在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基礎上,不要反復提醒幼兒有關衛生方面的問題;不要過度強調疫情的危害,可根據幼兒的年齡,適當地談論關于生命的話題,引導幼兒珍惜、敬畏生命;也不要長時間播放電視新聞和談及疫情相關話題。

        用兒童化語言向孩子解釋疫情

        對于年紀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借助繪本、故事等,來告訴孩子發生了什么。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適當引導尋找一些專業的科普資料,如紀錄片等有關病毒的知識,把未知的疫情轉化成可以看得見、有控制感的活動,而不是簡單地提出要求甚至嚇唬孩子,必須幫助他們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才能減少孩子的困惑及由此帶來的情緒波動。

        疫情后的防護依然重要!要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自然滲透到生活中,如鼓勵幼兒戴口罩、勤洗手等。同時要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環境衛生的保持、監督和維護中來。讓每一位幼兒理解,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就是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保障身體不受侵害的重要方式,能夠形成受益終身的健康生活方式。

        用心陪伴增進親子關系

        除了關注孩子日常衛生防護外,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判斷哪些是正常的短期不適應,只有準確掌握孩子心理健康信息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規律和有秩序的生活能增強孩子可控、可預期的感覺,也是幫孩子恢復和建立安全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按照正常規律起床、吃飯、睡覺,合理安排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也可以進行一些居家小鍛煉。

        “陪伴不等于高質量的陪伴”,真正關心孩子所思所想,跟孩子進行積極正面的交流,同時可以跟孩子一起進行親子游戲、跳舞、唱歌,既能緩解不良情緒,又能鍛煉身體,增進親子關系。

        老年人需調整情緒提升免疫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些老人會出現恐慌和焦慮持續存在的情況,還有些老人處在疑病狀態,擔心自己被傳染,并強迫自己不斷地想患病后的嚴重后果,并為此感到痛苦。這些持續的情緒壓力甚至會表現在身體上,如出現軀體疼痛、頭暈、哮喘發作等。

        市疾控中心提醒要做到以下幾點:

        保持積極心態:一定要讓老人們了解正常的心理反應和軀體反應,情緒與軀體癥狀的關系,這樣才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減輕軀體化癥狀,有助于自身免疫力提升。

        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心理健康離不開身體健康。把不能外出的這段時間當做一次短暫的內在修煉,開展室內活動,如讀書看報、做健身操、進行放松訓練等。

        調整情緒,保持溝通:通過電話或視頻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絡,向醫護人員及護工傾訴感受,保持與社會的溝通,獲得支持鼓勵。

        不看過多消息,不聽信謠言:關于疫情的信息鋪天蓋地,但每個人識別信息真偽的能力有限,老年人更是如此。信息過載會導致不確定感增加,因此,要學會限制信息獲取,只關注權威科學信息,來源不明的信息不閱讀、不相信、不傳播。

        主動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如果情緒、睡眠、軀體癥狀不能很好緩解,要及時尋求心理科專業人員的幫助。通過心理醫生的疏導獲得專業支持,積極調整心態。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何敦豹 何皓祺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