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紅色文創產品,講好惠州紅色故事,立志用紅色文化為鄉村振興賦能;化身主播,大學生變身帶貨好青年,為家鄉農產品代言拓寬銷路;變身“孩子王”,和孩子們一起從身邊的志愿服務活動做起,播撒公益的種子……
暑假里,我市歸巢大學生心系家鄉發展,紛紛響應各級團組織開展的“學子歸巢”系列活動,結合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腳踏鄉間阡陌,感受著泥土的芳香,在鄉村振興的社會課堂中抒寫青春亮色。暑假接近尾聲,惠州日報記者走訪3名大學生,聆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青春擔當。
陳金希與孩子們互動。
●陳金希(華南師范大學城市文化學院學生)
講好紅色故事賦能鄉村振興
“我知道,我知道!”“辣條哥哥,選我,選我!”7月26日下午,惠陽區平潭鎮黨群服務中心活動室里,孩子們小手舉得高高,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經過3天的相處,孩子們和大學生哥哥姐姐從陌生走向熟悉。
當天活動課上,“辣條哥哥”陳金希和隊友先把收集整理好的國史、黨史和“香港秘密大營救”知識清單下發給小朋友們,大家學習之后開始搶答競猜,氣氛熱烈。競猜完畢,又開展“你畫我猜”游戲,寓教于樂,豐富孩子們的知識。
活動第5天,陳金希和隊友通過宣講、觀影的方式,帶領孩子們走進驚心動魄的香港秘密大營救的歷史中,“200余名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經陸路或水路穿越敵占區,到達惠陽秋長田心村、茶園村等地,再經過惠州城溯東江北上,疏散到內地。”孩子們睜著好奇的大眼睛,聽得津津有味。“孩子們對這段歷史了解不多,通過活動,孩子們了解了這段歷史,這是我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陳金希說。
在6天的時間里,陳金希和隊友們通過表演、繪畫、水果拼盤、競賽等多種方式,陪孩子們過了一個特別的紅色文化夏令營。另一隊隊友則實地探訪“香港秘密大營救在惠陽”陳列展,走訪茶園村、葉挺紀念館等地,了解當地紅色文化,拍攝“追尋先輩印記,探求紅色星火”紅色文化宣傳視頻。“這六天,我們過得特別充實。”陳金希說,踏上家鄉的農村土地,感覺接足了地氣,積淀了滿滿的能量。
“在第一次參加‘學子歸巢’交流會時,我就產生了想為惠州地區紅色文化宣傳做點事的想法。陳金希就讀于華南師范大學城市文化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他發現不少孩子對曾發生在惠州的秘密大營救故事了解不多,就萌生了要用當代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這個故事的念頭。他回院校招募團隊成員,起草項目書,并參加了院校“金種子”課外科研項目比賽,最終以校級項目成功立項。
這個夏天,帶著這個項目,陳金希召集隊友成立華南師范大學惠心隊“三下鄉”服務隊,不僅在平潭鎮開展“香港秘密大營救”紅色歷史宣講活動夏令營,也同東湖旅店就“香港秘密大營救”文創項目達成初步的合作意向。
“在團市委的幫助下,我參加了兩次‘學子歸巢’活動,對家鄉有了更深的了解。”陳金希說,“在大學學習的同時,我會繼續把自己比賽的項目種在惠州鄉村振興土地上,為家鄉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梁卓在直播中。
●梁卓(嘉應學院學生)
化身主播推廣客家婆豆腐花
“各位家人們下午好,歡迎來到羅浮山客家婆豆腐花工廠直銷的直播間,我是本次的大學生帶貨人梁卓……”7月12日,博羅縣長寧鎮大學生協會負責人梁卓在鏡頭前向網友們推薦客家婆豆腐花及相關產品。
這是他第一次做直播,推薦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客家婆豆腐花系列產品。一開始,面對鏡頭的他有點緊張,透著生澀,但慢慢找到了狀態,能夠熟練地推薦起產品宣傳起文化來。
在嘉應學院就讀大二的梁卓一放假就回到了家鄉博羅長寧。假期里,他一直沒閑著,一邊學駕駛,一邊操心著長寧鎮大學生暑假返鄉實踐安排。7月11日,團鎮委就同他聯系要安排一次大學生帶貨直播活動。
梁卓學的是法律專業,個性比較嚴謹細致,自己從未做過主播,但時間緊,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喜歡挑戰的他就自己接下了這個任務。他找到一位擅長計算機操作的同學,兩人分工合作。當天,梁卓和搭檔鐘佳樹前往客家婆豆腐花工廠實地設計布置場地、檢查設備擺設,將產品甄選上架、直播稿創作、流程彩排、直播間預熱等各個環節一一落實到位,第二天就在團鎮委和“客家婆”微信公眾號上進行了線上直播。
“光直播的腳本,我就寫了四五千字,主持稿也寫了1500多字,好在我對這個產品很熟悉,沒有出現忘詞卡殼等現象,過程比較流暢,還能現場發揮和網友互動。”在直播間里,梁卓向廣大網友詳細介紹客家婆豆腐花、涼粉、雙皮奶等特色產品,讓客家婆特色農產品在線上直播間火了一把,還帶著網友走進客家婆景區客家文化展館,尋味客家文化,吸引了千余名網友購買。
初次嘗試直播,梁卓意猶未盡,“助力鄉村振興是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職責與使命。通過這次直播帶貨,推廣長寧本地農特產品,也能夠引導更多的大學生用好暑期回鄉的時光,用青春的熱情、智慧、力量來為家鄉貢獻力量。”
這次直播之后,長寧鎮多名青年大學生化身主播,相繼開拍“傳紅色基因 講家鄉故事”長寧青年大學生微黨課系列視頻,深挖長寧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踐行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
藍宇嘉。
●藍宇嘉(惠州學院學生)
當起“孩子王”辦起志愿服務夏令營
“村民的住房非常漂亮,村容村貌整潔,有文體廣場和小公園,像個美麗的世外桃源。”一進入惠城區汝湖鎮大良村,藍宇嘉和隊友們就被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新風貌吸引。而在村里的20多天時光里,她和隊友深切感受到了村民生活越來越好了,現在更需要豐富文化精神生活。
大良村地處城鎮邊緣,許多村民選擇外出務工,而在假期里,孩子們大都在村里沒什么事做。藍宇嘉所在的惠州學院三下鄉團隊——良成美景隊的到來,受到孩子們的歡迎。他們在村里辦起了以志愿服務為主題的夏令營,村民們紛紛把家里的孩子送過來,爺爺奶奶還趁機在旁邊“蹭課”,看大學生們如何“帶孩子”。
藍宇嘉和隊友當起了“孩子王”,通過各種游戲,很快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讓他們理解了設身處地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的重要性,認識了什么是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精神。為了讓小朋友踐行志愿服務,提升他們對本村衛生環境的愛護意識,團隊開展了“撿垃圾促環保、建設美麗鄉村”主題志愿活動,組織小朋友沿著村道撿拾垃圾,幫助有需要的村民打掃衛生;“濃濃綠豆湯 夏日送清涼”活動中,孩子們親手洗、煮綠豆,并把綠豆湯送給村委會的工作人員和附近村民……系列接地氣的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讓孩子們體驗到志愿服務的快樂,也受到村民的好評,“這幫大學生真不錯,教小孩做好事,培養孩子的好品德”。
藍宇嘉和隊友們還開展了實地走訪,了解村情村貌,協助村委會開展全民核酸檢測和下田復耕,在實踐中磨煉,在感悟中成長。“村委會給我們提供場地,鏈接資源,給我們安裝熱水器;廣場舞領操的奶奶一見到我們就喊去她家里吃早餐……”藍宇嘉被鄉親這種質樸的感情包圍著。“現在村民的生活條件好了,如何豐富文化精神生活這一塊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尤其是面對一老一小。”藍宇嘉學的是社會學專業,她有了一個目標,學有所成后到農村去,到基層去,把專業的社工服務送到群眾身邊,以熱心服務回應基層群眾美好生活需求,提升他們的幸福感獲得感。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 通訊員鄒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