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這些“三眼井”,背后藏著不朽的傳奇!

        “水明如慧眼,世代出奇英!边@是贊美三眼井地方的詩句。

        在歷史上,井的地位很高,那是人們飲用洗漱的源泉。水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見證著老惠州人傳統(tǒng)純真的生活方式。隨著城市發(fā)展,一些水井隨之消失,不過,惠州人并未忘記滋養(yǎng)了一方百姓的水井。

        鐘屋三眼井

        鐘屋三眼井位于惠城區(qū)水口街道樟霞村東北側(cè),具有300多年歷史。根據(jù)石碑上的介紹,三眼井為橋東街道東平村梁屋村民小組梁氏祖先300年前遷離此地留下,歷代修繕沿用至今,對研究明清時期的水井形制風(fēng)格以及惠州的民俗提供了一定實證,該井已列入惠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這個歷經(jīng)三百年風(fēng)雨的水井,養(yǎng)育了梁姓祖先,又養(yǎng)育了一代代鐘姓族人,如今依然延續(xù)著大旱不干涸,大澇不溢水的傳奇。在已通自來水的時代里,依然有村民不舍三眼井,堅持飲用這清澈甜口的井水。

        1938年,日軍入侵惠州,許多人來到樟霞村,主要是因為樟霞村有多個留學(xué)日本的人,能說日語,日軍因此沒有殺害樟霞村的村民。面對紛紛涌入的外村人,樟霞村民沒有拒絕,而三眼井也很“給力”,井水源源不斷,多少人取用都沒有枯竭。也正因為有了樟霞村的庇護和三眼井的供應(yīng),眾多民眾得以生存下來。

        據(jù)了解,樟霞村村民就從不在井邊洗衣,亦不會在井邊沖涼。樟霞村副主任表示,這是村里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主要是為了保護井水,不讓洗衣粉肥皂之類的化學(xué)物品污染井水。事關(guān)全村人飲用的井水,村民很樂意聽從,一代傳一代,自覺遵守這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

        

      來源:西子湖畔家鄉(xiāng)風(fēng)情

        皇思揚村三眼井

        皇思揚鄭屋古宅前面兩側(cè)各有一口三眼井,清朝時挖建,這是近四百年歷史的古井,井深20米,水質(zhì)清甜,井水從未干涸過,即使是大旱之時,只是井的水位下降一點,都不會斷水,滿足村人用水。

        井與水田咫尺之距,但是平時井的水位高于水田的水,那就不用擔(dān)心臟水滲透,這是該井的最大特色。據(jù)鄭屋族譜記載:這兩口井除可村民取水引用外,可謂有兩大特色,其一是起到點綴地形的作用,兩井之間相距約一百米,一方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整個鄭屋圍村形象“蟹”,兩井為“蟹眼”,裝點江山,美麗極也;其二是預(yù)防小孩在井邊嬉戲掉進井里,起著安全保護的作用。

        

      來源:西子湖畔

        新樓下村繩武圍內(nèi)三眼井

        繩武圍(今龍華鎮(zhèn)新樓下村)是座落在龍門縣龍華鎮(zhèn)增江河畔的一座古村落。據(jù)該村的《李氏譜系》記載,繩武圍世居村民為李姓,與龍華水坑村李氏同宗同源,李素閑為該村開基始祖。李素閑于明朝萬歷年(1573年)移居此地,迄今有400多年歷史。

        在古圍空地上,有一個讓李氏族人津津樂道的三眼井。這三眼井成品字形,村民說,該井建于乾隆32年(1768),井水清澈,從不干旱,也不會受澇溢水。該井直徑2米,深度約7.5米,井底以河沙和白瓦填了一米多厚,以起過濾之用。四周墻體以青磚砌成,井面以數(shù)塊麻石板覆蓋,正中留有三個提水口,呈品字形,其含義是以品為德,要做一個品德高尚,并以清廉似水、飲水思源之意來警示后人。

        

      來源:愛龍門

        

      來源:西子湖畔家鄉(xiāng)風(fēng)情

        隨著自來水走進千家萬戶,

        三眼井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已經(jīng)很少有人再去井中取水使用。

        時至今日,

        惠州這些三眼井已成為一處旅游景點,

        那一道道縱深悠長的井痕,

        述說著這里曾經(jīng)的滄桑歲月,

        吸引著游客來尋古探幽,

        感受惠州的古村市井氣息。

      編輯: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