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現代海洋產業特色鮮明 海洋生物多樣性有序恢復

         惠東縣黃埠鎮白沙村村邊的鹽洲紅樹林保護區,每天都有幾千只候鳥在此活動。紅樹蓊郁、鷺鳥云集、魚蟹比鄰而居,鳥鳴蟬吟,一幅活力十足的生態畫卷映入眼簾。

        再把目光投向大亞灣區,在惠州港荃灣港區碼頭,船舶出入繁忙,不少船只正在緊張作業。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六大港口之一,惠州港區位優勢明顯,不僅是城市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發展臨港產業的重要依托。

        今年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主題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去年以來,惠州積極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堅持“陸海統籌,生態優先”理念,持續壯大海洋經濟,構建了以臨海石化為龍頭,以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現代海洋漁業、臨海清潔能源為重點,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與此同時,惠州海洋生態環境持續穩定優良,海岸帶綜合保護利用與修復統籌推進,海洋生物多樣性有序恢復。

       

      惠東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成為鷺鳥的天堂。

        海洋管控

        規劃先行精準配置資源 形成“美麗海灣”

        惠州是廣東的海洋大市之一,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海岸線281.4公里,有162個自然海島。海島數量、海岸線長度和海域面積分別居全省第四、第五和第六位。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惠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是我市發展的最大優勢之一。

        當前,我市正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度“融灣入圈”,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如何發揮好、利用好、保護好海洋資源,推動惠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化規劃統籌引領、精準配置資源是關鍵。

        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直以來,我市高度重視海洋工作,科學謀劃海洋經濟。去年,我市啟動《惠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深入了解惠州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機遇挑戰,并確立了陸海統籌、立體開發的理念,以世界級港口群和臨港產業集群支持沿海經濟帶建設,推動全市海洋發展區形成“美麗海灣”。目前該規劃已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伴隨濱海資源的快速開發,加快推進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妥善處理當前和長遠、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成為海岸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對此,我市進一步高起點編制《惠州市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20-2035年)》《廣東惠州環大亞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科學謀劃推進惠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除了在規劃上的謀篇布局外,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加強海域海島綜合管理也是科學用海的關鍵。

        “去年組織開展用海巡查28次,加強了對用海項目全過程的跟蹤管理。”該負責人介紹,去年以來,該局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發展重點,堅持陸海統籌,不斷強化海洋綜合管理,通過開展海洋“兩空間內部一紅線”劃定工作,合理劃定海洋生態空間和開發利用空間,進一步強化海洋功能分區管控能力。同時,加強用海項目全過程的跟蹤管理,通過主動靠前服務,切實有效保障惠州重大項目用海。

        “全力保障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等用海進展順利。”該負責人介紹,圍繞加快推進重大項目用海,該局建立了重大項目“前置服務”機制,實行主動對接發送“提醒函”,提醒和指導各單位提前開展用海審批工作。同時,全要素幫助項目單位解決用海報批中的困難,全力助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惠東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成為鷺鳥的天堂。

        海洋產業

        以世界級港口群和臨港產業支持沿海經濟帶建設

        今年5月17日,惠州港荃灣港區5萬噸級石化碼頭工程通過竣工驗收。該碼頭最大輸送管線規格為DN600,裝卸能力將達到每小時3500立方米,一艘5萬噸級船舶可在17小時至24小時完成裝卸作業,將成為惠州港石化碼頭裝卸效率最快的碼頭。

        惠州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六大港口之一,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明顯,不僅是城市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發展臨港產業的重要依托。

        廣袤的海洋孕育著這座城市,豐富的海洋資源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藍色動能。如何更好打造藍色經濟?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是關鍵。

        “我市正在構建以臨海石化為龍頭,以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現代海洋漁業、臨海清潔能源為重點,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惠州來說,依托石化產業,做好臨海、臨港產業的謀劃,加快推進海港經濟區發展是一條可行之路。在《惠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以世界級港口群和臨港產業集群支持沿海經濟帶建設。

        當前,在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建設背景下,我市正在積極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大力推進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沿海形成了荃灣港區、東馬港區、惠東港區三大港區,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69個,總吞吐能力超過1億噸。

        今年,我市成立港口發展領導小組,將全市港口總體規劃和產業規劃集中到市級層面上來,統籌制定全市港口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支持政策,形成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機制,進一步集中力量整合港口資源,夯實基礎設施,壯大資產規模,推動港口高質量發展。

        除了石化和港口運輸,濱海旅游業也是惠州海洋經濟的重要一環。對于旅游資源豐富的惠州來說,巽寮灣、雙月灣向來是游客濱海旅游的青睞之地。

        該負責人介紹,為加快推進濱海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我市堅持規劃先行,編印《提升濱海旅游水平的實施方案(2021-2023年)》,積極推動基礎設施提質升級,一批特色旅游景點和配套設施先后建成,初步構建了以巽寮灣、雙月灣、小徑灣、三角洲島、三門島為基礎的海洋—海島—海岸旅游立體開發體系。

        此外,在海洋漁業方面,我市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發展“深藍漁業”為著力點,重點發展休閑漁業和深水網箱養殖等現代漁業,休閑漁業規模逐步擴大。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擁有經營休閑漁業的企業近20家,深水網箱養殖基地已現雛形,惠州市小星山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項目實施方案已通過審批,傳統海洋漁業產業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海洋保護

        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助力綠色發展

        日前,來自湖南的市民張先生帶著兒子到惠東考洲洋游玩。日落時分,鷺鳥在紅樹林上空飛翔,盤旋幾回后再飛回,與紅樹林、碧海、藍天構成一幅靜謐、祥和的風景,讓他不禁感嘆惠州的自然生態之美好。

        過去,考洲洋地區因無序過度開發,導致紅樹林生長空間壓縮,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自2014年開始,我市積極推動考洲洋紅樹林保護修復,先后投入將近2億元,組織實施了多項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新增紅樹林種植約6000畝,進一步提升了海洋岸線的生態功能,有效筑牢海洋生態保護屏障。

        “通過實施海洋生態修復,惠東考洲洋地區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推進了鄉村振興發展,也成為了惠州市新的生態名片之一。”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考洲洋紅樹林生態環境系統修復,不僅豐富了海洋生物資源和鳥類資源,為周圍百姓提供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也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由單一傳統水產養殖向生態效益型養殖、體驗式休閑旅游、相關服務業等多元化發展。

        “海洋資源的開發必須適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總的原則以保護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就是守住‘金山銀山’。”該負責人介紹,在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近年來,惠州堅持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從養殖與捕撈設施的清理整治、海漂垃圾收集、入海河流整治、紅樹林種植、濱海濕地公園建設等方面入手,海洋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形成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統一的格局。

        在惠州,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海洋事業發展的全過程。“涉海經濟產業項目必須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融合發展。”該負責人介紹,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開工時,我市同步實施岸線整治、濱海濕地修復、水文動力及沖淤環境修復、海洋資源恢復等生態保護修復措施;在太平嶺核電項目啟動時,創新性運用了“生態核電”的設計理念;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采用了國內最先進的圍填海施工工藝,最大程度減少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海水養殖方面,通過采取確權發證或補償清退等方式,對部分海域養殖與捕撈設施開展清理整治,在保障漁民生計的同時,規范養殖用海行為,引導漁民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接下來,我市將更加嚴格執行國土空間規劃功能管控,加強海洋綜合監管能力建設、強化綜合管理,繼續推進入海污染物治理、深化海洋生態修復,確保實現海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通訊員陳佛良 余功為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