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端午】惠州人怎樣過端午?色香味視聽全方位沉浸式體驗

        穿漢服,玩穿越,在跨越千年的時空隧道中追溯端午淵源、屈原愛國精神,在詩情畫意的豐湖書院品味大氣悠揚的古琴,聆聽代代相傳的詩詞歌賦,品嘗中華傳統美食粽子……

        昨日,由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惠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惠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惠州市廣播電視臺承辦,惠州新文娛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系列文化活動舉辦。活動主會場設在嶺南書院·豐湖書院,在水東街、祝屋巷設分會場。活動中,市民在色、香、味、視、聽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中體驗端午民俗活動。參加活動的市民群眾紛紛表示:“這種體驗式民俗活動非常有意思,可以‘沉浸式’體驗端午習俗,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市民分享品嘗重55公斤的大粽子。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情景交融體驗端午民俗

        傳統習俗蘊含著古今一脈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家底”。本次活動打破觀看和表演邊界,將古典文化融入當代表達,充分利用豐湖書院原有庭院、亭榭、長廊、山水、小橋等空間,情景交融打造一場的沉浸式端午民俗體驗活動。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活動中,由惠州市文星小學的孩子們表演的國學吟誦《橘頌》讓在場觀眾感受到了滿滿國潮范。只見他們身穿漢服,抑揚頓挫,在展現吟誦這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情感。

        作為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傳統美食,“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系列文化活動現場,粽子當然是“粽”中之重的存在了。活動現場,一個重55公斤、長55厘米,代表五月初五的三角大粽將作為“重磅嘉賓”閃耀亮相。除此之外,現場還分發了堿水粽、肉粽、甜粽等特色小粽供參與群眾分享品嘗。

        為營造端午節濃厚氛圍,現場還開設了端午習俗體驗文化集市,在妙趣橫生的體驗攤位上,家長們帶上孩子體驗包粽子、系五彩繩、插艾等民俗活動。

        活動現場,志愿者們的身影出現在活動主會場、分會場的各個角落,他們或參與公益撿跑,或為活動準備了精彩紛呈的節目,或開展疫情防控宣傳,成為了端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我們組織了20余名會員來到現場,為市民們表演《重回漢唐》這個節目,展示我們的漢服文化。”惠州市華服文化促進會副會長、秘書長歐陽敏說。

        《東坡過端午》情景劇表演有氛圍

        公元1094年,59歲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南下,踏足惠州。時至今日,人們對蘇東坡仍然津津樂道。在他寓惠的兩年半時間里,留下了大量物質和精神文化遺產。活動現場,《東坡過端午》情景劇表演,展現來蘇軾與端午節的故事,傳播蘇軾寓惠文化。

        “人們把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掛香囊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活動中,主辦方邀請了惠州文化學者林慧文和其女兒林立到場溫馨互動,為市民講述端午習俗,交流端午民俗。

        臺上人聲情并茂地講述著端午節的由來,臺下的聽眾則認真聆聽,被故事情節深深吸引。市民吳先生帶著8歲的孩子參加了本次活動,父子倆都覺得受益匪淺。“《東坡過端午》那個情景劇,真的是活靈活現,生動再現了千年前,蘇東坡和惠州人是怎么過端午的,尤其是初夏吃荔枝的情景,讓人親切。”吳先生說。

        傳統文化沙龍“漫話端陽”話端午

        隨后,傳統文化沙龍“漫話端陽”舉行。沙龍邀請了我市著名嶺南文化學者關建人、醫學博士許岸高到場,圍繞端午節相關習俗(包粽子、掛菖蒲、雄黃酒、佩香包)等展開話題。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說起端午節的起源,關建人表示其和祭祀有關。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國家的主要經濟支柱來源于農業,對于古人而言,端午節首先是要敬祖、祭神,祈求風調雨順,保障一年收成。其次是祈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此同時,其還是一個聚樂聚慶活動,老百姓聚在一起通過節日傳遞和分享快樂。

        許岸高說,現代研究發現,菖蒲和艾草都含有豐富的芳香物質,皆可提神醒腦,起保健作用;又能驅蚊去蟲,預防蟲媒疾病。這兩個方面的作用應該就是先民用來辟邪去病的作用了,故有些地方稱端午日為“菖蒲節”“艾節”。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新時代文明新風尚,端午期間,我市還將舉行系列線上線下活動,如33號街區開展非遺文創市集、惠州慈云圖書館線上開展有關端午節日數字資源主題推薦及專題圖片展等,旨在引導廣大市民沉浸式感受中華文化之美。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侯縣軍

      編輯: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