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在民間,端午也叫作“端陽”,是夏季的開端。自古以來,民間皆有喝雄黃、戴香囊、插艾草等習俗,而在這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民間智慧與生活經驗。其中,端午佩戴香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
:香囊又叫香包、容臭、香袋,是古代漢族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多用綢布制成,內裝雄黃、薰草、艾葉等香料。其是以男耕女織為標志的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是越千年而余緒未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縫制香囊是惠州婦女的一項傳統手工藝。在端午節前,她們用綢布或花布作面料,用絲線縫制一個小布袋,接著往小布袋里面填充配有雄黃的香料,再把填充口縫制密封,這樣香囊就做成了。香囊的形狀有心形、菱形、桃形等,千姿百態,玲瓏可愛,并隨意贈送給家中小孩和親朋好友。不過,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端午節縫制和佩戴香包這種傳統習俗慢慢消失。
學生們穿針引線將紅色的綢緞穿起來。
將淡綠色的綢布跟紅色的的綢布縫在一起。
縫合香囊。
端午節體現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情感與心愿。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心靈手巧的惠州人重拾香囊制作技藝,除了孩子,不少大人也在端午節佩戴起香包,成為一種新風尚。
學生們認真制作蘿卜香囊。
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市縫舍拼布工作室負責人李海玲從事拼布手作教學多年,5月30日,她走進惠州市第一小學開設公益課堂,教授學生制作蘿卜香囊,寓意“博學多才”。學生們穿針引線,在香料氣味中裁縫,專心致志將一個個香囊制作完畢。
李海玲表示,今年端午假期,除了蘿卜香囊,她還制作了長壽花香囊、木棉花香囊,分別寓意健康長壽、珍惜眼前幸福,在個人工作室和合江樓教授成人制作,讓更多人在手作中感受創造的喜悅,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圖 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