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全市“三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基本建成與大灣區都市發展相適應、相匹配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包括精細農業現代化率先基本實現、精美農村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精勤農民現代化得到顯著提升、城鄉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 《惠州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日前印發實施,這是“十四五”期間指導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綱領性文件。
記者看到,作為“十四五”期間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制定了科技助農強農、農產品穩產保供、精細農業發展、精美農村建設、精勤農民培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等七大建設任務,為惠州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發展格局
全市農業農村發展區域劃分為“三區一帶”
“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戰略為指引,立足惠州“山、海、河”等資源優勢,堅持中部示范引領、南部沿海重點提升、山區生態優化,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協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介紹,將遵循惠州市農業農村資源地域分布、新型城鎮化、主體功能區及國土空間規劃布局要求,立足各區域資源條件和功能定位,從空間上將全市農業農村發展區域劃分為“三區一帶”,突出惠州都市型、融合型、康養型和濱海型特色,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城鄉發展格局。
博羅縣柏塘鎮“百里茶鄉”鄉村振興示范帶。
“三區一帶”分別是: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覆蓋范圍包括惠城區的橫瀝、蘆洲、水口、汝湖等 4 鎮和惠陽區的平潭鎮;城鄉融合發展引領區覆蓋范圍包括惠城區的小金口、橋東、橋西等 9 鎮(街),惠陽區的淡水、秋長、沙田等 8 鎮(街),惠東縣的平山、吉隆、鐵涌等 7 鎮(街),仲愷高新區;惠美鄉村康養優勢區覆蓋范圍包括龍門縣、博羅縣以及惠東縣的安墩、白盆珠、寶口、高潭等鎮;農旅一體濱海經濟帶覆蓋范圍包括大亞灣開發區以及惠東縣的稔山、平海、黃埠等鎮。
《規劃》對7個縣區的區域協同錯位發展作了指引。明確支持縣域范圍內發展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參與主體多的融合模式,促進資源共享、鏈條共建、品牌共創,形成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跟進、農民參與、科研助力、金融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縣域之間形成差異化發展。
創新驅動
全面推進科技助農強農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健全良種繁育、保種、推廣體系,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加快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全面推進科技助農強農。
邀請農業專家到田間地頭講課。
“構建惠州特色種業創新體系。”《規劃》明確,根據惠州產業實際,新建、改擴建一批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和畜禽水產遺傳資源保種場、良種場,開展絲苗米、蔬菜、道地南藥、黃羽肉雞、特色水產等良種聯合攻關。依托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惠州現代農業促進中心和惠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等機構,通過雜交育種、航天選育等技術,培育適合惠州種植的優質稻、甜玉米和蔬菜,尤其是惠州市傳統特色農作物品種。
為強化都市農業科技創新引領,我市將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構建“市場+政府+種植企業(種植戶)”多輪驅動模式,加快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并建立全過程“管家式”科技服務。根據《規劃》目標,到 2025 年,重點建設縣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驛站 3 個,建設科技推廣示范點 50 個以上,確保全市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超過 95%。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 99%以上,加快推進良種提質換代。
固本強基
分類推進農產品穩產保供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惠州市作為廣東糧食主產區之一,必須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穩步提升糧食產能,保持糧食自給率。
惠州將優化“菜籃子”產品供應。
“突出提升耕地質量,筑牢穩產保供戰略根基。”《規劃》要求,我市實施耕地資源高效利用行動,到 2025年建成 135 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提質改造 10 萬畝以上,實現高產田占比 60%以上。同時實施全程農業機械化建設行動,到 2025年全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85%。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放在了第一位,《規劃》強調要強化底線思維,確保“米袋子”安全充實。并明確突出“兩穩三調”,以穩為主基調,穩面積、穩產量,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 170 萬畝以上,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 60.44 萬噸以上。優質稻種植面積保持在130.50 萬畝以上,穩定馬鈴薯冬種面積在 13 萬畝以上,甜玉米種植面積達到 22 萬畝。同時優化“菜籃子”“果盤子”產品供應,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 180 萬畝以上,水果種植面積達到 96萬畝,生豬年出欄達到 220 萬頭,黃羽肉雞出欄量達 5500萬只,水產品總量達到25萬噸。
穩定幫扶
把鞏固脫貧機制全面擴展到廣大農村
2020年,全市46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脫貧率達到100%,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如何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規劃》透露,我市將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進一步筑牢脫貧兜底保障,健全保障和救助長效機制,把鞏固脫貧機制全面擴展到廣大農村,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夯實基礎。推進對口幫扶、行業幫扶、社會幫扶等組團式幫扶,保持現行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
記者留意到,我市將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長效幫扶機制,逐步形成具有惠州特色的發展新模式,全面開啟具有惠州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新征程。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建成農村返貧監測大數據平臺,實施強振興村工程,深入實施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發展壯大鎮村集體經濟,實施“百企興百村”行動,與黔西南州 7 個結對幫扶縣(市)分別共建“一縣一園”鄉村振興產業園等。
精“細美勤”
讓村民在鄉村中享受現代品質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精細發展,創新引領農業現代化率先基本實現。”《規劃》表示將通過開展特色農產品精細加工提升行動、農旅融合發展三年行動、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創建行動、農產品冷鏈物流補短板行動等,到2025年,基本建成絲苗米、黃羽肉雞、金鮸魚產業集群,擇優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3 個和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4 個,累計建設“一鎮一業”農業產業強鎮和特色專業鎮 20 個以上,“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 120個。
惠城橫瀝梅菜是嶺南三大名菜之一,圖為工人在加工梅菜。
在深入推進農村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上,《規劃》強調要“精美建設”,健全新型鄉村生活體系,建設綠色美麗鄉村,讓村民在山清水秀、恬靜優美的鄉村中享受到與城市一樣的現代品質生活。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精勤培育,全面促進農民現代化取得顯著提升。”《規劃》提出以培養精勤農民為方向,擴寬農民增收渠道,優化農村消費環境,促進民富裕富足,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展現精勤農民的精神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強調以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快城鄉體制機制改革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為重點,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機制和政策體系,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雙向流動,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打造詩意田園和現代生活有機統一的鄉村振興樣本,為大灣區增添更鮮亮的田園色彩、更豐富的鄉村精彩。
數說目標
到2025 年,“五大振興”取得重大進展,全市“三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580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不低于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61萬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收窄至1.8以下。
糧食產能穩定在60.44萬噸,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5%。基本實現100%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打造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30條、美麗鄉村旅游精品線路50條以上。新增培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培訓5萬人次。
文/圖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劉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