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生命的最后一程!惠州這群人讓生命有尊嚴地“謝幕”

        “老人家已過了危險期,但呼吸還是很急促,他的手仍抓得很緊,這說明他還很恐懼,我們在做關懷時,還是要從消除他的心理恐懼入手……”4月5日,清明節,位于惠陽區沙田鎮的惠州市微笑愛心扶老助學會志愿者之家暨董筱蘭臨終關懷志愿服務工作室里,身材瘦小、頭發花白的董筱蘭正給志愿者指導下一步的關懷重點。

        多少人曾私下問過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究竟愿意選擇什么樣的方式“謝幕”?每到清明時節,除了思念故去的親人,緬懷逝去的先烈,也總容易勾起人們與生死的對望。死亡是很多人恐懼的問題,但卻是每個人的最終歸宿。如何減輕臨終者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懼,讓每個生命有尊嚴地謝幕,同時讓活著人的釋懷,并從中能感悟到孝道?在惠州就有這樣一支志愿者團隊——惠州市微笑愛心扶老助學會,從2012年起,該隊負責人董筱蘭帶著志愿者10年來開展“守護夕陽·臨終關懷”志愿服務項目,讓逝者走得安祥,讓生者得以慰藉。

        

      志愿者們商議臨終關懷事宜。

         長者安詳靜度人生最后時光

        “爺爺,您不著急啊,看著我,您的兒女都好孝順,他們現在都陪著您呢。”臨終關懷志愿服務工作室病床前,董筱蘭一只手撫摸著床上老人的額頭,一只手握著老人的手,“您就在這里住,這里好。”病床上的老人86歲,10多天前從一家醫院轉過來。

        “當時我爸已經不省人事,醫生都勸我們放棄了,董奶奶知道了,就叫我轉過來進行臨終關懷。”老人的兒子王文廣是該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感謝董奶奶,還有大家的幫助,我覺得自己不孤單不害怕,父親在這10多天里,狀況都還平穩。”

        在惠州市微笑愛心扶老助學會志愿者之家暨董筱蘭臨終關懷志愿服務工作室,志愿者、受助家屬一見到董筱蘭,就親切地稱她為“董奶奶”。有些人甚至年紀比她還大,但在他們心里,董筱蘭有著“奶奶級”的溫暖。

        在另一個房間,95歲的康爺爺面色紅潤,睡得很香,打起了呼嚕,他已經在這里住了五六個月了。康爺爺的兒子康先生告訴記者,董奶奶和其他志愿者已經為他們服務1年多了,來這里之前,就有志愿者上門關懷,去年10月份父親的情況突然轉壞,就轉來住到這里,沒想到已經有五六個月了。“沒收過我們一分錢,志愿者們很悉心地關懷照顧我們。”康先生夫婦受到感染,也加入了該團隊,自發每天負責打掃衛生和做飯。

       

      臨終關懷現場勸慰臨終者及家屬。

        讓臨終者“善終”也是守望生命

        2004年,董筱蘭從湖南老家來到廣東惠州,開啟了她的志愿服務生涯。2006年,她牽頭創建了惠州市老年志愿服務隊,2010年成立惠州市微笑愛心扶老助學會并擔任會長。2012年,董筱蘭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開展起“守護夕陽·臨終關懷”志愿服務項目,讓生命有尊嚴地謝幕,幫助家屬走出親人離去的陰影和痛苦。

        說起開展臨終關懷志愿服務的初衷,董筱蘭說:“我兒子七八歲時突然有一天半夜醒來大哭,因為他同學的父親過世了,孩子懼怕以后自己也要遭遇親人過世的情況。雖然經過我的引導,但很多年來,他心里一直無法克服這個恐懼。”董筱蘭來到惠州市老年大學后,也遇到了兩位同學罹患癌癥,大家都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種痛苦。“每個人都會有那么一天,我們只有能夠直面死亡的議題,才有可能思考怎樣走得更好,如何活得更好。”董筱蘭下決心要在“死亡”這個大課題面前做一些事。

        開弓沒有回頭箭。此后,董筱蘭和團隊里的其他志愿者不分嚴寒酷暑,不分晝夜,奔赴在“臨終關懷”第一線,他們的身影出現在惠州各地和廣東其他地方,甚至到湖南、貴州等地,不計報酬為逝者清潔、更衣,直到殯儀館車輛運走逝者。

        在從事“臨終關懷”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董筱蘭發現,讓臨終者“善終”也是守望生命,臨終的過程,絕大多數人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穩、更安詳,而親人、志愿者的臨終關懷,就是這根“拐杖”。“在人生的最后時刻,給予備受身體痛苦與心靈煎熬的人以關懷,使臨終者不因過度恐懼死亡而喪失生命的尊嚴和降低生命的品質,同時也能給其家庭成員帶去安慰。”董筱蘭說。

      董筱蘭(右)悉心勸慰臨終者老伴。

        踐行孝道文化更好地認識生命理解死亡

        從事“臨終關懷”,董筱蘭用生命感動生命,一個人帶動了一群人。她用善和愛感召著一位位市民走入這個團隊,汪瓊就是其中之一。

        “我最早參加了學會組織的親子讀書項目,從這個項目的受益者,變為學會的志愿者。2017年,偶然一次在董奶奶的帶領下,我走入了臨終關懷現場。”汪瓊說,她目睹了董筱蘭如何跟即將離去的患者輕聲訴說,老人的親友在床邊沒有大哭,而是跟隨志愿者的節奏低唱,直至老人安詳地離開世界。“逝者十分安詳,和我之前見到的逝者恐懼面相完全不一樣,從那時候起,我就堅定要做一名臨終關懷的志愿者。”目前,汪瓊已是該志愿服務隊副會長,負責工作室日常事務。

        一些受助家屬也會主動加入這個“臨終關懷”團隊,25歲的小玉就是其中一個。“我的爺爺一直受到董奶奶和其他志愿者的無私關懷和照顧。”受他們的感召,3個月前小玉辭職加入了該團隊,已參加了兩起臨終關懷。“第一次的時候,我也忐忑不安、恐懼,在董奶奶和志愿者哥哥姐姐的帶領下,慢慢放下了恐懼心理,因為你所害怕的他(她)正是別人牽掛的對象。”這兩起臨終關懷對象家庭的不同情況,也讓她感受到了只有兒女孝順、陪伴走過最后時光,逝者才能走得安詳,生者也能更平靜。

        “更重要的是在團隊里,我領悟了孝道,母親說我的眼睛里現在都有光。”小玉說,在開展臨終關懷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董筱蘭擅長從孝道的角度來開解家屬,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到被服務的家庭,讓他們在接受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也學習了儒家文化中“孝悌”“忠信”“仁愛”等思想,并通過踐行孝道文化,打開心結,更好地認識生命,理解死亡,調適悲傷情緒。

      臨終者得到關懷安慰。

        在多家醫院建立臨終關懷室提供志愿服務

        除了在惠陽有專門的工作室外,該志愿服務隊10年來相繼在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本部及東院區)、博羅縣人民醫院等多處建立了臨終關懷室,為有需要的臨終病人提供零收費志愿服務。2015年至2021年12月,“守護夕陽·臨終關懷”項目共開展臨終關懷近700例,開展臨終關懷志愿服務超過1300次,累計志愿服務時數7.2萬小時。同時,開展志愿服務技能實操40余次,開展為期2天的臨終(善終關懷)技能培訓課程10余次。

        “我一個人做不了這么多的,也走不了這么遠,能堅持到現在,這要得益于各部門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志愿者們的熱心付出。”董筱蘭說,沙田這個基地是一家愛心企業無償提供的,這里的一磚一瓦全是志愿者自掏腰包籌建起來的,日常的生活開銷以往都是由志愿者自己負責,去年開始有一家愛心企業每月捐助米油,大家憑著一份愛心,才使這個基地的志愿服務堅持下來。

        10多年來,董筱蘭不僅帶領志愿者開展了“守護夕陽·臨終關懷”項目,還開展了敬老院探訪、周末親子興趣技能活動、寒暑假少兒耕讀活動、惠橋社區學雷鋒志愿服務站便民義診、舊衣物回收等志愿服務項目。雖然已是65歲的年紀,她依然奔波在每一場志愿服務活動中,用自己的大愛,踐行著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每個人都會有那么一天,我們只有能夠直面死亡的議題,才有可能思考怎樣走得更好,如何活得更好。”

        “讓臨終者‘善終’也是守望生命,臨終的過程,絕大多數人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穩、更安詳,而親人、志愿者的臨終關懷,就是這根‘拐杖’。”——董筱蘭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 通訊員紀曼雪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編輯: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