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露營成戶外游玩新熱潮
露營如何搭建產業鏈實現高質量健康發展?
一到節假日,約上三五好友,驅車找一塊草坪,一頂帳篷,一盞復古馬燈,一張桌子,幾把凳子,瓦斯爐上煮沸的咖啡,夕陽半落,手捧咖啡,圍爐話家常……靜靜地待著,一待可以待一整天。
近兩年來,游客出行的半徑被縮短,周邊游逐漸成為潮流,時間短、路程短、體驗性強的“微度假”改變著旅游業傳統的發展格局。何為“微度假”?即以本地為中心,基于興趣愛好或某種體驗,在周末或假日進行短期休閑度假。
露營作為“微度假”中的一種形式,幾乎在一夜之間,席卷了整個朋友圈。作為大灣區知名旅游城市的惠州,白鷺湖風景區、亞維濃生態園、不忙農場、繽紛島等景區抓住了這一契機,相繼推出了相關配套的露營經營模式,吸引了不少游客。
作為新興的文旅模式,它該如何運作,才能夠步入軌道,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露營愛好者共同演奏樂曲
現場
“露營經濟”正在悄然興起
三月黃花風鈴木開,一串串黃色“小風鈴”在枝頭搖曳,陽光透過罅隙,給惠州帶來了春天的芳菲。近日。位于惠州市惠陽區亞維濃生態園黃花風鈴木場迎來了不少游客,阿通等人在賞完花逛完萌寵園后,在黃花風鈴木場不遠處的草坪上,架起了天幕,擺上了茶具,落日余暉下,茶香氤氳,愜意十足……
阿通是一個旅游愛好者,但近兩年來,不少出行計劃遭遇“擱淺”。一年前他在小紅書上刷到別人拍攝的露營筆記,覺得很“出片”,就此進入露營圈。“旅游的意思在于給生活多點調劑,其實露營只是把距離縮短了而已。”阿通說。
打開后尾箱,小板凳、天幕、帳篷、小茶壺、瓦斯爐等戶外工具一應俱全,阿通說他自己是個喜歡折騰的人,很多時候開著車,覺得天氣適合,地方適合,就會停下來露營。“就像上癮了一樣。”他笑道。
露營對阿通來說,還有社交的意義,他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現在他加入了好幾個露營群,總共加起來有百來號人,每到周三,各個群就會發出露營邀約:“在我們看來,動手的過程亦是社交的過程。老手教新手如何搭帳篷、燒食物,分享過往的戶外露營經歷,大家一起分享帶來的風味各異的食品,共享勞動成果,這就是對生活的一種享受。”
惠州露營愛好者一到周末就組團出游 余婷 攝
一到周末,惠城區東江三路周邊就停滿了車,很多年輕家長帶著自家小孩,面向東江搭上親子娛樂帳篷。草坪上,碧道間,孩子們嬉戲打鬧,家長們也拋開手機,在大自然間嘆茶話家常,時不時喊話孩子們“小心點”,畫面十分溫馨……曾智鵬是一名80后的二孩爸爸,平日忙于工作,周末孩子忙于各種補習班,自己鮮有時間與孩子相處,“雙減”政策下,孩子壓力小了,周末也終于有了跟孩子相處的機會:“出來露營,不僅孩子放松了,我們大人的心情也舒暢了不少,也增進了親子關系,非常不錯。”
作為一名剛踏進露營圈的“新人”,90后的阿智認為露營幫助大家從手機中回歸到生活里,他是在今年2月份首次受朋友之邀嘗試露營,現已經“沉迷”其中,“從行程安排、采購到落地,大家的溝通、執行都非常快速,舒服。露營有一種魔力,它會讓很多‘低頭族’自覺地放下手機,參與到社交中,這才是生活最舒服的狀態。”阿智說。
由淘寶聯合Soul發布的《2021Z世代露營式社交白皮書》顯示,在當前的露營群體中,“95后”占比最高,約占總人數的32.8%;此后分別是“75后”“80后”以及“85后”“90后”。白皮書指出,在愛露營的“95后”中,82%的人會在露營時至少展示一種技能,如做飯、滑板、玩音樂等。這表明,他們在露營中將擁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便于彼此間加深關系,開展“露營式社交”。
在惠東縣不忙農場中,負責人周一(化名)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我自己也非常喜歡露營、越野等戶外活動,露營愛好者一般動手能力都很強,大家因此會相互吸引。”他表示,遠離城市的喧囂,支起一個落地帳篷,與摯愛的星空對話,與家人好友談天說地、烹飪美食,是大家享受露營的原因。
在惠州,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在假期搭起帳篷,鉆進自然,“露營經濟”正在悄然興起。
布置露營場地 余婷 攝
特點
本地游和近程游的新玩法
2020年被稱為國內精致露營元年,當時長時間宅家后的人們出行需求集中爆發,但出行半徑大大縮短。露營的營地一般在城市周邊,符合游客近距離、戶外出游的需求。
惠城區白鷺湖、惠城區竹仔園、惠東縣不忙農場等,已經逐漸成為惠州市民露營的好去處,市民們被帶領著探索身邊的未知美景,在熟悉的“老地方”探索“新世界”,游客好奇的腳步帶動本地游和周邊游市場蓬勃發展。“現在每天都可以接到不少預約露營的電話。”亞維濃生態園負責人蔡易峰說。
社交媒體加速了露營的“破圈”。置身大自然,聽蟲鳴鳥叫、看滿天繁星,露營符合人們對浪漫場景的想象,也適宜“出片”,放在社交媒體上特別“種草”。周一說,許多來到農場內露營的,都是在小紅書上被“種草”過來的。
露營地環境優美
記者在小紅書上輸入“露營”詞條發現,平臺共顯示筆記95萬+篇,其中惠州露營有8700+篇,與其相關的詞條還有“惠州露營推薦”“惠州露營海邊”這類攻略式關鍵詞,數量分別為1400+篇、2100+篇,可見,露營熱度正在不斷上升,對于癡迷露營的年輕人而言,除了旅行體驗本身,在線分享露營體驗、營造精致的“人設”,同樣是露營的意義所在。
除了社交媒體的加速,綜藝節目也是催熱露營的重要力量。《妻子的浪漫旅行》《恰好是少年》《你好生活》等熱播綜藝中,均有露營環節,也引起了不少觀眾對于“露營生活”的向往。“《你好生活》是我每日的‘下飯菜’,中間一期,電視名嘴在草原上搭起天幕,烹飪,圍爐夜談,那個情景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現在我在露營中也可以享受到這種感覺。”惠州露營愛好者婷婷說。
中國旅游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中國旅行服務業發展報告2021》指出,這兩年的旅游休閑需求,呈現出從國際向國內、由遠程至近程的顯性“內”化特征;從多點打卡到多元玩法,從追求形式到探究內涵的隱性“內”化特征。尋找身邊的美好,向生活場景要資源,發現并滿足那些過去被忽視的需求,成為新的市場機會。旅游活動正在從體驗一條完整的路線,細化為隨時隨地可展開的碎片式休閑。持續一兩個小時,集主題、社交、審美、文化于一體的新產品已經為市場所驗證,既能滿足外地游客的碎片化需求,也能成為當地人的日常休閑選擇。
按照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的判斷,以本地游和近程游為代表的“近出行、淺需求、低消費”已成為旅游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市場。露營作為主打本地游和近程游的新玩法,受到市場青睞不足為奇。
惠州露營愛好者周末歡聚 余婷 攝
發展
不少景區打造“露營+”品牌活動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自駕車旅居車營地和線路建設;認定一批高等級自駕車旅居車營地,推廣自駕游精品線路,支持營地合理設置相配套的服務設施。
惠州作為大灣區市民熱衷的旅游目的地,已有不少景區抓住露營經濟這一風口。從旅游體驗看,不少營地都配置了豐富的戶外游樂項目,或策劃音樂節、大眾體育賽事等。像博羅縣觀音閣鎮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會舉辦了一場帳篷音樂節,一群露營愛好者在伍號營地,享受了一把“帳篷+音樂”的狂歡,并在露營后晨起穿越檸檬種植園、水庫大壩、荔枝林,完成一段12公里的田園徒步。觀音閣鎮已連續舉辦六屆帳篷節,打造出鄉村振興的“觀音閣樣板”。
從2019年開始,亞維濃生態園著力打造帳篷節文化品牌,打造了“露營+采摘”“露營+吉他音樂節”“露營+篝火晚會”等品牌活動,一開始售票,名額很快就被搶完。2020年,亞維濃生態園還邀請了前中國女子體操隊運動員、奧運冠軍李珊珊加入到露營陣列,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與游客朋友交流互動。蔡易峰告訴記者,每次活動有千頂帳篷,每一場活動都滿人,去年因故未能夠如期舉行,不少游客心存遺憾,現已有不少游客前來咨詢:“什么時候再辦?”
露營愛好者圍爐話家常
去年年末,惠州首屆咖啡節在惠州市白鷺湖景區舉行,白鷺湖通過搭建“露營+咖啡節”的模式,吸引了不少咖啡愛好者和露營愛好者到場交流。咖啡的香氣加上優美的環境,讓不少人流連忘返。
“好想去叫住在帳篷的客人起床,江邊的霧快散了。”3月9日早上,周一發了條朋友圈,叩中不少露營愛好者的心,朋友圈視頻內煙霧繚繞,盤于江上,江邊的草坪上,一頂帳篷游客正在熟睡。他告訴記者,農場一天只接待一波游客露營,現露營的訂單已排了很長。
“其實開農場一開始只是想自己玩一玩,精力主要是旁邊的30畝火龍果,沒想到卻意外地達到了兩者相互成就的局面。”周一說,再過十來天,火龍果將進入采摘期,按照穩定的效益,火龍果產值每年可達100萬元,也直接帶動了當地鄉村振興。他表示,火龍果每個月需要除草修枝6次,每次需要五六人,每人100元/天,再加上農場草坪維護,一年保守需要雇1000人次,合計支出約10萬/年。
現在農場人流不斷增多,周一也計劃和當地政府合作,打算在農場內搭建直播帶貨空間,幫忙銷售當地農產品,中間將與露營文化結合。“我們計劃每兩個月舉辦一次主題性質的帳篷節,中間融進文化集市和跳蚤市場,將惠東本地的音樂、文化藝術、茶藝、美食等融入到其中,同時不定期還將舉辦公益集市,即最后商家售賣所得的一切均捐助給當地的慈善機構。”周一說。
搭起天幕,惠州市民享受起露營生活
探討
露營如何協同構建完善健康的產業鏈?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超六成露營相關企業成立于2020年之后,其中,2020年新增超8400家露營相關企業,增速高達86%。大熱荒野、嗨KING露營等企業都獲得了資本青睞。多重利好之下,我國營地數量快速擴張。
不過,從現實情況看,露營雖然火了,但我國露營市場整體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速度與市場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現在周邊游成為主流選擇,目前來講是滿足市民個性化的出游需求。”市民秋雨表示,但從長遠、理想的角度上來看,露營風潮目前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場消費層面的狂歡,它是否能夠作為一個長期穩定的業態存在于都市生活中,這是值得冷靜思考對待的,“當下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將露營規范化,將其嵌入旅游當中,成為旅游中的一部分,這樣的露營,未來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掛上復古馬燈,開始享受靜謐的夜 余婷 攝
當資本紛紛盯緊露營休閑這片藍海,我們是否應更多思考如下問題:如何協同構建健康、完善的產業鏈?實現產業健康、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梁增賢曾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企業運營角度看,當前企業對大型文旅項目尤其是回收周期較長的重資產投資比較謹慎。轉向投資小、成型快、技術低、布局靈活的旅游營地開發,成為疫情下的一種生存發展調整。
未來,廣東的營地旅游發展仍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首先是量,相對于廣東私家車保有量來說,目前的營地規模還遠遠不夠;其次是質,一方面要拓寬政策適用面,例如自駕車加掛和房車駕駛等的限制;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種營地規劃建設標準、出臺規范;最后,還要解決組織和運營問題,要培育一批專業的營地運營企業。建議政府提供部分產品甚至直接參與運營,同時鼓勵、規范和監管各種自駕車俱樂部。
對于惠州而言,也是如此。蔡易峰等營地運營者表示,希望有關方面更加注重對本地品牌的挖掘與構建,以露營為例,急需政府給予支持,政企合作挖掘營地特色,宜山則山、宜水則水,讓消費者在場景、活動中感受露營文化的魅力。
統籌策劃/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林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