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昨日迎來“雨水”節氣
春雨淅瀝瀝 惠人“補天穿”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昨日迎來“雨水”節氣,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主要反映了降水的變化,春耕已經成為惠州大地的主旋律。
惠州天氣預報。
奏響春耕生產協奏曲
對雨水時節的解釋,元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所謂“春雨貴如油”,降雨增多,空氣濕潤、暖和而不燥熱,非常適合作物生長。對農業來說,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在春風春雨的催促下,春耕已經成為了大江南北的主旋律,惠州東江兩岸、羅浮山下的農田里,人們駕駛拖拉機、旋耕機犁田、翻地、平地、施肥、植保,奏響春耕生產協奏曲。
不過,有農業專家指出,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較多的時節之一,乍暖還寒的天氣對萌發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以及人們的健康危害都很大,要注意做好各項防寒防凍工作。
乍暖還寒,人們常“春捂”,正是這種多變天氣條件下的反應。有醫生科普,初春的降雨引起氣溫驟然下降,不要過早減少衣物。變化的氣溫雖不像寒冬那樣冷冽,但由于人體皮膚腠理已變得相對疏松,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會有所減弱,所以要加強防御。
龍門農民畫《節氣之歌》,鐘永廉畫;葜輬髽I全媒體記者侯縣軍 攝
“補天穿”節依例做樹鋪粄
“田園經雨水,鄉國憶桑耕!庇晁畷r節,惠州人迎來農歷正月二十日“補天穿”節,當地人會拿出一種特有的點心給你品嘗,這就是惠州有名的“補天穿”,亦即樹鋪粄。
“補天穿”的傳說在惠州廣為流傳,據《山水釀惠州》一書記載,春節過后,春寒雨起,氣候變化轉入春水天季節,也是春耕大忙階段,農民正忙著耙秧田、浸谷種、下秧苗。這時候幾乎天天下雨,很少晴天。雨水下得太多,沒有陽光照射,秧田中的秧苗很難茁壯成長,因天氣寒冷,長期被水浸泡,往往會造成爛秧,延誤農時,影響生產。古時農民由于缺乏科學知識,誤認為是天空外殼穿孔造成整天下雨不停。為了修補天空的漏洞,一位老農提議,在農歷正月二十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和上冷水搓成粉團,放進鐵鍋內用火煎成圓餅塊,然后把煮熟的蘿卜絲、豬油渣、生蔥作餡料,再將粉塊卷成圓柱狀,最后把它逐條連接豎起來,用它堵塞天空的漏洞,也許可以見效。大家接受了這一建議,各家各戶依法照做,果然生效,在那年正月二十那天,雨停天晴,陽光普照大地,萬眾騰歡。從此,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便成為“補天穿”節日,村民們都依例做樹鋪粄。
雨下個不停,靠天吃飯的農人自然會非常擔心。古人這種“天穿”和“補天”的原始意識,實際上是人類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恐懼感和寄望心理的反映,也是農耕時代人們對未來一年風調雨順的訴求。
“補天穿”的煎餅,為什么在惠州稱為“樹鋪粄”?原來,“樹鋪粄”的“樹”,古義為床,張友仁《博羅縣志·方言》釋義說:“樹即床也,即床上鋪設之臥具也,簡言之,故曰樹鋪。”惠州話的“樹鋪粄”,其實就是指像鋪床一樣鋪平的粄。甜餡的樹鋪粄吃起來軟糯香甜,咸餡的樹鋪粄吃起來糯而不膩,還帶著蘿卜的清香;蛟S正是因為美食的魅力,“補天穿”節一直傳承延續至今。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