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民生改善有力度 幸福生活有溫度
過去五年惠州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扎實辦好民生實事,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
經過升級改造后的老舊小區金沙俊園,環境變美了,設施完善了,居民許耀萍直言“幸福滿滿”;22歲的陳夢芝接受“南粵家政”免費培訓后,經過3年打拼,自己當上了家政公司老板,她說“離夢想更近了”;博羅石灣尿毒癥患者顧女士在鎮上衛生院就能接受透析,省了以前一周三趟到市區的來回奔波,直呼“太好了”;在政府幫助下,惠城區特殊長者李運妹家里進行適老化改造,裝上了安全扶手,鋪上了防滑地墊,她感嘆“這下安全多了”……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張張幸福的笑臉,繪成了惠州多彩斑斕的民生畫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過去五年,惠州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加快解決民生突出問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有了智慧停車場后,路面整潔了不少,亂停車現場少了。
幸福可“觸”
社會民生事業穩步發展
小區樓棟外墻統一翻新,路面干凈整潔,綠植郁郁蔥蔥,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孩子們在廣場里開心玩耍著……改造后的金沙俊園成了居民的幸福樂園。
這是個老舊小區,過去小區路面坑洼、綠化雜亂,還有不少墻體有漏水的情況,居民沒少抱怨。去年以來,先后投入600多萬元進行“微改造”,完善了基礎設施,提升了綠化亮化,翻新了外墻,做好了防水,還建設了長者食堂、健康之家、長者之家等配套設施,業主紛紛叫好。
老舊小區改造,讓居民幸福升級。2019年9月,惠州在全省率先實施“惠民空間”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去年,全市完成2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示范點和80個“惠民空間”微改造,為居民提供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在此基礎上,今年惠州將改造174個老舊小區,涉及約3.6萬戶居民。
良好的居住環境,還體現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上。2015年惠州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為保護“一條江”“一座城”“一座山”“一個湖”和“惠州藍”進行立法,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并交出漂亮的綠色成績單:2017~2020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4年位居珠三角第一,2020年水環境改善幅度全國排名第七。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與自然更和諧。
民以居為安,安居才能樂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狠抓省“促進就業九條”等省市各項促進就業政策措施落地生效,積極開展就業創業服務,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培訓工程,勞動者素質明顯提高。數據顯示,過去五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6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5%,幸福生活可觸可感。
雨污分流微改造后的淡水河。
幸福筑“基”
教育醫療服務全面提升
今年秋季學期,惠城區第四十一學校、惠陽區淡水第十小學、博羅縣羅陽三中、惠東西枝江中學、龍城第五小學、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仲愷第八小學等一批新建的義務教育學校陸續投入使用,開門招生。新學校、新校區的投用,不僅改善了辦學條件、增加了學位供給,還讓附近的學生實現家門口就近上學。
教育是民生之基。過去5年,惠州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增各級各類學校389所,教育供給更加充分,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教育優質發展和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基礎教育惠民成效顯著。新建公民辦幼兒園226所,改擴建公民辦幼兒園57所,新增學位超過7萬個;全市新建公辦中小學42所,改擴建公辦中小學105所,新增公辦學位12.31萬個;高中階段教育優質特色發展,全市優質高中教育覆蓋率達到89.47%,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比例超過50%。推進實施住宅項目配套建設教育設施,構建覆蓋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全過程質量評價體系,助力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惠州市第四十一學校迎來開學日。
醫療是民生之需。過去五年,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醫療服務供給能力,醫療衛生資源總量和人均占有量持續擴大,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持續健全,醫療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全市醫療機構數從2725間增至3230間,床位數從2.25萬張增至2.37萬張,衛生專業高級職稱人數從2260人增至3499人,每千人口醫師數從2.20人增至2.48人(全省排名第五),全市有三級醫院14家,其中三甲醫院從原來的2家增加至6家。
近年,惠州還著力構建分級診療體系,發揮三級醫院重點專科或特色專科,建立對口幫扶機制,全市累計組建各種形式醫聯體39個,推動醫療資源均等化,讓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為市民提供核酸檢測。
幸福有“底”
基本民生保障堅實有力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惠州常住人口達604萬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60.7萬人,占比10.05%,整體已進入老齡化社會。2019年,惠州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創新機制,專門籌備成立了長者服務局,負責老齡事業、產業。
老有所養是民生要計。按照通俗的“9073”養老模式,我市將有約54萬長者居家養老。據不完全統計,實際居家養老比例高達99%。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開展試點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建設,注重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逐步提升養老服務水平。目前,我市共建成投用養老機構84家,養老床位數11394張,同時我市積極發展居家社區養老,建成城鄉社區養老服務站點231個,努力讓老年人“老有所養”。
弱有所扶提升民生溫度。今年9月,惠城區龍豐街道金峰社區劉女士的兩個兒子考上了大學,但作為單親母親,僅靠每個月2000元的收入無法供孩子上學。街道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為她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市慈善總會給予兩個孩子每人5000元的慈善助學金。這一份關愛和溫暖,讓劉女士感激不已。
幸福路上,不落一人。近年來,惠州不斷完善社會救助政策,持續織牢底線民生保障網,實現應保盡保、應養盡養、應救盡救、應兜盡兜;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底線民生保障標準位居全省前列;全面實施困難群眾臨時救助政策,持有本地居住證的困難居民也納入救助范圍,年度一次性最高救助8000元……一項項民生暖政、一條條民生舉措,堅實有力地托起了困難群眾穩穩的幸福。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的社工們在為長者舉行生日會。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李松權 林麗娟 通訊員 古祿靖攝
幸福感受
金沙俊園小區居民許耀萍:政府對小區進行升級改造后,“臟亂差”問題解決了,建了新的廣場給大家活動,還配建了專門服務老年人的長者食堂和長者之家等,我感覺住在這里很幸福。
博羅石灣鎮尿毒癥患者顧女士:石灣鎮衛生院升級建成為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后,又與市中心人民醫院合力共建“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石灣醫院”,醫療服務也不斷提升。現在這里也有了專業的血透室,還有三甲醫院專家、護士來駐點,我再也不用每周三次奔波去市區做治療了,真的方便了好多。
惠城區特殊長者李運妹:工作人員在我的家門口、床鋪邊、洗手間和廚房里都裝上了安全扶手,洗手間也安裝了防滑地墊,我在家里走動起來感覺安全多了,非常感謝政府針對困難長者開展的適老化改造。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邱若蓉 黃曉娜 駱國紅 周智聰 游璇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