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工作,要守得住本心才不會迷失。”林健華是土生土長的龍門人,自1998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扎根基層,服務“三農”。2010年林健華來到龍門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挑起了龍門縣扶貧工作的“擔子”。11年扶貧路,他走遍全縣10個鎮(街道)和156個行政村、走訪了1000多戶貧困戶,行程超過44萬公里,摸清了貧困底子,找準了脫貧路子。
林健華
引進產業帶動就業
林健華說,11年來,他一直積極為困難群眾協調落實住房改造、醫療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政策。在林健華等眾多扶貧干部以及部門的推動下,2010年以來,龍門縣共完成6500多戶貧困群眾危房改造工作,2萬多名群眾受益。林健華記得,有一次,他和同事在龍田鎮賴屋村走訪,剛好遇到貧困戶賴大叔家新居入伙。“當時像走親戚一樣,發自內心為他們高興。”林健華說,“對老百姓來說,‘有瓦遮頭’是最大的喜事。”
要實現穩定長效脫貧,一定要讓當地有產業,百姓有就業。2010年至2015年,林健華推動建設了2個縣級統籌扶貧項目,每年為73個省定貧困村和分散幫扶村增加收入305萬元。同時,全縣5000多名貧困人口獲得資產性收益,人均增收1000元。這幾年,龍門縣還通過引進打造絲苗米產業園、胡須雞產業園、萬畝蘭花產業園、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等產業項目帶動427戶貧困戶就業。
去年,龍門縣23個省定貧困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62.38元,按照現行標準省定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退出。
電話24小時不關機
這些年,林健華常年奔波在農村,每到一地,他都會有意識地留下電話號碼,方便有需要的村干部和群眾及時找到他,“我的電話24小時不關機。”
去年,林健華接到了平陵街道祖塘村一大學生的求助電話。劉同學一家6口,父母年老多病、弟妹全部在讀書,一年3萬多的學費難以湊齊。“不能讓孩子因此而失學。”林健華得知情況后,向劉同學捐贈了500元生活費,協調有關部門將劉同學一家依法依規納入低保家庭,并在扶貧濟困日捐贈資金為其解決欠繳學費1.77萬元。
今年2月,林健華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七一”前夕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大家都替他感到高興,但我更多的是心疼。”林健華的妻子楊彩珍說,“他這11年來太不容易了,流過很多汗、很多淚……”
對林健華來說,榮譽是鼓勵也是鞭策。如今,他和同事們仍在努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歐陽成
圖片 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