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惠州市政府正式對外公布《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該綱要共15章、全文6萬多字。其中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重大項目312宗,計劃總投資近1.5萬億元,“十四五”期間計劃投資10316億元。
惠州對接深圳先行示范區布局圖
該綱要9次提到都市圈,強調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主動對接大灣區中心城市,全面加強城市間協同合作,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發展。在備受關注的軌道交通建設方面,其中提出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等鐵路規劃有效銜接,全面深度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軌道交通網。有序推進深惠城際坪地至瀝林北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開展惠大鐵路電氣化改造及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鐵路專用線研究。
惠州市鐵路線網規劃示意圖
在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方面,該綱要明確,以惠城為中心、惠陽為副中心,依托1號公路經濟走廊,大力推動沿江組團和沿海組團發展聯動,促進全市向海向外發展。加快惠城與仲愷、惠陽與大亞灣實現行政區與功能區融合發展,助推惠州市區擴容提質。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金山新城、惠州灣產業新城、惠州南站新城等城市新增長極,全域統籌新城一體開發運營,系統導入現代產業資源,打造未來城市新中心、國內一流城市新樣板。
該綱要還提出,以“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為引領,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綜合交通體系。高標準打造金山新城、潼湖生態智慧區、稔平半島、惠州灣產業新城等特色合作平臺,深入探索與廣深港澳深度合作新模式。
惠州“十四五”規劃綱要摘要
關鍵詞1:發展目標
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到2025年,惠州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
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經濟保持健康快速發展,全市GDP年均增長7.5%左右,到2025年,GDP超過600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6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突破1.6萬億元。
關鍵詞2:創新驅動發展
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中科院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建設,同步推進高能量密度研究平臺及同位素研發平臺建設,規劃建設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裝置等科學裝置項目,爭取更多科學裝置落戶,打造國家大科學裝置集群和國際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新能源等領域建設一批聯合實驗室和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機制,與廣深港澳合作開展能源、新材料、高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高標準建設省實驗室。依托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東江實驗室),開展先進核能與核技術、石化能源、多能互補及新型儲能領域研究及應用,爭取納入國家實驗室建設。以東江實驗室科研任務為引導,力促南方電網、中廣核等研究分院帶成果、成建制落戶惠州。
關鍵詞3: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全面提升大亞灣石化區發展水平,加快推進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恒力(惠州)PTA項目等建設,大力推進石化產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全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攻堅戰,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
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智能汽車電子三大主導產業為創新引領,以核心基礎電子(新型LED、高端元器件、集成電路等)、新能源電池、人工智能三個高端新型產業為協同創新,以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大數據、云計算、軟件等)為支撐融合,構筑高附加值、更具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培育壯大生命健康產業集群。堅持生命、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充分挖掘惠州健康產業資源稟賦、大科學裝置及實驗室等優勢,積極布局醫藥與健康產業專業園區,瞄準健康產業前沿科技和發展趨勢,吸引國內外醫藥與健康龍頭企業落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新高地。
聚力打造“3+7”工業園區。建設1號公路經濟走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增量發展空間。優化提升3個具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家級產業園區,推動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爭創國內一流開發區,努力把中韓(惠州)產業園建設成為全國對外開放發展新高地。聚力建設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龍門大健康產業園、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等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
關鍵詞4:數字化發展
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創新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數字產業,統籌布局一批高水平數字產業園區。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信息網絡安全、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等數字產業發展,培育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興產業,提升數字產業基礎。通過數字技術催生新產業,加快培育數字化新業態,利用互聯網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支持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眾包眾創、個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建設全省領先的數字產業集聚區。
積極推動產業數字化。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支持工業機器人、傳感器、超高清視頻等發展,建設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發展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推動省級“5G+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園區”建設,打造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在石化、智能家電、動力電池、汽車電子、印刷線路板等領域推廣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搶抓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重點推動汽車電子數字化轉型,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積極推動服務業數字化發展,發展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
惠州市"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規劃示意圖。
關鍵詞5:基礎設施
加快千萬級干線機場建設。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實施方案,加快惠州千萬級干線機場建設。近期按照飛行區4E標準建設干線機場,新建第二跑道、航站樓及相關配套設施。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加強與軌道交通、高等級公路的規劃對接,發揮深圳第二機場功能。積極拓展航線網絡,爭取開放空港口岸和開通國際航線。提升機場貨運能力,在機場周邊規劃設立臨空經濟區,集聚發展臨空產業。規劃建設惠東通用機場,謀劃博羅、龍門通用機場前期工作,滿足多元化通航、海洋資源開發等飛行需求。
推動惠州港創新發展。科學修編惠州港總體規劃,優化整合全市港口資源,增加公用碼頭比例,增強惠州港服務產業功能,完善水上客運功能,推動港口與產業、城市等聯動發展,加快港口智慧化升級改造,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重要節點。加快惠州港荃灣港區荃美石化碼頭、恒力石化(惠州)通用碼頭、惠州港碧甲LNG接收站配套碼頭、荃灣港區10萬噸級多用途碼頭,以及沿海航道擴能升級和東江內河航道等級提升等項目落地實施。建設完善倉儲物流設施,提升船代、貨代、報關、裝卸等港口綜合服務功能。推動“海陸空鐵”多式聯運無縫銜接,大力拓展與國內外主要城市港口的航運網絡,加強惠州港與深圳、廣州、東莞等港口聯動發展,深化與深港澳汕合作,爭取開通深惠汕海上客運航線,構建海上交通走廊。
惠州沿海港口布局圖。
積極有序規劃建設軌道交通。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支持完善全市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規劃,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等鐵路規劃有效銜接,全面深度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軌道交通網。建成贛深鐵路、廣汕鐵路惠州段和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高標準建成贛深鐵路惠州北站、廣汕鐵路惠城南站高鐵綜合交通樞紐,推動深汕高鐵惠州段建設。有序推進深惠城際坪地至瀝林北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開展惠大鐵路電氣化改造及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鐵路專用線研究。
加快高速路網建設。建成韶惠高速公路惠龍段,完成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廣惠高速公路金龍互通(原長坑互通)項目建設。推進惠霞(惠灣)高速公路(含水口、惠東支線)、惠坪高速公路(含機場高速及新圩支線)、惠州至肇慶高速公路惠城至增城段(惠州沿江高速公路)、惠東環稔平半島高速公路、長春至深圳國家高速公路河源熱水至惠州平南段改擴建工程等項目建設。啟動惠州市龍愷高速公路、廣惠高速公路小金口至凌坑段擴建工程、惠深沿海高速公路惠州段改擴建工程、潮惠高速公路瀝林至鎮隆段改擴建工程、河惠汕高速公路惠州段等項目前期研究。力爭到2025年全市高速公路總里程數達到1210公里。
推進“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設。按照“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理念,科學實施連接廣州(知識城)、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深圳(前海)以及貫通惠州南北的“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設,配套規劃建設“五橫五縱”骨干快速路及五條聯絡線、市區“兩環十射”快速進出城道路路網體系。加快實現1小時內通達廣州、深圳、香港,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高度融合、輻射粵東、粵北及閩贛的區域性門戶交通樞紐。推進國道G324(廣汕公路)北上建設,推進國省干線上等級改造,打通跨界地區斷頭路,織密城市路網,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
關鍵詞6:融入新發展格局
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強現代交通體系、鞏固脫貧攻堅、能源、水利、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市政設施、社會民生、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補短板領域建設,加快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繼續加大工業投資力度,大力引進和培育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實體項目,謀劃儲備實施一批重大戰略、引領轉型升級的重大產業項目,打造經濟新增長點。
培育新型消費。支持互聯網平臺企業向線下延伸拓展,引導實體企業更多應用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加快傳統線下業態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消費雙向提速。發展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在線文娛、智慧旅游、智慧商店等消費,提升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家政等領域消費品質,培育消費新增長點。創新無接觸式消費模式,積極發展參與式、體驗式消費模式和業態。營造良好新型消費環境,積極推動由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新需求拉動、產業鏈細化融合形成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搶抓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簽訂中歐投資協定帶來的“窗口期”,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穩住歐美市場,深耕日韓市場,深度挖掘東南亞國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市場潛力,擴展亞洲、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穩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擴大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環境保護等領域產品出口,支持加工貿易企業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發展一般貿易支柱企業,培育外貿自主品牌,提升一般貿易比重,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關鍵詞7:強化“雙區”引領
構建“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以羅浮山、象頭山、蓮花山等自然山體和海岸帶為分界線,劃分生態功能區、城市發展區和海洋發展區,構建“1+1+1”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實施差異化發展。生態功能區打造一個“綠色花園”,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羅浮山、南昆山、蓮花山等生態屏障的協同優先保護,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新路徑,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實踐。城市發展區建設一座“活力城市”,突出創新引領、集聚集約,高強度集中連片開發優勢地區,高密度集聚經濟和人口,加快構建創新引領的現代經濟體系。海洋發展區形成一片“美麗海灣”,堅持陸海統籌、立體開發,抓好陸海生態空間大保護,協調陸海開發大格局,以世界級港口群和臨港產業集群支持沿海經濟帶建設。
全面融入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大局。著力提升基礎設施均衡通達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與廣州、深圳等市互聯互通,推動協同聯動發展。堅持統籌協調、分類指導和精準施策,深入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著力提升惠城區、惠陽區中心城區能級,推動大亞灣區、仲愷區爭創國內一流開發區,發展壯大惠東縣、博羅縣縣域經濟,加快整體融入“一核”;推動惠東、惠陽、大亞灣沿海地區參與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和全省沿海經濟帶建設,促進產業全面對接“一帶”;支持龍門縣創建綠色發展示范區,助力構筑“一區”。
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決策部署,以“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為引領,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綜合交通體系。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入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推動創新協同和產業共建。深化惠州制造業與香港現代服務業合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大力實施“灣區通”工程,全面深化與港澳教育、醫療、文旅、環保、民生等方面合作,共建優質生活圈。高標準打造金山新城、潼湖生態智慧區、稔平半島、惠州灣產業新城等特色合作平臺,深入探索與廣深港澳深度合作新模式。高質量打造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等平臺,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增進三地青少年交流交往。
積極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推進深莞惠聯動發展,探索共建深莞惠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區,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世界級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科學規劃建設同城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深惠一體化發展步伐。推進大科學裝置集群開放共享,支持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體化保護和開發深惠黃金岸線和海洋資源,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搶抓重要戰略機遇期,大力承接深圳優質產業跨區域延伸布局,筑牢都市圈產業鏈供應鏈。爭取復制推廣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成功改革事項,對標深圳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全力支持廣州“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進一步加強廣惠兩地交流,拓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合作。依托沿干線鐵路和高等級公路,建設廣惠協同發展軸,加強與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科學城等戰略對接、發展聯動。緊密廣汕鐵路惠州段與廣州段站場運行對接,增強惠州區域樞紐功能。支持廣州提升醫療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爭取更多廣州三甲醫院在惠州設置分支機構、更多優質高校在惠州設置分校,積極為大中專畢業生在惠州就業創業提供優質環境。加強潼湖生態智慧區、稔平半島、金山新城與廣州知識城、廣州南沙自貿區的合作,復制推廣先行先試經驗,促進重大平臺開放創新發展。
關鍵詞8:鄉村振興
推動現代農業主體創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平臺建設,普及科學知識,更新落后觀念,培育精勤農民。提高農業生產組織現代化程度,構建農民對接精準市場的新型組織體系。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推動城市工商資本下鄉,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新型助農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公園和田園綜合體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業向現代化、規模化發展。
推動人才和技術下鄉。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探索賦予緊缺型、技能型人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或收益股權等形式,吸引人才返鄉入鄉創業興業。持續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人才服務團”項目,讓先進技術改造農業產業。實施“惠州學子回鄉計劃”“人才回歸計劃”,與農業企業、院校開展“訂單式”鄉村人才培養,培育返鄉農民工、入鄉科技人員、在鄉能人等創業主體,增強鄉村產業發展動能。加強鄉村醫生、教師和社會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改善農村公共服務。
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設施大棚等裝備技術,推進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補齊農村冷鏈物流短板。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做強做精絲苗米、馬鈴薯、梅菜、荔枝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精細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導加工企業重心下沉,把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加快發展農業觀賞體驗、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民宿和土菜館等,完善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振興鄉村傳統工藝,培育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組織實施“百園萬站”行動,扶持創建一批農村電商產業園和農村電商示范站。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廣農業保險。
關鍵詞9:生態文明建設
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加強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加強水庫水源安全保護,確保東江、西枝江、淡水河等秀水長清。系統整治全市七大水系劣Ⅴ類河涌支流,分類推進入河排污口規范化整治,統籌推進城鄉全域黑臭水體整治修復。加快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規范工業企業及生產經營單位排水管理,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提高污水處理設施運轉效率。清理和規范入海排污口,推進船舶水污染物達標排放,推進海洋垃圾防治和清理。
加強大氣環境精細化管理。構建以臭氧防控為核心的大氣污染防控體系,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強化污染天氣應對工作。推進工業源深度治理,加強VOCs排放綜合整治。加強移動源污染控制,開展超標排放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推廣國六排放標準燃氣車輛和新能源汽車,鞏固提升公交電動化,推行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鼓勵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加強城市建設施工工地揚塵管控,禁止違規露天燒烤行為,推行餐飲油煙在線監控和第三方治理。到2025年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穩居全國重點監測城市前列。
關鍵詞10:一流生活品質
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全面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著力穩定和擴大就業規模,不斷提升就業質量。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財稅、金融、產業、貿易等經濟政策與就業政策的配套銜接,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增強產業吸納就業能力,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發揮民營經濟吸納就業主渠道作用,挖掘公共服務領域吸納就業潛力,大力發展數字服務業等新型就業模式,支持擴大靈活就業,扶持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完善對重點人群創業分類政策扶持,加快實施“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培訓工程,健全就業困難人員托底幫扶機制。完善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強化規模性失業風險的防范和應對。加強對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監督、指導和服務,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十四五”期間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優質安全發展。適應城鎮化和常住人口增加趨勢,推進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和移交工作,支持鼓勵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持續增加資源供給,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穩步擴大公辦性質幼兒園、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規模,增加優質幼兒園學位供給。推進集團辦園,建設一批名園長工作室。逐步探索建設托幼服務一體化新模式。開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到2025年全市毛入園率達到9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保持80%以上。
建設完善醫療機構設施。完成市中心人民醫院擴建,建設江南院區,打造現代化、智慧型的高水平綜合性醫院。新增一批市名中醫工作室,支持各級中醫院與中醫藥大學合作共建,完善中醫藥特色康復醫療服務體系。推進市第二人民醫院紅花湖院區建設。實行縣級婦幼保健院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婦幼保健機構救治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鄉鎮衛生院升級為縣(區)“第二人民醫院”。完善區域醫療資源布局,將社會辦醫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鼓勵發展民營醫療服務。鼓勵港澳臺服務提供者來惠創辦醫療機構,積極探索惠港醫療衛生合作新模式,鼓勵舉辦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支持開設運動創傷、少兒自閉、老年癡呆等特色專科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