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紅色征程惠州印記秘密大營救·代表人物系列報道②
沙蒙:經典戰爭電影《上甘嶺》的編劇和導演
江東君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
這是英雄的祖國
是我生長的地方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
當人們唱起《我的祖國》這首經典名曲時,自然會想起經典紅色電影《上甘嶺》,想起歌唱家郭蘭英,想起詞作家喬羽、作曲家劉熾,也應該記住這部紅色經典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沙蒙、林杉。
沙蒙是東江縱隊秘密大營救搶救出來的著名文化界、電影界人士之一。
(一)
沙蒙(1907~1964),河北唐山人,中國現代著名話劇演員、新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著名導演。原名劉尚文,藝名“沙蒙”是法文“駱駝”的音譯,意為“負重道遠”。1922年考入法文高等學校,受“五四”運動影響積極投身學生運動。1926年考入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預科。1933年3月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與中國抗日救亡歌曲的重要詞作者塞克成為好友。結識趙丹、王為一等人后,參加中共領導的左翼戲劇活動,先后加入新地劇社、晨曦劇社、大地劇社等進步戲劇團體,參與《羅密歐與朱麗葉》《大雷雨》等演出,拍攝過《夜半歌聲》(飾演藝術家)、《十字街頭》(飾演東北流亡青年)等影片。
1937年抗戰爆發后,沙蒙參加上海業余實驗劇團及救亡演劇隊第三隊,先后在武漢、長沙、信陽、衡陽等地從事抗日演出。沙蒙任藝術指導員、開專題講座、排演《打鬼子去》《我們的故鄉》《放下你的鞭子》等劇目。演劇隊的成員中包括了舒強、水華等后來影響了中國話劇史電影史的著名人物。沙蒙1938年與演員歐陽儒秋結婚,1939年與歐陽儒秋、舒強、水華等一起到重慶陶行知先生主辦的育才學校擔任戲劇組教員,與已到延安并在魯藝任教授、同時擔任延安青年藝術劇院院長、陜甘寧邊區參議員的塞克輾轉建立了聯系,沙蒙夫婦向黨提出了到延安去的請求。1940年9月間,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在徐冰、沙汀的陪同下來到育才學校,與沙蒙、舒強、章泯等商議赴延安事宜,因時局復雜決定分批前去。沙蒙此間認真審校章泯翻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自我修養》,同時認真閱讀《新民主主義論》等革命書籍,對延安的向往更加強烈。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后,在周恩來和南方局的關心下,大批進步人士開始陸續轉移。歐陽儒秋先赴延安并進入魯藝學習。因重慶延安之間交通復雜,為避免遭到國民黨頑固派迫害,經黨組織安排,沙蒙與舒強、賀綠汀等一批文化、民主人士先赴香港,待時機成熟后赴蘇北新四軍抗日根據地,然后再赴延安。
形勢復雜多變。沙蒙等人到香港后,大批文化界人士由于種種因素,無法如期成行。根據時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的建議,旅港文化界人士成立了旅港劇人協會,沙蒙任理事、導演、演員,參加了《霧重慶》《馬門教授》《北京人》等話劇的演出。
香港淪陷后,沙蒙一度與茅盾、沈茲九夫婦、葉以群、宋之的王蘋夫婦等躲在軒尼詩道三樓“跳舞學校”避難。在東江抗日游擊隊營救之下,沙蒙與茅盾等脫離虎口,進入東江游擊區山間草寮中休整了一個多月。期間為躲避日偽軍“圍剿”,多次隨游擊隊夜間在山林中轉移。期間,曾在大榕樹下為游擊隊員演出一幕幕抗日活報劇,鼓舞士氣。后在游擊隊護送下與著名演員鳳子等輾轉到達桂林。在桂林與舒強等住在郊外,從事翻譯維持生活。1942年底赴重慶,參與組建中國藝術劇社,任監事、學術部部長,與著名話劇女演員張瑞芳等演出《大雷雨》等劇。1944年3月在黨組織安排下與舒強同行離開重慶,3月28日到達延安。周恩來鄧穎超夫婦接見沙蒙、舒強,并安排沙蒙到魯藝任教員。
沙蒙擔任了魯藝戲劇系教員并任魯藝實驗話劇團團長。他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延安的文藝工作。為配合延安中央黨校的整風學習,沙蒙與李伯釗、舒強等組成導演團隊,聯合排演了以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為內容的蘇聯著名話劇《前線》,沙蒙翻譯并為演員講解戈爾恰科夫的《導演藝術講話》。《前線》的排練和演出,是延安黨的戲劇文藝工作者學習和借鑒先進的導演和表演藝術理論的實踐嘗試。
(二)
抗日戰爭勝利后,黨中央決定派出大批干部開辟東北根據地。沙蒙夫婦踴躍報名參加東北干部團第八中隊(后改稱東北文工團),沙蒙任副隊長、副團長。沙蒙長途跋涉到東北后,冒著硝煙彌漫的炮火奔波于沈陽、本溪、大連、鞍山、遼陽等地,演出了《東北人民大翻身》《兄妹開荒》《黃河大合唱》等作品,導演了《日出》等作品,傳播革命聲音,教育和動員了干部群眾,鼓舞廣大官兵和群眾開辟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1945年12月沙蒙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8月擔任東北文藝工作第一團團長兼東北局宣傳部文委委員、戲委委員,率團參加了一系列革命戲劇演出活動。1948年初參加東北文藝工作者大會,同年8月根據東北局命令,率團集體并入東北電影制片廠(即今長春電影制片廠),任東影廠管委會委員、藝委會副主任、黨總支委員和編導組黨組組長。這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制片廠,沙蒙參與了創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
沙蒙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重要創建者和第一代優秀的電影導演。沙蒙指導編劇并導演了以東北抗聯女英雄趙一曼的一生為題材的歷史傳記影片《趙一曼》,1950年7月1日在全國上演,以慶祝建黨29周年,獲得巨大成功。人民日報專門發表評論予以高度肯定和推介。1950年《趙一曼》獲得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優秀獎。1951年沙蒙導演馮雪峰編劇的《上饒集中營》獲得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二等獎”。同年擔任中央電影局藝委會委員。1953年沙蒙與導演林杉合作拍攝了反映農村生活的影片《豐收》,獲得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
電影《趙一曼》海報。資料圖片
沙蒙的妻子歐陽儒秋(1918~2007)1938年參加抗敵演劇隊演出《壯丁》《八百壯士》等抗日戲劇。1941年赴延安后任魯藝實驗話劇團演員,演出《夫妻識字》《血淚仇》等劇目。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東北文工團一團演員、東北電影制片廠演員,參加《趙一曼》等影片拍攝,導演蘇聯譯制片《被開墾的處女地》等。1956年后任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教師、系主任等職。改革開放后參加過《巴山夜雨》《月亮灣的笑聲》《金牛》等電影、電視劇拍攝,為新中國的電影藝術教育和表演藝術的創新發展貢獻了力量。
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在奪回地表陣地。圖為537.7高地戰斗實景。圖片來源新華網
電影《上甘嶺》劇照。圖片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沙蒙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參與編劇并與林杉聯合導演了戰爭影片《上甘嶺》。
抗美援朝戰爭后,保家衛國成為新中國電影人積極創作的時代題材和表現對象。毛澤東同志了解到上甘嶺戰役的情況后,親自指示有關方面將其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題材電影拍攝的長春電影制片廠承擔了這一任務,并立即組成陣容強大的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1954年春夏之交,沙蒙與林杉等專門赴朝鮮采訪、體驗生活。他不顧心臟衰弱等疾病折磨,穿上志愿軍服裝深入前線調查采訪,用了近半年時間收集素材,實地體驗了上甘嶺地區的坑道山頭,與戰士們同吃一鍋灶,同睡一個炕,訪問志愿軍指戰員57名,閱讀消化了上百萬字的戰史檔案文獻資料,寫下20余萬字的采訪筆記,為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1955年與林杉等人合作完成電影文學劇本,并完成電影分鏡頭劇本。劇本曾以《二十四天》為名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正式開拍時定名《上甘嶺》。
沙蒙精心創作和拍攝《上甘嶺》這部表現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戰爭影片。他特別邀請上甘嶺戰役的特等戰斗英雄趙毛臣擔任軍事顧問,帶領演員到上甘嶺現場體驗生活,平時生活中演員也都按角色互稱、相處,因而演員們普遍入戲快,表演也更真實、生動。《上甘嶺》在朝鮮上甘嶺實地和國內分別拍攝而后合成。《上甘嶺》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影片,它突破了傳統戰爭片的俗套,精心剪裁和表現,節奏和敘事處理頗具匠心,成功地塑造了“最可愛的人”的志愿軍戰士的典型群像。影片力求用革命現實主義的方法,通過真實的場景、美術、攝影、鏡頭語言乃至音響等多層面還原和表現戰爭,在軍事專業度、戰爭環境和道具上極為考究,且片中的志愿軍過半由軍人本色出演,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人民電影事業五十年代的一個藝術高峰,成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一個藝術高峰和迄今仍然是不可多得的戰爭片經典。
喬羽為電影《上甘嶺》主題曲《我的祖國》創作歌詞的手稿。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甘嶺》拍攝完成后,為了增強電影的抒情性和藝術感染力,沙蒙專門找到著名詞作家喬羽請他寫一首主題曲歌詞,希望借助這支歌抒發戰士們遠離祖國、熱愛和懷念祖國的真摯感情,歌頌英雄們為了祖國安寧、人民幸福而戰勝困難和敵人、具有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樂觀主義精神的形象。沙蒙提出要用優美抒情、有民族風格的曲調曲風,并希望能夠經久傳唱。喬羽作詞時另辟蹊徑寫出了《我的祖國》歌詞,經著名作曲家劉熾譜曲、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一條大河”以其家國同構的藝術意象,串聯起前線奮戰的勇士與后方家園間的情感聯系,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共情,更喚起觀眾的共情。《我的祖國》這支動人心弦的優秀主題歌大大增強了影片《上甘嶺》的感染力,有力地激發和升華了觀眾的愛國主義感情。正如沙蒙“即使將來這部電影沒有人看了,這首歌還有人傳唱”的要求和希望的那樣,它超越了時代,無論何時何地響起它的旋律,都會激發起中華兒女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并重新喚醒人們對《上甘嶺》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回憶,成為一首廣為傳誦的優秀電影歌曲和歌唱祖國的經典歌曲。2007年,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時,就特別選用了《我的祖國》這首歌曲搭載飛入太空。
《上甘嶺》上映后觀眾人數迅速突破一千萬人次,創造了當時觀影人數的歷史記錄。1957年4月沙蒙參加第二次全國電影工作者代表大會并當選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副主席。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60年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任導演,1962年與胡正編劇、與傅杰合拍了農村電影《汾水長流》,再獲成功好評。
沙蒙是新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中的佼佼者。《上甘嶺》作為一部里程碑式的戰爭影片,奠定了他作為一代電影大師的藝術地位。他鐘情電影藝術,富于藝術探索精神,首創了導演闡述制、中文開機制等很多創新做法,對新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和創新發展作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