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一院腫瘤內科主任畢曉霞“醫善在心醫技在手”
白大褂有大能量
初見畢曉霞,她正在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門診出診,個子小巧玲瓏,說話柔聲細語,正叮囑患者一些注意事項。她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嶺南名醫”、“南粵好醫生”多項榮譽,一席白大褂下蘊藏大能量,詮釋著大醫精誠: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不顧51歲的年紀義無反顧援鄂;27年撲身腫瘤治療臨床一線,默默踐行“醫善在心醫技在手”的初心。
畢曉霞(左一)在坐診。
一顆仁心
時刻挺身而出面對危險
“我只是做了醫生該做的事,黨和政府卻授予我這么多榮譽!闭勂鹑ツ甑目挂呓洑v,畢曉霞說。
云淡風輕的背后,是她的全力以赴和使命擔當。疫情初發,一切都是未知數,畢曉霞在醫院發布援鄂通知后,第一時間報了名。得知已經51歲的她要去湖北,朋友心疼她,都勸她。畢曉霞回復朋友:我是醫生,所以我要去!曾參加2003年抗擊非典戰疫的她,瞞著90多歲的老母親和仍在讀書的兒子,成為我市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拔也皇且粫r沖動,是做了理智的評估和準備:疫情開始后就一直在內部進行網上學習,穿著防護服在發熱門診適應、克服缺氧的不適!彼龔膩聿淮驘o準備的仗。
在武漢江漢開發區方艙醫院,畢曉霞率隊第一個進艙工作,并擔負起隊里最危險的應急工作,把內心對戰勝疾病的樂觀、信心傳遞到隊伍中去!皠傞_始要交接很多工作,又穿著悶不透氣的防護服,工作強度確實很大,壓力也大,自己都出現耳鳴的情況。”然而,碰到最危險的情況,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我不怕,我孩子已經讀書了,你們的孩子太小,萬一有事,整個家庭都崩潰了。”
偉大來自平凡,畢曉霞的這種奮不顧身,是27年堅守使命擔當的必然。小時候畢曉霞是一個膽子很小的人,還有潔癖,然而這一切都被一顆善心克服:小時候看到一只小雞掉到滿是蛆蟲的糞坑里,她哭著把它撈上來,“事后狠狠哭了一場”。這顆善心隨著年齡增長成為一顆治病救人的仁心,成為職業道路上無畏向前的原動力。
畢曉霞(前中)支援武漢抗疫。
“醫”路向前
用狠勁啃下一堆專業知識
1994年從皖南醫學院畢業后,因為成績優秀,畢曉霞被留在醫學院附屬醫院當作放療科接班人培養!拔覍W醫是因為服從了志愿分配,放療這個專業也是醫院安排的。”畢曉霞回憶說,當時放療還是冷門專業,但這并不阻礙她好學的心。
“所有的知識都是新的,需要學習。”畢曉霞一頭扎進去,《腫瘤放射治療學》第1至4版,她翻得滾瓜爛熟,哪一條規則在哪一版哪一頁上都爛熟于心,以至于同事都把她當成活字典。常規需10年時間才能培養成一名腫瘤放療人才,畢曉霞用5年就“畢業”了。“從行醫的第一天起我就給自己定了幾條規矩,其中一條就是好好學習專業知識,為患者提供最先進的醫療服務!
2014年,畢曉霞來到市第一人民醫院組建腫瘤內科,從干了20年的放療領域調至腫瘤內科的全系統治療領域,“放療、化療、生物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目前所有的腫瘤內科治療方式、原理,都要去學習!碑厱韵寄贸隽艘回灥暮輨抨J勁,啃下了這一堆堆的專業知識。
現在,畢曉霞每天早起聽背英文單詞,晚上閱讀中外最新業內文獻!搬t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行業,必須了解行業前沿,才能為患者解決疑難!鄙頌榭浦魅,畢曉霞不僅自己學,還帶領團隊學。“畢主任在學習上對我們要求很高,我們不僅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更要知道其原理,這樣才能知道治療的紅線在哪里!痹摽浦髦吾t生馮韻恬說。
呵護患者
創建癌痛規范化治療病房
“善待每一位患者,尤其是腫瘤患者,更要對他們呵護有加!边@是畢曉霞給自己立的第二條規矩。
作為腫瘤內科主任,畢曉霞采擷腫瘤內科治療的最新前沿技術,率先在惠州地區開展腫瘤調強放療和肝癌、胃癌放療,伯基特淋巴瘤化療,胃腸腫瘤及肝腫瘤MDT(多學科診療模式),精準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聯合藥膳調理中心,通過對腫瘤患者的辯證施膳,開具適合腫瘤患者個性化定制的專屬養生保健方案。
為了更好地服務終末期腫瘤患者,她參與籌建了省內三甲醫院首家臨終關懷科,提供最具人文關懷的醫療服務,為惠州市醫療填補空白,并得到社會廣泛贊譽;為了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規范癌痛診治,她創建癌痛規范化治療病房,并獲得廣東省“癌痛示范病房”稱號。
為了不讓每天查房時間“愁云密布”,畢曉霞帶領科室改革查房模式:醫生在查房前集體討論患者的病情和檢查結果,查房時多聽患者主訴,多和他們溝通,不在病床前討論病情,盡量減少對他們的不良刺激!耙粋患者每一期治療結束,我們都會跟他說‘你畢業’了!碑厱韵颊f,人的心理是可以慢慢變強大的,尤其是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來影響和帶動患者,除了醫生要自己強大外,還要鼓勵患者及其家屬積極參與到腫瘤治療中,攜手共同戰勝病魔。她憐惜患者的每一分治療費用,患者贈她錦旗,她婉謝:送我們錦旗,不如送我們健康的你。
回顧27年的職業生涯,畢曉霞說,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她從穿上白大褂那一天起,就放不下這些受腫瘤折磨的患者。她還是惠州市醫師協會腫瘤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我現在還想做的就是建立惠州地區的腫瘤登記制度,根據地區腫瘤特點,合理設置配備醫療資源;在全市推行‘腫瘤復查與康復’制度,對腫瘤發現做到‘三早’,讓患者不僅把命撿回來,而且活得更好。”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 通訊員程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