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粵港澳三地簽訂21個中醫藥合作項目
粵港澳惠州轉化醫學研究中心落地
4月28日,在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上,粵港澳三地21個合作項目現場簽約并交換簽約文本。其中廣州中醫藥大學惠州醫院(惠州市中醫醫院)參與合作的項目“粵港澳惠州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引起大家關注,這是此次簽約項目中唯一一個在惠州落地的項目。
4月28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在羅浮山召開。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把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惠民利民
記者了解到,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科學指導和大力推動下,粵港澳三地中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實施了許多合作項目,成果豐碩。其中,“粵港澳惠州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由惠州市中醫醫院聯合澳門科技大學中醫藥學院、廣東羅浮山國藥院內制劑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廣東省葛洪中醫藥研究院合作建設,旨在盡快提升廣州中醫藥大學惠州醫院科研實力,更好地發揮政校合作資源優勢,助力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為了這次合作,我們幾方從去年底開始就進行了多次網絡溝通和面談。”市中醫醫院副院長劉海全表示,項目合作目的就是把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最終服務于惠州乃至粵港澳三地老百姓,達到惠民利民的效果。
劉海全介紹,該項目是此次簽約項目中唯一一個在惠州落地的項目,“接下來,項目合作方將從兩方面著手進行合作——院內制劑的研發、轉化平臺的建立,最終最大的受益者是老百姓”。
劉海全解釋,院內制劑的研發是指將一些專家的經驗方做成制劑類顆粒或外敷貼。“不少專家在長期的從醫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經驗方,可專家號時常一票難求,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專家經驗方的推廣給患者治病。”例如有些患者想看感冒,而專家的經驗方對風寒患者都適用,那么通過研發、檢測獲得主管部門批文,就可以大批量生產該藥方的制劑,在院內開展臨床應用。“這里建構了一個閉環,讓臨床和科研形成‘動力循環’。患者不用看這位專家,就可以用他的藥方治病,這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看病就醫的難題。”
多方合力發揮合作項目最大作用
據悉,該平臺依靠協議各方的學科優勢和企業的產業化經驗,本著協同創新和項目帶動原則,將學校和企業優勢資源、研究院優勢資源與醫院優勢資源相結合,定期召開臨床醫生與各研究所基礎研究專家交流會,設置轉化醫學研究專項,實現資源共享、技術共用、成果共贏、人才共育,確保雙向轉化平臺建設工作全面推進。
據介紹,學校和企業的優勢資源包括高端儀器、研發能力、生產質量控制等;研究院的優勢資源包括名老中醫的專家資源、科研轉化平臺、學術推廣能力;醫院優勢資源則在于臨床醫療技術。多方合力能夠讓合作項目發揮最大的作用。
實際上,惠州早已探索醫院和高校的合作。2019年8月,惠州市政府與廣州中醫藥大學正式簽約,立足原惠州市中醫醫院的基礎合作共建,廣州中醫藥大學惠州醫院就此誕生,成為惠州首家政校合作共建的醫院。
據介紹,“粵港澳惠州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指導基礎研究方向與內容,開展臨床醫學和基礎研究合作,其不僅是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也是臨床研究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器。
該中心還為醫療和科研人員構建一個更高、更好的多贏平臺,促進重大科技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的科學研究和聯合攻關。同時院校、院企、院院合作也為醫院的科研立項提供良好的機遇,通過轉化醫學中心的橋梁作用,加強醫院與高校、研究院、企業的緊密合作,共同申報高層次的課題,共同承接高水平科研課題,提高院校、企業實驗室人員的科研創新能力。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