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中醫藥大咖聚惠 解碼后疫情時代中醫藥使命擔當

      [報料熱線] 2831000

      原標題: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在羅浮山召開
      解碼后疫情時代中醫藥使命與擔當

      相關新聞: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在惠舉行

        主旨演講、現場簽約、圓桌對話、參觀學習……4月28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召開,粵港澳三地中醫藥工作者會聚“嶺南醫祖”葛洪修道行醫、著書立說的惠州羅浮山,解碼后疫情時代中醫藥的使命與擔當。

        此次大會以主會場+香港分會場的方式進行,來自粵港澳三地政府、中醫醫療、教育和產業界代表約300人參會。大會頒發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葛洪獎”,舉行了企業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捐贈儀式,為與會嘉賓提供了一場思想交流、文化傳承、成果分享的盛宴。 

      大會會場。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攝 

        作為大會開幕式的重頭戲,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項目簽約儀式備受關注。活動現場,21個項目進行了簽約和文本交換,涉及中醫藥人才培養、基礎研究、臨床技術、醫學轉化和中醫藥標準研發等多個領域。現場簽約項目有4個,包括聯合培養中藥學本科生合作項目、“基礎臨床協同創新計劃”合作項目、嶺南特色多囊卵巢綜合征臨床研究合作項目、中醫教學合作項目;17個項目現場交換了文本。值得一提的是,“粵港澳惠州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項目由廣州中醫藥大學惠州醫院(惠州市中醫醫院)聯合澳門科技大學中醫藥學院、廣東羅浮山國藥院內制劑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廣東省葛洪中醫藥研究院合作建設,旨在盡快提升廣州中醫藥大學惠州醫院科研實力,更好地發揮政校合作資源優勢,積極融入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

        2019年2月,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上,“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葛洪獎”首次揭曉。“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葛洪獎”由廣東省葛洪中醫藥研究院出資設立,旨在鼓勵粵港澳大灣區高等院校、中醫藥研究機構、臨床醫療機構的青年科學家和中醫藥人才傳承與發揚中醫藥事業。在此次大會開幕式上,“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葛洪獎”首次在惠州頒獎。本屆獎項圍繞中醫藥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主題,由廣東省葛洪中醫藥研究院組織大灣區權威中醫藥專家評選,經過兩輪評審,一共選出九位杰出代表,激勵大家再接再厲,進一步強化后疫情時代中醫藥的使命與擔當。

        大會開幕式上還舉行了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捐贈儀式。博羅縣人民政府發起成立中醫藥發展基金會得到隆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隆生集團向該基金會捐贈一千萬元。

        ■主旨演講

        中醫藥傳承的使命和擔當、中醫藥創新的使命和擔當、中醫藥發展的使命和擔當……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校長劉良等12位醫療專家、行業大咖作主旨演講,他們分別就中醫藥發展規劃、政策研究、人才交流與培養、產業布局等進行了精彩分享。

        人物名片 仝小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長期致力于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研究,在現代中醫診療體系和方藥量效學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仝小林院士: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走向世界

        仝小林結合中醫藥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經驗,全面分析了中醫藥發展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指出了新形勢下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工作重點。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中醫藥的一次大考。”仝小林說,如果說近兩百年的中西醫碰撞和半個多世紀的中西醫結合、中醫分科等奠定了中醫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革,那么從這次“戰疫”來看,中醫藥經受住了百年大考。面對疫情,中醫藥在防治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

        “已有臨床研究數據顯示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了療效作用。”仝小林介紹,在這次疫情中,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防治理念是值得肯定的。

        仝小林認為,解決中醫基礎理論問題是中醫藥現代化和產業化的前提。傳統中醫思維整體重視當下證候,缺乏對疾病全程認識;“調態”治療重視個體化,缺少對群體化的研究,缺乏對疾病的規律和共性的提煉和歸納;“治未病”重視調整狀態,缺乏靶向治療。如何有機結合病和證,實現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體、模糊與客觀的有機統一,是發展中醫藥需要思考的突出問題。

        對此,仝小林建議,首先要在推動中西醫結合上下功夫。針對“病證結合”,引入“分類—分期—分證”思想,重構現代科技背景下的中醫診療體系,實現中西醫結合在“診斷”上的突破;針對“宏觀與微觀”,以“態靶結合”思想指導中醫藥在現代疾病宏觀證候和微觀指標中的應用,實現中西醫結合在“用藥”上的突破。

        其次,強化中醫科研思路的“六化”,即難題的課題化、課題的成果化、成果的專利化、專利的產業化、產業的標準化和標準的國際化,讓科研成果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循序漸進,加快成果轉化速率,提升中醫藥的療效級別。

        再次,抓住中醫藥發展的科技機遇、政策機遇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機,推動中醫藥更廣泛地走向世界。 

        人物名片 劉良,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校長、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長期從事中醫藥和風濕病研究,研發了國際上首個作用于前列腺素E2終極合成酶-1的風濕病治療新藥——正清風痛寧。

        劉良院士:攜手打造大灣區中醫藥科創高地

        “青蒿素能治療瘧疾,三氧化二砷(砒霜)能治療白血病,這些重大成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劉良表示,中醫藥傳統經驗不可丟,現代科技也不可少,只有傳承與創新并行,才能獲取原始創新成果。

        劉良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中醫藥科技創新高地有明顯優勢,也勢在必行。

        如何打造中醫藥科技創新高地?劉良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開放和客觀的態度,對中醫藥進行大膽應用,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同時,要通過大數據,實現中醫藥發展數字化、智能化,通過建立深度精準中醫藥個體化診療系統,使傳統中醫藥取得突破性發展,并納入世界“大科學”體系。

        “打造創新高地,既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也要建立‘引才、聚才、育才’聯動機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硬核質量標準,遴選數個中醫治療病種,實現專病突破。”劉良建議,以政府主導建設和管理的方式,創建大灣區中醫藥國際科創研究院,使其成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高質量中藥產品“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難題,促進中醫藥研究成果及產品走向世界。設立大灣區中醫藥創新研究與產品研發聯合資助專項,聚焦標志性項目,強化重點領域科技攻關,獲取原創性、高質量研究成果及產品,提高大灣區中醫藥創新高地的學術影響力和產品競爭力。

        “優質的南藥具有不可替代性,且具有巨大的深度研發潛力。”劉良說,應由企業主導建立“大灣區國家南藥開發工程技術中心”,依托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平臺,促進南藥走向世界。目前我國尚無“中醫藥世界博覽會”永久會址,沒有中醫藥世界性“地標”,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可率先設立“大灣區中醫藥世界博覽會”永久會址,并設立“國家中醫藥博物館”。 

        人物名片 周岱翰,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我國著名中醫腫瘤學家,也是國內較早從事中醫藥治癌、中西醫結合抗腫瘤臨床研究和開創中醫腫瘤教育的學者。

        國醫大師周岱翰: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周岱翰認為,當前影響健康的一大威脅是癌癥,中醫藥應發揮其獨特作用。

        “把握機遇、守正創新是中醫人的歷史使命。”周岱翰說,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第一動力。因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顯著療效,中醫藥的公信力不斷提高,這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中醫要探索一條守正創新的道路,不要背離中醫傳統和原創思維,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發揚光大。”周岱翰表示,中醫學是復雜的生命科學和先進醫學模式。

        如何傳承好中醫學?周岱翰認為,傳承的技巧在于“用心”,有了中醫情懷,才能有中醫思維,進入中醫的學術境界,用中醫的方法來看病。此外,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中醫優勢,推動中醫知識進中小學,增強中醫文化自信。

        “加快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迫在眉睫。”周岱翰認為,應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科研平臺,在中醫藥重點領域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中心,加快中藥新藥創制研究。改革中醫藥院校教育,強化中醫藥專業主體地位,提高中醫類專業課程比重,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成長途徑,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中醫藥人才。

        ■圓桌對話

        話題一:如何構建后疫情時代大灣區中醫藥發展共同體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朱海東介紹,《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2020-2025年)》實施以來,粵港澳三地政府積極創新,開拓進取,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廣東省根據方案,細化制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醫療高地、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和國際化高地實施方案,并將各項工作落地落實。香港特區政府加緊建設中醫醫院和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推動簽訂《關于中醫高級臨床人才培訓的合作協議》落實。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支持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籌建專門的中醫藥主管部門,并與內地合力支持50多名澳門中醫師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執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不斷推動高地建設納入中醫藥發展全局,并推動中醫藥內容納入大灣區整體發展戰略。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徐慶鋒認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發展共同體具備天時地利人和。他提出,要借助香港、澳門醫療國際化窗口,助推中醫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依托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推動中醫藥產品走向全球10個葡語系國家和地區,把園區打造成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橋頭堡”;發揮三地優勢,建設面向世界,集學術交流、國際合作、人才培養、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于一體的中醫藥文化交流中心,打造中醫藥國際交流平臺;整合粵港澳三地一流高校、一流臨床醫療、一流藥企、一流國際化人才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產出一批重大成果;探索構建覆蓋粵港澳三地的中醫藥“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爭取在大灣區內設置國家級別、國際水準的區域中醫醫療中心。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透露,香港即將建設的首家中醫醫院,將成為中醫醫療服務的全球窗口,粵港澳中醫藥合作將增加一個重要的合作載體,中醫藥事業將有更大的合作空間。

        中醫藥產業是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重要元素。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分享了澳門未來中醫藥發展的思路和打算,尤其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支援中醫藥科研和產業方面的規劃、策略或措施,提出了三地在大灣區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及交流方面合力發展的意見、建議。

        話題二:后疫情時代中醫藥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思考

        廣東藥科大學副校長黎錦城說,該校正努力打造藥物研發高地,推動中醫藥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要推動中醫藥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就需要有學科、專業和平臺的支撐。”黎錦城說,正是基于這種考慮,該校設置了從中醫藥栽培、種植、炮制到臨床運用等全鏈條專業。同時,還設置了“學校+企業”的創新班級,讓學生能更好地對接和適應社會,進一步優化高校學生培養模式。中醫藥院校應把“產教融合”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同時把大數據技術融入學生培養方案,在重大疾病防治中充分體現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的優勢。

        中醫要發展,中藥種植和加工是重點環節。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蘭青山提出,廣東南藥要做到縱向、橫向一體化發展,以統一的標準抓好南藥種植、采收、加工等。

        廣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廖志鐘認為,應及時提升現有的中醫藥產品標準,并盡量運用信息化手段對其進行管理,最大程度提高中醫藥質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固生堂中醫養生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涂志亮透露,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接受中醫診療的人群呈現出精英化、年輕化兩大特點。“疫情發生后,我們推出了互聯網中醫診療服務,過去一年有20%的接診量是通過互聯網完成的。”涂志亮說,正是由于互聯網診療需求趨旺,倒逼中醫醫生與時俱進,通過數字化手段看脈、看舌苔。

        本版文字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張斐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張斐 游璇鈺 周智聰 特約通訊員蘇秉成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分享到:
      上一篇: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