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我市重大項目建設工作專班把黨旗插在一線,一門心思推動項目早日建成早日惠民
聚力攻堅干勁足 項目建設“加速度”
正威惠州高端銅加工項目已投產,二期項目在加速推進中;莞惠城際北延線項目計劃本月底開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一期項目加快推進,二期項目征地正在推進;截至目前,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已過會項目77宗,計劃總投資約571.16億元……
去年以來,圍繞建設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發展壯大“2+1”現代產業集群,我市先后組建了20個重大項目建設工作專班,專責推進項目建設。近日,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涉及重大項目建設工作專班的各級政府部門紛紛把黨史學習教育同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結合起來,堅持“項目為王”理念,領導下沉項目一線,黨員沖在項目一線,接續“一門心思辦實事”的干勁,推動我市重大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讓項目早日建成早日惠民。
贛深高鐵小金口特大橋施工現場。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聚合力·破解難題
贛深高鐵計劃6月底完成全線鋪軌今年底實現通車
4月11日,艷陽下,贛深高鐵惠州北站施工現場熱火朝天。記者了解到,贛深高鐵線下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計劃6月底完成全線鋪軌,7月進入靜態驗收,今年底實現通車目標。
融入“雙區”建設,交通要先行。贛深高鐵、廣汕高鐵、莞惠城際北延線等軌道交通項目是我市融入“雙區”建設的交通大動脈。
“這幾個項目的建設工作專班就設在我們局,工作人員都是黨員。”市發展和改革局相關科室負責人介紹,該局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各黨支部多次到項目現場了解情況,研討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協調解決問題,黨員下沉一線協調推進項目建設。
今年3月,贛深高鐵惠州北站永久用水、永久用電二回路、建設統一排污管道等問題擺上了工作專班的案頭。以永久用水問題為例,贛深高鐵惠州北站一條連接路預埋了供水管,但另一條連接路金泉路未聯通,無法保障惠州北站的永久用水需求,需從惠博大道拉管網到惠州北站,這就涉及征地等難題,需多個部門凝聚共識、合力推進。
4月1日,鐵路項目建設工作專班組織召開專題協調會議,就相關事項解決方案展開研討,并達成共識。
“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搶抓機遇、主動作為。”鐵路項目建設工作專班工作組相關負責人稱,要把黨史學習教育與推動項目建設相融合,提高站位統籌協調,奮力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各項措施落地落實見效。
據介紹,贛深高鐵惠州北站計劃今年底建成;廣汕高鐵惠州段高架橋梁、隧道工程投資已完成約70%,今年將動工建設廣汕高鐵惠城南站綜合交通樞紐配套項目(二期)。兩條高鐵的聯絡線正在建設中,從江西方向來的高鐵在贛深高鐵博羅站通過上行聯絡線可駛往廣州,從汕頭方向來的高鐵在廣汕高鐵惠城南站通過聯絡線可駛往深圳。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項目全部為地下工程,目前已完成相關手續的報批、審批等,計劃本月底動工。
下決心·倒逼任務
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二期征地加速推進
博羅縣泰美鎮,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一片忙碌景象。該基地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省合作重點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提供農產品流通服務約500萬噸,并帶動周邊50萬戶以上農業生產者協同發展。同時,該項目將打造大灣區產供銷一體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樞紐,備受周邊群眾和農業大戶、農業企業關注。
這是“惠州速度”的又一個樣本——6個月就完成從簽約到動工等各項工作。這背后是惠州成立市、縣、鎮三級工作專班,全力推動項目建設。
除了各項審批外,用地、征地可以說是其中的大難題。“奮戰100天,征地500畝!”泰美鎮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工作專班成立之初就下定決心,并實行任務倒逼制度。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的鎮級工作專班由鎮黨委建設系統黨支部聯同該鎮新塘村、新星村黨支部組建,可以說是把黨旗插在項目建設一線。此外,工作專班將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貫穿到項目建設全過程、各方面,選派20名了解村情、熟悉業務的年輕干部作為骨干成員,下沉農戶家中,破解征拆難題。這些成員中,黨員、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占了一半,成為工作“尖兵”。
“碰一鼻子灰都是小事,最怕的是直接關門不理我們。”泰美鎮黨委委員、專班負責人豆海華介紹,征地拆遷困難重重,有的村民對這項工作一時不理解,有的對補償政策不了解,需要做好解釋溝通工作。
由于大部分村民工作日外出務工,為了盡快做通村民的工作,工作專班成員利用休息時間入戶走訪,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豆海華說:“厚著臉皮、硬著頭皮,一次上門做不通,就去兩次三次甚至多次。”為了更好地解決遇到的難題,專班成員每天碰頭匯總和研究解決問題,每周開例會總結、研判。就這樣,項目一期所需的用地,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征地任務。如今,項目二期征地又將開啟,專班人員將再次進入緊張的“戰斗”狀態。
據介紹,該項目將打造大灣區產供銷一體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樞紐,成為執行供應港澳質量標準、提供全程通關服務的綠色安全農產品供應基地,成為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大市場的聯農帶農助農樞紐,成為承接糧食、凍肉等政策性儲備任務的重要農產品應急儲備和保供穩價中心。
做加法·優化環境
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已過會項目77宗
站在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榴嶺公園的小山坡上眺望,一條條建設中的大道縱橫交錯,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到處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這個“千億級”產業園區正在快馬加鞭建設中。
中韓(惠州)產業園是經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的全國三大中韓產業園之一,也是我省唯一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外共建產業園。2020年6月,我市成立中韓(惠州)產業園項目工作專班,加快推進產業園建設。
目前,位于潼湖生態智慧區約12.7平方公里的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是整個產業園的“主戰場”。潼湖生態智慧區專門成立了由管委會主任參與的加快產業項目落地—動工—建設工作專班,主任帶頭一線督導,把干部壓到一線,實行扁平化管理模式,24小時在線提供“保姆式”服務,每天不間斷現場辦公,直接高效解決項目在落地動工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平均為項目解決落地問題5個以上,幫助項目迅速實現無障礙施工。
“臨時施工復函”建設模式、“工業用地建設園區綜合服務設施集中配套”、臨時用水用電“連片并聯報裝報建”……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起步區在服務項目中有多項創新舉措,由此帶來的直觀影響是項目進度“加速”。
以“臨時施工復函”建設模式為例,土地摘牌后,企業拿到“臨時施工復函”即可進行基坑開挖、工人生活區搭建等作業,邊作業邊同步辦理報批報建手續,動工時間至少提前30天,目前已有18宗項目實行該建設模式;而臨時用水用電“連片并聯報裝報建”,通過對起步區臨時用水用電進行統籌全盤規劃,最大程度避免單個項目各自報裝報建以及后期遷改等問題,至今已惠及企業30多家,為每家企業節約成本超過10萬元,節約建設時間1個月以上。
忠邦電子總部及研發生產項目就是受益企業之一。在工作專班的協助下,該項目從摘地到開工,僅用了短短49天,相對于以往傳統報建流程節省了75天以上。忠邦電子拿地后,快速啟動設計方案編制工作,實行“臨時施工復函”建設模式。緊接著的報批報建由工作專班專員跟蹤服務,第一時間協調解決制約影響動工的問題。
“這個產業園既是我市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深化改革、促進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平臺。”潼湖生態智慧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工作專班積極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企業服務上做“加法”,在項目報批報建程序上做“減法”,進一步提升服務企業水平,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忠邦電子的高效動工,即是潼湖生態智慧區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成果之一,也是眾多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已通過區招商引資聯席會批準項目達77宗。
提效率·掛圖作戰
正威(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項目二期加速推進
在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正威惠州高端銅加工項目生產車間內,機器有序運轉,工人忙前忙后,銅線產品一捆捆有序堆放。這個項目從動工到投產僅歷時5個月,刷新了百億級大項目的建設速度。
“這一驕人成績的背后凝聚了惠州市、博羅縣及相關部門的心血。”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說。
“要牢固樹立‘產業為王’思維,把‘辦事不求人、過程很順利、出門不生氣’當作最高標準和博羅的行動指南,少說不能辦,多說怎么辦,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今年召開的博羅縣黨史學習教育動員部署會議提出,要把黨史學習教育與打造灣區速度的“惠州樣本”等結合起來。這背后是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引領,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服務理念。
據介紹,不但市里針對該項目成立了工作專班,博羅縣也成立了以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工作服務專班。工作專班實施掛圖作戰,實時跟進項目情況,每周更新項目工作進度,及時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影響項目推進的問題和困難,確保按照時間進度推進項目建設,推動項目盡快動工建設、盡早投產達產。
用地是保障項目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為解決正威惠州項目用地指標問題,保障項目用地,當地政府部門與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等保持密切聯系,形成高效合力,及時積極協助解決。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潤發介紹,為更好更優地解決項目用地問題,產業園與正威相關負責人一起結合用地指標情況靈活組織用地報批材料,當日遇到問題當日解決,壓縮材料組織時間,并全程跟蹤項目報批工作,推進項目用地及早完成審批。
而今,正威惠州高端銅加工項目已投產,正威(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項目二期在加速推進中。
深刻領會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扎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往心里走;壓緊壓實工作責任,扎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往實里走……在采訪中,我市多個重大項目建設工作專班表達出了搶抓機遇、時不我待的急迫感,他們堅持系統觀念、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突破一個個項目建設中的“臘子口”,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加快速度,不斷為開創我市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夯基壘臺。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馮麗均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馮麗均 劉煒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