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惠州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很多異地務工人員選擇來惠州打拼。他們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隨著時光流逝,他們慢慢融入這座城市,在這里成家立業、安家落戶,成為了新惠州人,日子越過越好,生活更加幸福。童記鐘表店老板童飛全就是其中的代表。
童記鐘表店位于惠城區小金口三角灘。在當地,童飛全小有名氣。他從事鐘表維修已有20多年,修表的技術爐火純青。每天,總有不少顧客慕名而來。20多年來,他以鐘表維修在惠州開啟奔小康之旅。
童飛全。
行業低谷期選擇堅守
童飛全是福建人,1993年,22歲的他在同學的介紹下來到惠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惠州興起了手表熱。外來的人戴石英表比較多,本地人更愿意戴西鐵城,經濟條件好的會購買瑞士表。童飛全也買了一塊手表,從此與鐘表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發工資買了手表,好像是帶日期的石英表。我買了工具拆開研究手表,慢慢就懂了手表的結構。”靠自己摸索,童飛全逐漸了解了表的內部構造,此時的他,發現了一條自己想要走的道路。
“有一次,我從朋友那里拿了很多手表,廠里很多人找我買。我覺得其中有商機,就辭掉工作,找一些朋友湊錢開了一家店。”童飛全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手表還是比較珍貴的物品。進入2000年以后,隨著手機的普及,戴手表的人群也越來越少了。對于這段時期,童飛全的記憶尤其深刻。“那時候BB機、手機出來后,戴手表的人就少了。修表行業不景氣,很多人選擇了改行,年輕人也不愿意學。我選擇了堅守,在低谷期,沒有把鐘表維修當主業,只當副業,我還兼做了其他行業。”
一塊小小的手表,里面的配件,能達到300件之多。修表,需要維修師傅付出精力、耐心。童飛全說,盡管有了現代儀器的輔助,但機器永遠代替不了人工,鐘表維修就是一門手藝,一門用時間磨礪出來的手藝。
童飛全。
期待維修手藝有人傳承
一塊手表,記錄著時間,見證著過往,也記錄著童飛全20多年的惠州生活。
如今,兒女雙全的童飛全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對雙胞胎女兒在惠州有了自己的事業,兒子也考入了心儀的大學深造。妻子負責家務活,自己則專心打理鐘表店。靠著這些年在惠州打拼攢下的錢,童飛全在老家蓋了一棟3層樓的小洋房,在惠州也有了一套房子,日子過得寬裕、舒心。
童飛全告訴記者,鐘表店的口碑和手藝慢慢得到大家的認可,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他漸漸有了新的想法。“慢慢年齡增長了,有時覺得精力不夠,鐘表維修是舍不得丟掉的老手藝,想物色、培養一個好的徒弟,把這門技術傳承下去。”
惠州日報記者張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