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無數英雄兒女在這片熱土上前仆后繼,用鮮血和生命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書寫了不朽功勛,秋長的葉文匡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為秋長、為惠陽黨組織的建立及推動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現在,每到清明時節,在位于秋長街道嶺湖村沙梨園村民小組地段的葉文匡墓地,不少學生、市民都會前來祭奠。一代英烈的革命事跡,在家鄉廣為流傳,激勵后人不斷奮進。
葉文匡像。
與彭湃并肩作戰投身農民運動
葉文匡(1900~1928),惠州歸善縣鷓鴣嶺村(今惠陽區秋長街道嶺湖村)人。先后就讀于培元小學、挺秀書院、廣州廣雅中學。中學畢業后,得鄉親資助,19歲留學日本,期間結識了彭湃等一批留日學生。他們志同道合,因中國的內憂外患而憂心忡忡,經常聚集在一起探討救國救民的真理。
彭湃的革命決心和勇氣,深深地感染著葉文匡。1922年,風華正茂、滿腔熱血的葉文匡留學歸國,來到海豐,參加了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積極投身革命事業。
葉文匡在彭湃的帶領下,與“六人農會”其他成員一起四處奔走,深入貧苦農民中開展宣傳發動工作。他們不僅幫助農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困難,改造封建惡習,還帶領農民開展反剝削、抗繳苛捐雜稅等活動,逐漸得到了農民的信任和支持。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農會組織迅速建立起來,到1922年農歷九月時,會員已擴展到500余人。
在彭湃領導下,1922年10月25日,赤山約農民協會成立。農協發表了宣言,制定了章程,努力解決農民的切身利益問題,特別是創辦農民醫藥房,優待會員治病,深受農民歡迎。農會在農民中的影響和威望大為提高,至1923年1月1日海豐縣總農會成立時,會員已有10萬人之多。海豐農民運動的聲威,也很快遠播到東江地區和全省農村。隨后,聲勢浩大的農民運動席卷廣東。
革命實踐的鍛煉,讓葉文匡更加深刻認識到,腐朽落后的舊社會是國家積弱、民眾疾苦的根源,于是,他懷著一顆赤膽忠心,毅然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來,葉文匡受黨組織的派遣,以光東公司機器廠和廣州越華路葉家祠為聯絡點,在廣州開展工運工作。
組織派遣回家鄉發展地下黨組織
隨著斗爭形勢的不斷變化,1924年1月,葉文匡又被上級組織派遣,回到家鄉惠陽發展地下黨組織和發動農民運動。
回到家鄉后,葉文匡充分利用秋長沙坑挺秀書院地理位置偏僻和師生愛國的有利因素,以及好友葉香谷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影響,積極開展工作,組織領導秋長農民運動,發展入黨對象。
1924年夏,在挺秀書院和農會骨干中發展了葉錫康、葉欽梅、葉梅青、葉春仁、葉祥彤等人參加中國共產黨,并在挺秀書院成立黨小組,葉文匡任小組長。同年冬,又吸收葉輝、葉志英、葉瑞仁、葉亞七、葉德武等10多個農會骨干入黨。1925年4月,在黨小組基礎上,中共秋溪鄉黨支部在挺秀書院成立,葉文匡任書記。中共惠陽第一個支部正式創建。
為團結更多的教師、學生和鄉村進步青年,建立黨的外圍組織,進一步推動斗爭發展,葉文匡以挺秀書院為基地,由共產黨員葉錫康、葉佩青等發起成立沙周青年鼎新會、讀書會、文藝社、新學生社,接著又由葉文華等發起成立沙周青年會,出版反帝反封建進步刊物。1926年春,又以中共秋溪鄉黨支部為基礎,建立了中共象山特別支部,葉文匡任書記,下設2個支部,共有黨員30多人,隸屬中共廣東區委領導。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淡水國民黨反動派及軍隊到處搜捕和殺害共產黨員,葉文匡成為頭號通緝人物,敵人懸賞幾百兩白銀通緝追捕他。面對白色恐怖,葉文匡臨危不懼,謝絕了親友勸他到南洋親戚家避難的建議,繼續留在秋長堅持黨的地下活動。并按照省委指示率領秋長、淡水各地農民武裝攻打鎮隆大山下反動地主。1928年的一次戰斗中,葉文匡身先士卒,帶領農民赤衛隊多次強攻,不幸負傷,由于仍然被通緝,他無法接受醫治,只能靠家人采的一些草藥來敷傷口,終因傷勢過重,不久后犧牲,時年28歲。
英烈事跡廣為流傳激勵后人
葉文匡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為秋長、為惠陽黨組織的建立和農民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光輝革命事跡,彰顯出對黨的事業忠貞不渝的高尚精神。
葉文匡犧牲后,家鄉人民十分悲痛,曾賦詩緬懷:“文匡烈士在當時,革命低潮志不移;勇敢堅強同敵斗,流芳百世后人知。”“忠心耿耿葉文匡,破釜沉舟斗志昂;拒絕去南洋避難,獻身革命放豪光。”詩文簡樸通俗,概括了葉文匡一生最主要的革命事跡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如今,這兩首詩依然刻在英烈墓碑上,供人們瞻仰。
1980年,葉文匡的子女在其墓地豎立了一塊水泥紀念碑,碑座用磚塊砌成,十分簡陋。2012年11月,葉文匡墓被惠陽區人民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月,烈士后代在秋長街道的支持下,重修葉文匡紀念碑,碑的正面刻著“葉文匡革命烈士紀念碑”,后面鑲嵌原舊墓碑。
現在,每到清明時節,不少學生、市民都會來到葉文匡墓前獻花悼念。英烈的事跡在家鄉廣為流傳,英烈的精神猶如一座燈塔,照耀著后人在逐夢路上奮勇前行。
(文中相關史料圖片由惠陽區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通訊員黎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