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半邊天,巾幗綻芳華。今天,我們一起傾聽幾位單親母親的故事,她們或經歷婚姻變故,或與愛人生離死別,但依舊持家有道、育兒有方,甚至打拼出一片事業天地。生活以痛吻她們,她們卻溫柔待之,力所能及地從事公益幫助他人,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惠州女性的真善美。
人物1
魏秋蓮:誠信經商愛做公益
魏秋蓮給環衛工人贈送酥餅。
“這批惠州手信請幫忙贈送給志愿者們,以表心意。”3月5日,為支持惠州市紅棉慈善會舉辦的學雷鋒日志愿者交流分享會,紅灶坊(惠州)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魏秋蓮找到該慈善會,贈送一批愛心酥餅。
捐資助學、宴請環衛工人吃年飯、慰問“好人”代表、幫扶單親貧困母親、送抗疫物資……多年來,魏秋蓮熱心公益,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公益慈善對魏秋蓮來說是一場修行,誠實守信是她的人生信條。從花季雨季開始創業,她憑著巾幗不讓須眉的勁頭,勇于開拓,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從深圳到惠州
誠信經營每一單生意
個子不高,說話直率,凡事親力親為,做事風風火火,這是魏秋蓮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
魏秋蓮出生于河源龍川一個小山村的貧困農家,8個月大時便失去母親,與祖母相依為命。
窮則思變。1989年正月,元宵節剛過,魏秋蓮到深圳一家制衣廠打工,后在深圳街頭開了一間公共電話亭。曾有一名建筑包工頭在電話亭遺漏了十萬元現金,魏秋蓮發現后,及時聯系失主“完璧歸趙”。街坊們都對她拾金不昧的行為豎起了大拇指。從小店到小超市,魏秋蓮的生意越做越大,她的家庭卻遭遇不幸,與丈夫離婚,自己帶著兩個小孩孤身打拼。
2015年,魏秋蓮在惠城區水口租下幾十畝土地,開了“紅灶坊”生態農莊,經營得風生水起。除了吃飯的場所,周圍則種上各種應季蔬果,養起雞鴨鵝等家禽。“食品一定要健康、安全,大家才吃得安心。”
農莊出品的菜,魏秋蓮常親自品嘗,她覺得好吃就推出,不好吃就撤下。有一次農莊采購員買回200公斤草魚,做成清蒸草魚后,魏秋蓮吃出泥腥味,于是立刻停止上桌,并叫人把這批魚都放生了。“廚師說把這些魚打成魚肉丸就聞不出泥腥味,我說不行,即使虧本也不能影響產品品質。”
2018年“紅灶坊”生態農莊被惠城區婦聯評為“巾幗創業示范基地”,魏秋蓮也先后獲得“廣東省優秀企業家”“廣東省誠信企業家”等稱號。
從農莊到食品廠
惠州文化融入產品包裝
在惠州生活居住的魏秋蓮發現沒有合適的手信贈送外地朋友。2018年3月,魏秋蓮成立紅灶坊(惠州)食品有限公司,將惠州文化與美食融到一起,開發“一典心意”系列產品。她投入數千萬元建無菌無塵無煙生產車間,嚴格把控原料來源。
魏秋蓮現已開發出10多種產品,每一款都選取惠州一處歷史文化經典作為背景融入包裝,產品的原料大部分選取本地特產,如黑糖提子酥中的黑糖來自博羅觀音閣等。
去年我市舉辦的“嶺東雄郡 惠州有禮”——惠州手信產品征集及PK賽中,“一典心意”系列產品入圍惠州手信50強。
事業上,她巾幗不讓須眉;生活中,她有一顆柔軟善良的心。在一次返鄉時,她看到家鄉小學建好后沒錢裝修,便掏出38萬元拿給校長,將教學樓裝修一新。親戚們說她“有些傻”,38萬元可以在農村蓋起一棟樓房了。她的兒子很理解:“我媽就這樣的性格,她總想讓身邊的過得好。”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得知很多志愿者隊伍緊缺口罩,魏秋蓮通過人脈網絡,購買了1000只口罩捐贈給抗疫一線。她得知惠州號召全市企業家馳援湖北一線防疫工作時,立馬與相關單位取得聯系,將500盒總價值約3萬元的手信產品送往湖北荊州。惠州援鄂醫療隊歸來,她又帶著滿滿一車手信產品,向英雄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魏秋蓮認為,創業打拼以及從事公益活動,已是她的生活常態。魏秋蓮的兒子大學畢業后隨她定居惠州:“我很理解母親的難處,希望幫助她把事業和家庭經營得更好。”
人物2
陳霞:“打鐵女人”樂觀向善
陳霞(后排左二)獲頒牌匾。
在外人眼中,她是個成功的企業家,創立廣東省名牌產品“利達行”剪刀,產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她還熱心公益,參與公益活動上百場,捐助資金近30萬元,志愿服務時長1600多個小時,被評為“惠州最美志愿者”……這些光環背后,她歷經失去摯愛成為單親媽媽、獨自撫育幼子的艱辛和艱苦創業的考驗。嘗盡人生苦難,她依舊樂觀自信,活出別樣人生。
剪刀店起家
事業向好丈夫受傷去世
出生于1971年的陳霞是福建省福州市江田鎮人,18歲那年,她在外出找工作的路上與丈夫相識,并產生感情。1990年兩人一起外出闖蕩,在深圳坪地租下一套不足80平方米的民房,開辦“利達行”剪刀店。兩年后,二人在深圳購房買車,結婚生子。
在兩人的努力下,剪刀店的業務量猛增,夫婦倆開始招兵買馬,并置地建起一棟住宅樓,做工人宿舍和倉庫。公司的剪刀也由代理、貼牌銷售轉向批發。1999年,公司在廣東市場站穩了腳跟,開始向云南、浙江等地擴張。
陳霞盤算著如何把公司發展得更好時,1999年國慶節前一天,她丈夫因意外受傷后經搶救無效死亡。面對變故,陳霞茫然失措,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幾乎夜夜失眠,門店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
創立品牌
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了不讓丈夫辛苦打拼的事業就此沒落,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沉,陳霞重新站了起來,決心走品牌之路:不再銷售雜牌工業剪,正式啟用“利達行”自主品牌。
新品牌打開市場,困難重重。陳霞到處尋找客戶,提供剪刀試貨。為盡快打開銷路,她還向客戶做出3項公開承諾:產品質量不過關,隨時可以退貨;對于訂購產品,保證3日內送到;銷售產品保證比同行價格低。
承諾做出后,利達行剪刀逐漸打開市場。員工忙碌,陳霞更加忙碌,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只好趁閑將電話機放在床頭打盹,一聽到電話響,又起來忙碌。
在陳霞的努力下,公司順利渡過了難關。2000年6月,她的工業剪生產基地正式投產;2005年,深圳市利達行剪刀有限公司成立,相繼設立4家分公司,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的新廠房也建成投產;2007年,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的銷售配送中心建成并投用;2010年,惠州市利達行五金刀具有限公司成立。去年公司還在浙江開設了分部,公司員工近200人。
發展至今,“利達行”設計研發出的剪刀樣式已有200多個,并創立了諸多自主品牌,產品已遠銷到歐美及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位居國內同行業前列。
為適應時代競爭,2014年7月,陳霞聯合惠州10多家企業創建了惠州市網商協會,短短5個多月,吸引了90多家惠州本地企業入會。協會通過資源整合,讓更多企業抱團開發國際市場。
熱心公益
累計捐助資金近30萬元
早些年,陳霞根據自己從事的行業,取了“打鐵女人”的網名,并以這個網名報名參加各種公益活動。
2007年,她遷居惠州后,通過一位生意伙伴加入了鵝城公益。之后又加入了東江義工隊。截至目前,陳霞累計捐助公益資金近30萬元,參加公益時長累計1600多小時,去年她被評為“惠州最美志愿者”。
陳霞工作日在公司忙碌,一到周末就放棄休息,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我覺得做公益特別好,幫助別人自己也很快樂。”作為一名單親母親,陳霞深知一個女人單獨撐起一個家的艱辛,為此她還特別拿出一筆資金,資助貧困家庭和單親貧困母親,鼓勵她們重拾生活的希望和勇氣。
在陳霞的幫助下,一些貧困家庭和單親母親日子越過越好,她內心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在國外發展的兒子也時常參加公益,“在國外不少殘疾人從事手工活動需要剪刀,兒子就無償捐贈給他們。”兒子的善舉讓陳霞倍感欣慰。
除了自己身體力行做公益,陳霞還在公司成立東江義工利達行分隊,帶領員工參加公益活動,公司公益氛圍濃厚。去年公司一名員工的母親患胃癌,陳霞第一時間送上資助金,同時發動公司員工累計捐款近2萬元。
對于陳霞的善舉,東江義工隊隊長黃元盛豎起大拇指:“陳總為人善良,做事細心,做公益親力親為,對公益事業支持很大,讓人感動。”
如今的陳霞辦公室里,擺滿了各志愿服務組織及行業協會給她頒發的“愛心企業”“誠信企業”牌匾。看著這些榮譽,陳霞說:“這是對我最佳的褒獎。”
人物3
黃偉英:柔弱肩膀撐起一片天
黃偉英用柔弱肩膀撐起一片天。
在水口萬盧村,一提起黃偉英,認識她的人無不豎起大拇指。今年57歲的黃偉英是萬盧村一個貧困單親家庭的母親,19年來,她以一雙勤勞的手和一副柔弱的肩膀,為一個風雨飄搖的單親家庭撐起一片天。
遭遇變故
丈夫早逝獨撐單親家庭
3月6日上午,在水口街道一家塑膠廠,黃偉英站在操作臺上,雙手麻利地拿起一塊塑膠板,一絲不茍地檢查是否有瑕疵。
黃偉英是博羅響水人,1998年經親戚介紹,嫁到萬盧村。婚后兩個孩子相繼出生,丈夫踏實肯干,一家人的生活和和美美。天有不測風云,2002年,在外做保安的丈夫回家途中遭遇車禍去世,留下她和剛滿周歲的兒子和三歲的女兒。
“那時感覺天都塌下來了,自己也有想死的念頭,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丈夫的突然離世,讓黃偉英難以接受,每天沉浸在悲痛里,但想到兩個年幼的孩子,她意識到自己必須振作:“為了孩子我要堅強起來,不能倒下。”在父母親朋的安慰下,她漸漸走出了喪夫的陰霾,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擔。
為了養家糊口,黃偉英進廠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為了多賺錢,她每天早出晚歸,盡量多加班,“經常早上出門孩子還沒起床,晚上回來孩子又睡了。”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黃偉英對兩個孩子充滿了內疚。
丈夫去世后的頭幾年,家里經濟狀況不好,兩個孩子又體弱多病,黃偉英白天在廠里忙工作,晚上回到家還要照顧孩子,讓很多親友看著都心疼。大家勸她“再找一個人組建個家庭”,都被她婉拒了,“我怕找的另一半對孩子不好,所以再苦再累,我也自己扛著。”
勤勞工作
蓋起三層樓日子在變好
在計件廠上班時,為了多賺錢,她白天盡力少喝水,把時間節省出來用在趕貨上。這股拼勁最后把她折騰出病來。
2005年的夏天,黃偉英不時感到腹痛,但痛感不明顯,她沒太在意。持續幾天后的一個半夜,痛感加劇,又吐又拉。最后醫生診斷是腎結石,給她打止痛針還拿了一個星期的藥,讓她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時間。
這件事情讓黃偉英吸取了教訓,“以后再也不敢這樣拼命了,沒有身體本錢哪有能力照顧兩個孩子長大。”
為了增加家庭收入,黃偉英多管齊下,養牛、養雞、種田。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黃偉英的努力下,在政府和親友的支持幫助下,2010年,黃偉英一家告別泥瓦房,住進了水泥房。“只是一層樓,但是總算有個安穩的家,再也不用擔心家里漏水了。”
2011年,東江義工隊隊長黃元盛探訪了解到黃偉英的遭遇,決定幫助這位單親母親,與黃偉英一家結為“親戚”。每年的母親節、中秋節等節假日,黃元盛帶志愿者前往探訪慰問。為幫助黃偉英脫貧,黃元盛在東江義工隊一名老隊員的公司幫助黃偉英找到一個合適崗位,待遇比以前好了很多。
如今黃偉英的女兒已經出來工作,兒子也即將畢業,一家人也順利脫貧。在生活變好的同時,黃偉英還帶領兒女積極參加公益,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其他單親母親。
去年,黃偉英拿出自己多年來的積蓄,同時向親友借了好幾萬元,將原來居住的一層平房加蓋了兩層,“現在孩子長大了,都比較懂事,女兒出來工作,家里負擔輕了,兒子在學校也參加勤工儉學。”說起兩個孩子,黃偉英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我還要繼續努力,把借親友建房子的錢還了,把日子過得更好,才對得起幫助我的親友和社會好心人。”黃偉英語氣堅定。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駱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