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高危人群應定期篩查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遠離疾病

      [報料熱線] 2831000

      多運動少熬夜,保持良好健康生活習慣,遠離疾病。 新華社發

        2月27日,中國香港著名影視明星吳孟達,因肝癌救治無效去世。據媒體報道,早在2020年年底,達叔就已經發現自己患上了肝癌,可惜發現太晚,癌細胞擴散很快,從住院手術、化療到去世,僅僅7天。而同樣的,在2月初,知名歌手趙英俊也因肝癌去世,當時,他獻唱的抗癌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還在熱映,但人卻已經不在。

        “世界癌癥日”過去不久,如何預防肝癌和其他癌癥,近日再次受到大家關注。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畢曉霞為大家進行了講解。

        長期熬夜

        增加患肝癌風險

        畢曉霞介紹,肝癌即肝臟惡性腫瘤,目前肝癌有高危群體年輕化的傾向。她強調,年輕人絕不能自恃年輕強健而忽視對肝癌的防范,尤其是高危人群。

        畢曉霞介紹說,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有慢性肝炎病史(乙肝、丙肝);家族中已有確診肝癌患者;長期酗酒者;長期食用腌臘、煙熏、霉變等食品者;長期工作壓力過大、經常熬夜或長期精神壓抑者等。

        那熬夜會增加患肝癌的風險嗎?畢曉霞說,確實會。“因為熬夜會破壞人體的免疫力系統,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而人體免疫力是對惡性腫瘤發生的最早防火墻,我們身體每天都可能會有小量正常細胞癌變的發生,但如果免疫力夠強大,就容易打敗少量的敵人。”畢曉霞建議,每晚最好在11點前就入睡。

        早期癥狀不明顯

        應注意早期篩查

        畢曉霞介紹,由于早期肝癌基本沒有什么明顯的癥狀,只是表現為疲勞、消瘦或腹瀉,患者自己很難察覺。晚期表現一般為腹部疼痛、腹脹等。肝癌晚期的治療非常困難,所以早期篩查對于肝癌防治具有重大意義。

        “在肝癌早期發現并進行手術治療,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60%~80%,治療費用在5萬元左右。但肝癌一旦發展為晚期,不僅治療費用大大增加(可能達到20萬元左右),且5年生存率很低。所以公眾一定要重視肝癌的早期篩查,尤其是高危人群。”畢曉霞說。

        畢曉霞介紹,我國目前的肝癌篩查方式主要是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檢測和超聲波檢測。鑒于肝癌發病年輕化的特點,對于35歲~40歲的人來說,如果本身是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即為肝癌高危人群,應當每6個月進行一次相關檢查。如果是有肝病家族史的人,至少每年應進行一次檢查。

        少吃隔夜菜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畢曉霞說,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預防肝癌的發生,包括注意飲食和作息規律,不酗酒,不吃腌制食品等,都可以有效降低患上肝癌的風險。每個人都有生物鐘,規律的作息時間能夠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內分泌保持穩定,及時排出毒素。

        “生活上,應注意分餐具飲食,防止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傳染。因為乙肝、丙肝病毒是發生肝癌的高危因素之一。這兩類病人應注意接受規范治療,控制病情發展,以防止肝癌的發生。”畢曉霞說,還要注意保存好家里的食用糧食,防止發生霉變;不吃黃曲霉素污染的稻米、面粉、玉米、大豆、花生等;不吃或少吃含有亞硝胺類物質多的食物,如酸菜、咸菜、隔夜菜、咸魚、香腸等。

        戒除嗜酒、酗酒等不良習慣,不喝烈性酒、劣質酒,以防酒精對肝細胞的破壞。酒精主要由肝臟代謝,適當的酒精攝入肝臟的代謝能力還能夠承受,但如果長期酗酒,超過了肝臟的承受能力,就會導致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發生,有研究發現,酗酒同乙肝、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癌發生率幾乎相當。這也是為何肝癌的發病男性比女性多的原因之一,因為普遍來說男性酗酒者比女性更多。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預防惡性腫瘤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癌癥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疾病。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癌癥也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畢曉霞分析,吸煙、喝酒、熬夜、缺少運動、肥胖、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壓力大、心理緊張、心情抑郁等,都是引發癌癥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還有病毒感染(如HPV病毒、EB病毒等)、電離輻射、化學毒物(如甲醛)、大氣污染、工業粉塵、遺傳等,也是引發癌癥的因素。

        當今許多人仍然談癌色變,認為人面對癌癥時束手無策。畢曉霞說,最有效降低癌癥發病率的辦法就是預防,也叫一級預防,即通過積極預防和干預,保持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有40%的惡性腫瘤可以預防。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1/3惡性腫瘤可以預防,1/3可以治愈,1/3可以治療。因此,不光是中老年人要注意癌癥的防控,年輕人,甚至青少年也要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減少癌癥的發生。畢曉霞建議市民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爭取早發現早治療。

        ◎相關鏈接

        惠州四種癌多發需重視這些預警

        2月5日“世界癌癥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再次發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

        世界衛生組織癌癥專家表示,2020年1000萬人死于癌癥,全球有1/5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會患癌。其中,乳腺癌以新增人數226萬超越第二名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癥。

        2020年全球確診癌癥的患者數高達1930萬人。其中,我國新發癌癥457萬人,占全球23.7%,癌癥新發人數遠超世界其他國家。

        2020年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癥依然是肺癌,死亡人數71萬,其次是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胰腺癌,乳腺癌,神經系統癌癥,白血病,宮頸癌,這十種癌癥占全國癌癥死亡總數的83%。

        畢曉霞告訴記者,惠州地處南方,在癌癥病例方面有一定的區域性特點。“肺癌、乳腺癌、腸癌、鼻咽癌是較為常見的四種。”

        “每個癌癥發生前都有預警,一定要重視起來。”畢曉霞認為,癌癥并不是一下子出現的,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例如,肝癌發生存在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如果有乙肝病史伴肝硬化基礎,則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如伴有影像學發現可疑占位或甲胎蛋白升高,則可能是出現癌變。

        再如,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一般從息肉到癌變,平均要5~15年。在這階段,通過腸鏡進行息肉切除,能大大降低腸癌的發生。

        胃癌發展有一個大致的過程: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慢性萎縮性胃炎通過胃鏡及黏膜活檢可以確診,只要在慢性期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通常不會癌變。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分享到:
      編輯: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