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事關家家戶戶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和美麗中國建設。相較于水、空氣等環境管理現狀,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長期性、不均勻性和不可逆轉性,成為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難纏的“看不見的敵人”。
如何破解治土困局?惠州注重頂層設計,從完善體制機制、實施調查監測、防治污染源頭、推動管控修復等方面綜合施策,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成效顯著,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為98.2%,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為100%,提前或超額完成國家及省下達的20項重點任務。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圓滿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全部劃定,建設用地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監管能力顯著提升。一次次重拳出擊、一項項創新舉措,守護一方凈土,為生態畫卷增色。
全面完成73個重點行業1042家企業用地調查
去年是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的收官之年,從國家到省均十分重視此項工作。我市企業用地調查任務艱巨(調查任務數量居全省第5),市級層面采取“行政督導和技術服務、定期調度和通報”措施,搶抓時間節點,各項調查任務均提前完成。
為確保調查成果的代表性和全面性,盡可能捕獲地塊的污染情況,從73個重點行業1042家企業的基礎信息采集、風險篩查結果糾偏,到78家企業高中關注度地塊的采樣布點、樣品采集、樣品保存流轉、分析測試及成果集成等工作,市生態環境局多次組織現場檢查、質控復核、專家會審等,保證涵蓋我市80%以上重點行業企業,力求調查的準確性。
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說,在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企業用地調查任務基礎上,我市自加壓力,率先梳理和應用企業用地調查成果,正在建立完善惠州市污染源企業空間分布一張圖,對全市重點行業企業土壤污染狀況檔案進行整理并形成可視化管理平臺,初步實現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共建共享、動態更新、預報預警。
守住土壤安全底線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
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必須打好組合拳,形成聯動效應。
“我們充分應用全市農用地詳查成果,以削減土壤污染存量和遏制土壤污染增量為導向,加強農用地周邊重金屬企業的排查整治,強化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規范化監管。”該負責人說,我市以金屬表面處理及熱處理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紡織業、危險廢物治理等四大行業為重點,制定了33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清單,督促企業加強內部管理,開展隱患排查及自行監測工作,向社會公布結果;同時將土壤污染防治相關責任和義務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排污許可證,要求企業建立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制度,持續有效防止有害有毒物質滲漏、流失、揚散。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確保全市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去年農藥使用量較去年減少8.21%,化肥對比減量12.5%。農膜使用量3041.71噸,回收量2599.61噸,回收率達85.47%。完成41個鎮級垃圾填埋場和20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和銷號,完成率達100%。建立每月一報工作機制,強化了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動態管理。探索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加強監管,防止出現新增非正規垃圾堆放點。
同時,強化涉重金屬行業污染管控。結合排污許可證制度的實施,充分利用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的有關重點污染源信息,認真組織排查本行政區域內涉重金屬行業企業,建立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全市涉重金屬重點企業共346家,其中在產287家,關閉52家、自行停產7家)。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工作,明確重點區域及重點行業企業,建立污染源整治清單(3家),督促清單中企業加快整治,并逐一開展現場檢查,依據檢查結果,3家企業均已完成整治并驗收。
強化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環境風險管控
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直接影響“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作為全省供港、供澳糧食、蔬菜主要產地之一,我市強化風險防范意識,著力推進農用地風險管控和修復,確保老百姓吃得放心。
截至目前,我市各縣(區)均已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共計確定耕地面積218.26萬畝。采用農藝措施、鈍化、調理、作物生理阻隔等措施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復,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8.2%,提前完成考核任務指標。下一步,我市計劃加大土壤環境監測和風險排查,建立供港、供澳農產品監控與溯源管理系統,有效監控農產品質量。
該負責人坦言,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2年來,各地各部門依法開展了大量工作,但土壤污染防治歷史欠賬多、治理難度大、工作起步晚、技術基礎差,土壤污染防治形勢依然嚴峻,法律實施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依法打好凈土保衛戰任務艱巨,在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尤為突出。
為此,去年我市修訂了《惠州市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土壤環境管理實施方案(試行)》,旨在嚴格用地準入管理,督促縣(區)生態環境部門加強日常管理,進一步將土壤污染風險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供地管理,著力保障人居環境安全。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核算試點工作,去年全市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測算結果達到100%。在此基礎上,我市正在推進疑似污染地塊、污染地塊與國土空間規劃的“一張圖”管理,通過加強與市自然資源部門的聯動和數據對接,逐步實現建設用地管理的信息共享,在切實提升我市土壤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同時,為全市建設用地安全再加上一道可靠的“安全鎖”。
為強化建設用地污染地塊開發利用監管,我市在督促縣(區)每月開展建設用地現場核查的同時,初步利用衛星、無人機等遙感監測技術,加強重點行業關閉企業的監管,防止關閉企業違法違規開發利用。此外,我市提前謀劃布局,已申請中央專項資金開展地塊調查單位的質控抽查,下一步將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地塊監督性監測,提高監測數據的可靠性,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全市累計完成污染地塊治理修復7個
該負責人介紹,我市通過控新治舊,打造土壤“安全區”。“十三五”期間,我市通過為污染土壤“消毒”“療傷”,使城區“老工業基地”煥發青春。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污染地塊治理修復7個,治理污染土壤超12萬立方米,為城市建設提供“凈地”。
記者了解到,我市開展了全市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環境整治及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治及銷號工作。大力推進我市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提高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能力,包括:廣東省危險廢物綜合處理示范中心一期安全填埋場調整建設規劃項目、惠州塔牌水泥鋼鐵行業富鐵廢渣替代原料技改項目、廣東省危險廢物綜合處理示范中心二期項目焚燒工程均于去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實現固廢監管閉環,極大提高我市危險廢物和受污染土壤的處置消納能力。
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去年我市印發《惠州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各項任務目標有序推進。農村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安全基本得到保障,“十三五”期間3個地下水國考點位達到考核目標(1個點位水質變好,2個點位保持穩定)。完成“十三五”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評估,初步對我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進行梳理,對“十四五”期間的地下水國考點位進行優化調整,為下一階段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基礎。
該負責人表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圍繞群眾關心關切、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惠州市依法推動打好凈土保衛戰,一次次重拳出擊、一項項創新舉措,旨在還人民一方凈土,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通訊員惠環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