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在知識競賽活動中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小班的孩子們則利用廢棄材料,參與“變廢為寶小能手”活動;抗疫代表惠城區中醫醫院護士劉家怡、市第一人民醫院護士陳樹賢,成為我市“垃圾分類宣傳推廣大使”,帶領環保志愿者一起開啟“垃圾分類健步行”;小金口中心小學師生共同創作垃圾分類宣傳公益歌曲深受歡迎;一家國企捐贈建設垃圾分類投放點……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市民通過多種方式追求文明新時尚,不斷為美麗惠州出力。
變廢為寶,這群大小朋友把垃圾分類“玩”出了新花樣。惠州日報記者譚琳 通訊員陳偉紅 攝
抗疫英雄身體力行支持垃圾分類
惠州橋西街道居民李女士年近60歲,她說,在街道辦工作人員的反復指導下,她學會了垃圾分類的做法,例如在廚房多放一個垃圾桶,每天拿著垃圾袋分門別類地扔垃圾。李女士表示,垃圾分類是比之前麻煩一些,但對環境保護有益,也是一種做好事的方式。
“垃圾分類可最大限度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生存環境。”醫務工作者田浩參加垃圾分類宣講活動后感慨地說,垃圾分類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還可以變廢為寶,比如食品、草木織物可以堆肥,磚瓦、泥土可加工成建材,這些廢棄物混在一起是垃圾,分開加工就是資源。“美麗惠州需要大家一起守護。”
如今劉家怡不僅是抗疫英雄,還是惠州市“垃圾分類宣傳推廣大使”,正身體力行支持和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一點一滴,舉手之勞。只要人人做出一點點改變,環境衛生就會有大變化。”劉家怡說。
家庭婦女撐起垃圾分類“半邊天”
日前,在橋東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一場“凝聚巾幗力量,助力垃圾分類”宣講活動正在開展,來自轄區各社區、村的50名巾幗志愿者參加活動。
深入淺出的講解,讓現場的巾幗志愿者更全面地了解了垃圾分類的好處、方法以及生活垃圾的處置流程。“其實垃圾分類沒有那么復雜,只要大家同心協力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這事不難。”參與活動的居民代表歐女士說。
“我們希望借助這樣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提高居民群眾,特別是家庭婦女對生活垃圾分類的了解。”橋東街道婦聯負責人介紹,家庭是產生生活垃圾的重要源頭,發揮家庭婦女的作用,能夠撐起垃圾分類的“半邊天”。
“我們向全市青少年發出倡議,樹立環保意識,增強責任擔當,勇當‘垃圾分類投放’的先鋒隊、示范者和宣傳員。”在“拾分美麗”惠州青少年助力垃圾分類志愿服務行動啟動現場,眾多惠州青少年成為垃圾分類志愿者。通過動員和組織全市團員青年、少先隊員和社會志愿者等群體,運用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垃圾分類示范引導、文創產品征集等多樣化形式,持續開展惠州青少年助力垃圾分類系列主題活動,營造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的良好社會效果。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