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躍龍門!龍門黃偉勝致力原生魚資源調查研究

        北回歸線穿越龍門,陽光雨露滋養著萬千生靈。這片“萬山之地”,擁有豐富的水域資源,生長著大量的原生小型魚。

      興凱鱊(珍稀品種)。

        為了摸清楚家鄉到底有多少原生小型魚,5年來,龍門縣龍城第一中學生物特級教師黃偉勝開展了龍門縣原生魚資源調查研究。

      野生唐魚(珍稀品種)。

        周末和節假日,他常往山坑尋找魚種,被人誤解“不務正業”;為了拍攝山間活體銀魚的圖像資料,他蹲守三天三夜,被人說“有點怪”……5年來,黃偉勝跋山涉水,尋找溪河里的“小精靈”,累計收集105種龍門原生魚,填補了惠州水生生物研究的空白,具有較高的生物學保護意義。

      東方墨頭魚。

        興凱鱊,被稱為“正在消失的水中彩虹”;唐魚,體型小巧,體態優美,身體散發著各種色彩和光芒,有“白云金絲”之稱,是國內外非常受歡迎的小型觀賞魚,曾被宣告野外滅絕;東方墨頭魚,人稱“崩鼻魚”,集觀賞、食用于一身的名貴魚類,體態憨萌、體色墨綠,眼睛鮮紅,各鰭橙色,幾近滅絕;海豐沙塘鱧,形似“雞肶”并且肉質鮮美嫩滑,人稱“雞肶魚”,數量極少,為瀕危物種……經過不懈探尋,黃偉勝在山溪間找到了它們的“倩影”。

      海豐沙塘醴(珍稀品種)。

        這些原生珍稀魚種、瀕危魚種,棲息于江河、山澗水流湍急的環境中,對水環境要求“苛刻”,被稱為“水質檢測機”。它們的存在,是惠州水質好、環境優的佐證。

      中華刺鰍。

        在實驗室里,王偉勝成功將唐魚人工繁殖,為唐魚在龍門縣的種群保育、增殖奠定技術基礎。他還將興凱鱊種群飼養成功,美其名曰“鳑鲏天堂”,向學生們展示和講解。

      黃偉勝把每次收集到的一些原生魚養在工作室,細心照料。

        對黃偉勝而言,魚是科研、教學的輔助工具,更是情感的寄托,是美好的期望。

      黃偉勝每次收集到珍稀魚種都興奮不已。

        自小,黃偉勝生長在龍門增江河畔,陶醉于家鄉的山水和風物,慣看鳶飛戾天、魚躍于淵。長大后,他如愿成為一名生物教師,誨人不倦,舌耕不怠,寄望山里的孩子都能魚躍龍門,有更好的發展。

      黃偉勝(右)與課題組團隊在天堂山九牛圳野采銀魚。

        由是之故,他將收集到的105種魚,拍照、整理編為圖冊,名為《魚躍龍門》。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編輯:羅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