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平陵山下村依托得天獨厚紅色資源和綠色生態優勢,打造3A級旅游景區
“山下”風景更好
地處龍門、博羅及河源東源三縣交會處的平陵街道山下村,擁有100多年歷史,是龍門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點,也是革命老區。1927年12月,紅四師從花都轉戰龍門時,途經山下村白芒坑并休整3天。當前,這個將紅色基因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產業發展的古村落,正乘著新農村建設的東風,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著力打造3A級旅游景區,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紅色生態旅游村正在人們面前徐徐展現。
山下村依托紅色資源,著力打造國家3A級旅游景區。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
山下村是一個具有大革命戰爭史、抗日戰爭史、解放戰爭史的紅色村。1927年12月,紅四師從花都轉戰龍門時,途經山下村白芒坑并休整,給這里播下了革命種子,指引了革命道路。
走進山下村,干凈整潔的瀝青路、寬敞明亮的環境、錯落有致的民宿,宛如一幅純粹溫潤的風景畫。“政府幫我們老區人民打造了非常好的生活環境,我們感到很幸福。我們會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跟著共產黨的腳步走。”年近八旬的山下村村民洪金發自小聽著紅四師的故事長大。在山下村,他義務擔任白芒坑革命遺址講解員已16年。多年來,他不僅堅守著黨員信仰,為前來參觀學習的游人細心講解,也見證著山下村的發展和變化。
山下村重巒疊嶂的地勢,易守難攻,但地理環境的特點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的發展。如何充分利用好國家的好政策,依托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優勢發展老區?山下村村委決定帶領村民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
山下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海友介紹,山下村依托紅色資源、鄉村治理示范村、宅基地制度試點改革營造發展環境,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盤活閑置宅基地1萬多平方米,用于建設紅四師休整地學習教育基地、黨史學習之路、紅色驛站、休閑農莊及“四小園”等。
上下一心支持宅改
近年來,乘著龍門縣列入國家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的東風,依托紅色資源,山下村以點帶面,建立起以閑置宅基地無償退出帶動“新村新貌”、以有償退出實現“得利增益”的改革體系,實現農村閑置資源與“有用”資源的有效整合,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激活農村閑置宅基地的價值潛能。
“山下村下轄的新圍、對門村民小組,同時擁有著革命老區這一‘有用’資源和閑置宅基地這一閑置資源。”平陵街道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基于此背景,山下村在尊重農戶意愿、保障農戶利益的前提下,探索推行自愿無償、有償的方式引導村民退出閑置宅基地,并結合風貌改造提升工程,通過有效的整合、利用和盤活措施,讓“新村新貌”在山下村的大地上蔚然成風。
改善村容村貌需要完善基礎設施。為支持宅改,山下村上下一心,新圍、對門村民小組55戶村民無償退出包括閑置宅基地、閑置地、小菜園、小樹林等10195平方米的土地,用于村內“黨史學習路”“四小園”、停車場、溝渠等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其中6戶村民無償退出457平方米閑置宅基地。
位于山下村新圍村民小組的“松齡圍”,由67.5間房間組成,由15戶村民共有,是紅四師休整地舊址,至今保留有紅四師官兵住過的房間、用過的農具等文物。為保全該紅色遺址的歷史性價值并利用其財產性價值,新圍村民小組民主決議,農戶以200元/間的價格有償退出“松齡圍”的使用權,將“松齡圍”收歸集體,由集體打造為觀光打卡點并進行統一管理經營。
通過閑置宅基地的無償和有償退出,山下村實現了閑置資源與“有用”資源的有效利用,吹響紅色生態旅游“沖鋒號”,讓鄉村煥發活力。
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紅色生態旅游村
經過一番整治打造,曾經的“羊腸小道”變為“康莊大道”,曾經破舊雜亂的閑置地變身為偌大的停車場和美觀的“四小園”,加之統一風貌管控和有特色的紅軍文化景觀打造,使得山下村以嶄新的面貌“鑲嵌”于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間。
閑置資源變“物”的同時,也在變“現”。集體在行使所有權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升級改造和經營管理,讓“松齡圍”變身為有價值的紅色旅游資源,吸引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觀賞,帶動鄉村旅游發展,村民和集體從中實現增收獲益。
如今的山下村,村民樂觀自信、村居青磚黛瓦、道路平整通暢、產業欣欣向榮,正朝著高質量全方位均衡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全力邁進。“山下村將把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紅色生態旅游村作為長遠發展目標,結合國家級紅色美麗鄉村試點村建設,著力打造國家3A級旅游景區。”劉海友說。
今年5月,平陵街道舉行2022年第一屆鄉村振興擂臺賽,山下村拔得頭籌獲得一等獎。劉海友表示,山下村正依托紅色資源和綠色生態優勢,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引進品牌民宿等旅游項目,努力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紅色生態旅游村。
“現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越來越好,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民們的精神面貌和村風民風有了很大的改善。”劉海友說,村里的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近幾年,鄉賢們紛紛回鄉投資,村里也順利成立了旅游公司,興辦起了農家樂和民宿,村集體經濟正在不斷發展壯大。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見習記者廖慧漩 通訊員龍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