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縣城賣籮街:打年餅 過大年

        每年春節來臨前夕,龍門米餅的香氣格外讓當地人惦記。

        在龍門縣城賣籮街,狹窄的街道里有家老字號——喜口福餅家,餅香飄出,餅模敲打聲此起彼伏,米餅制作師傅又在趕貨了。

        年過不惑的龍門人羅偉亮與妻子歐敏枝經營這間餅家有10多年。這家店面不到50平方米的餅家,已經傳承到第三代人,最早的創立者是羅偉亮的爺爺。一開始,店面是家兼營米餅的雜貨鋪;到了羅偉亮父親手里,重心轉向米餅、糕點;現在到了羅偉亮手里,專營米餅。

        

      魚狀米餅,寓意年年有余。

        

      爐中待烤的米餅。

        龍門米餅,又稱年餅。當地流傳,500多年前的明代,龍門人就有除夕前打年餅的習俗,一家人圍坐在爐火旁一起打年餅,左鄰右舍也會互相幫忙,交流增進感情。春節期間,米餅是當地人贈送長者親朋的禮品之一,也是出嫁女回娘家拜年的吉祥食品。春耕后,龍門村民上山、下田早出晚歸,便于攜帶、保存時間長達半年之久的米餅則成為了充饑的食物。2015年,龍門年餅制作技藝入選惠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又于2017年被評為“龍門十大旅游手信之一”。

       

      龍門米餅以優質冬米、精選花生為主要原料。 

      羅偉亮在查看米餅情況。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以往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的龍門米餅,如今一年四季都可嘗,成為龍門最著名的小吃之一。不過,只有在年關打米餅,感覺才是原汁原味。年關,也是羅偉亮夫婦最忙的時候,日夜趕貨。

      餅家附近的小孩跟著師傅認真學打餅。

        “歲忽分新故,家休問歉盈。兒童歡樂甚,爆竹一聲聲。”在羅偉亮夫婦和熱心的鄰里街坊一次次敲打餅模、取出米餅之時,在此起彼伏的敲打聲中,記者仿佛聽到了清代龍門詩人李柱蘭的詩歌《除夕》,也知曉了“打年餅,過大年”習俗至今仍在龍門流行盛行的原因。

        文字: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圖片: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