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派洲南廬:因葉帥得名 成龍門革命史上重要符號

      [報料熱線] 2831000

      原標題:
      葉劍英曾在龍門麻榨東埔村大派洲牽頭打造國民革命軍后勤補給基地
      南廬紅荔映丹心
       

      視頻 走讀南廬

        南廬,龍門革命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葉劍英元帥在東征時居住的地方——南廬,地處龍門縣麻榨鎮東埔村大派洲。1925年2月,葉劍英協助粵軍第二師師長張民達在此籌建后勤補給基地,將這個江心島命名為“仙島”,成立“仙島公司”,為國民革命軍提供了充實、有力的后勤保障,成為葉劍英初期軍事后勤思想的一次成功實踐。 

      南廬前面是一片荔枝林,荔枝樹是葉劍英當年帶領部隊親手所植。

        紅色記憶

        葉劍英以南廬為據點宣傳革命

        大派洲是增江麻榨段的一個小島,風景優美,仿若仙境,故稱“仙島”。

        1925年2月,葉劍英協助張民達,率領全師官兵參加東征,在增城石灘、東莞石龍等地作戰勝利后稍作休整。在這期間,葉劍英、張民達秘密率領部屬廖雪安、廖球(均是麻榨東埔人)一行6人到麻榨大派洲停留了兩日。

        葉劍英認為四面環水的大派洲風景秀麗,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隨即指示廖球在此籌建后勤補給基地,開墾了一個荔枝園,種植了200多株荔枝樹。為更好地掩護仙島這一后勤補給基地,張民達、葉劍英將仙島后勤補給基地取名為“仙島公司”,葉劍英還結合陶淵明《飲酒》詩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境,在樓房門額上寫了“南廬”二字,“南廬”之名由此而來。

        大派洲后勤補給基地建成不久后,張民達和葉劍英率領部隊繼續作戰,該后勤補給基地則交由廖球管理,革命物資不斷在此裝貨上船,走增江運至廣州,支援革命事業,其收入全部匯入組織用作革命經費。后來,在擊敗軍閥陳炯明休整期間,張民達、葉劍英二人還騎馬回島視察基地生產情況,并以南廬為活動據點,宣傳革命,發動群眾。

        南廬的設立,為大派洲及麻榨人民帶來了革命思想,也為這里的革命奠定了物質基礎。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麻榨人民的革命積極性高漲,紛紛拿起武器,拋頭顱、灑熱血,為奪取龍門革命最后勝利作出了貢獻。

        紅色傳承

        鄉村振興注入紅色活力

        歷經百年,南廬仍保持原有風貌,張民達用過的眼鏡、葉劍英用過的虎腳鐵架床依舊保存完好。

        南廬前面是一片荔枝林,這些荔枝樹是葉劍英當年帶領部隊親手所植,還有100多株,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偶有飛鳥筑巢,遇上花期更是蝴蝶成群,香氣逼人,環境十分清靜優雅。夏季,一林紅荔映著一面紅旗,猶如一片丹心。

        南廬是龍門縣重要的革命遺址,大派洲所在的東埔村也被省、市認定為革命老區村。2003年7月南廬被列入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2月被列入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南廬成為開展紅色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場所。今年4月27日,麻榨鎮黨群服務中心、團鎮委開展“點亮微心愿、學黨史增信念”主題活動,組織當地學生到南廬參觀學習,引導大家了解麻榨人民革命斗爭史,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英雄事跡,傳承紅色基因。

        增江兩岸竹林翠綠,東埔村田園氣息濃郁,鄉村振興戰略讓這個村子變得更美麗更有活力。東埔村村民利用增江兩岸河水沖積而成的松沙土壤種植粉葛,同時不斷優化產品、改良種植技術,產出的粉葛爽脆、化渣、清甜、無公害,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成了村里的支柱產業。

        為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價值,東埔村村民還通過產品加工,把粉葛制成葛粉、葛丸進行售賣。目前,東埔村粉葛是龍門縣麻榨鎮“一村一品”優質農副產品,也是人們饋贈親友的送禮佳品。為提高粉葛產業知名度,打造麻榨農特產品,麻榨鎮還通過舉辦粉葛節,提升其市場競爭力,拓寬其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麻榨鎮東埔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廖毅靈對東埔村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他表示,“我們將進一步保護好、利用好南廬這一紅色教育基地,結合村里優越的自然環境做好旅游和康養開發,做大農家樂,推廣特色農產品,走出鄉村振興特色致富路。” 

      南廬整體建筑保存完好。本組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湯渝杭 攝

        ◎革命遺址

      南廬:葉劍英、 張民達舊居

        南廬位于龍門縣麻榨鎮東埔村大派洲,為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總建筑面積120平方米,仍保留原有風貌,于2003年7月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4月被中共惠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惠州市中共黨史宣傳教育實驗基地。

        (專欄由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聯合市委黨校、市委黨史研究室推出。文中相關史料由龍門縣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香金群

      分享到: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