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龍城鄉村振興顯效:村村有特色 步步可見景

      [報料熱線] 2831000

        房前花紅草綠,屋后綠樹成蔭,田間水流清澈見底,遠處山景如畫。漫步在龍門縣龍城街道,放眼望去,村村有特色、步步皆為景,一幅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近年來,龍城街道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總體要求,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目標,因地制宜、大膽探索,積極整治人居環境,打造特色產業,營造文明鄉風,推動鄉村振興工作落地生根。 

      興泰農業三黃胡須雞種雞場的工作人員在篩選種雞。

        ■農業強

        培育新增農業產值2000余萬元

        走進龍城街道橫田村,穿過一片綠意蔥蘢的香蕉林,遠遠就能聽見雞叫聲。惠州興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泰農業”)三黃胡須雞種雞場就坐落于此。作為廣東省扶貧龍頭企業,該公司多年來堅持“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帶動周邊鄉村發展養殖產業,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有效幫助村民增收奔小康,走上產業致富路。

        龍門三黃胡須雞肉厚雪白、嫩滑不膩、皮脆適口、味道鮮美。它不僅和西溪筍、蜂蜜、草菇一起被稱為龍門四大土特產,還于2019年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認證農產品。興泰農業負責人介紹,得益于龍門三黃胡須雞良好的品質以及遠近馳名的品牌效應,去年,該公司全產業鏈實現銷售收入達2.02億元。

        “產業是富民之本、致富之源。”龍城街道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街道始終堅持把發展產業、帶動就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之策。在深入各村、農業企業、田間地頭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挖掘龍城種植養殖、生態資源、龍頭企業等優勢,提出“一圈兩帶三基地”產業發展思路,推進農業由產量到質量的導向轉變,建成一批帶農益農成效明顯的特色農產品項目。

        為扎實推動“美麗經濟”持續穩步發展,當前,龍城街道充分發揮興泰農業和龍門縣順喜來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優勢,建立起“企業+品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1000余戶農民參與相關產業,培育新增農業產值2000余萬元。

        日前,好消息陸續傳來:城西村“一村一品”絲苗米項目已通過街道驗收;甘香村“一村一品”柑橘項目建設正在推進;橫田村、黃竹瀝村馬古栗種植試驗基地已完成建設,并種植馬古栗50畝;三洞村蔬菜種植基地正在申報縣級示范農業生產基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的龍城街道,正在不斷放魅力。

        ■農村美

        每月農歷初六為“村莊清潔日”

        有了致富產業,還需要有美麗的人居環境。二者相互輝映,奏響了鄉村振興的歡歌。

        對此,龍城街道三洞村的村民感受頗深。走進三洞村,可見村莊干凈整潔,滿目青翠,水田綠意蔥蔥。蜿蜒的村道兩旁,色彩繽紛的格桑花錯落開放,掩映在干凈的青山綠樹下,目光所及之處,皆是一派寧靜和諧的田園風光。

        在此之前,該村村民也曾被滿是泥濘的土路困擾。自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以及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泥巴路蝶變為干凈整潔的“花路”,環境美了,交通便利了,村民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是龍城街道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為此,該街道創新“黨員聯系群眾公示卡”“黨員綠化責任崗”等做法,明確黨員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責任和義務,設立5個類別對基層黨員進行評分定級,并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效納入星級評定重要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自今年3月起,龍城街道把每月農歷初六設為該街道的全民“村莊清潔日”。當天,各駐村領導靠前指揮,村“兩委”干部全員上陣,帶動全體村民齊參與,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切實改善全域農村人居環境,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目前,該街道已完成4座公廁及50戶戶廁改造任務,實現無害化衛生戶廁全覆蓋;實現省定貧困村污水設施管網接戶率達85%以上、全街道各村污水處理率達70%以上;落實好“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清運、縣處理”的模式,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清掃保潔覆蓋率達100%;全街道100%完成2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和20戶以上自然村內道路、巷道硬底化;100%完成自然村集中供水,水質達標,100%村莊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

        在2020年度全縣156個行政村“兩委”干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考評中,龍城街道的城西村、橫田村、黃溪村、三洞村進入全縣前20名。在龍門縣組織的2020年度“美麗鄉村”評比中,該街道有3個村參評,其中鸕鶿村、黃溪村綜合排名進入全縣前14名,每村獲得縣級統籌資金500萬元用于美麗鄉村建設。

        ■農民富

        挖本地特色資源走產業深度融合路

        “以前有時半個月才能接到一單活,收入很不穩定。現在不同了,活多得做不完。”龍城街道城西村村民譚活垣是一名建筑工匠,他口中的這種變化,是村內大部分從事建筑行業村民的共同感受。

        記者了解到,城西村素有“5個城西人、1個建筑工”的說法。早在20世紀80年代,城西村就因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藝小有名氣。但由于缺乏專業的職業資格培訓及考核,許多優秀的手工藝人空有一身好手藝但難有用武之地,僅能靠外出打零工維持生計。

        為此,惠州市住建局駐城西村工作組與村委會聯合,組織村內工匠培訓和考試,成立了廣東省首個村級行業協會——龍門縣龍城街道城西村農民工匠協會。

        經過培訓的工匠們“有技術、有證書、安全意識高”,得到周邊客戶的廣泛認可,在效率與工價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以往100平方米的工程兩個人合作得一周才能完成,現在5天就可以啦!”譚活垣說。

        品牌化的效應重新擦亮了城西村工匠的“金字招牌”,也逐步成為龍城街道一塊響當當的名片。如今,該協會的口碑遍布龍門各處樓房建設點,走向了惠州其他縣(區)及廣州、深圳等地。經過工匠協會黨支部的聯系,20多名會員甚至赴澳門承接工程,工價翻了一番。

        據了解,一直以來,龍城街道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走出了一條產業深度融合的路子。城西村的工匠、陳村村的廚師,便是這路上新豎起的“路燈”,他們為村集體及個人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充分的光亮,實現“一次輸血”向“長效造血”轉變。

        一圈兩帶三基地

        一圈

        打造一個鎮(街)外圍養蜂產業圈

        兩帶

        環城西——黃竹瀝特色產業旅游觀光帶

        鸕鶿——黃溪特色休閑采風旅游帶

        三基地

        奶牛產業基地

        三黃胡須雞養殖基地

        優質絲苗米種植基地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盧泓宇 通訊員古偉珍 龍門縣融媒體中心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分享到:
      上一篇: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