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鳳崗圍,在鳳崗村委會不遠處還有一座陂口圍,陂口圍屋背靠增江,面朝西南。這座圍屋是鳳崗吳氏的發源地,鳳崗吳氏來自增城石灘,在龍門建縣之前,他們便常往來于此貿易,在殘存的家譜中可以看出,吳氏先人有很多都葬于金牛都,即現在的龍門。
因勢象形的陂口圍,如今漸漸被高樓圍繞。
大約在明清之交,石灘吳氏陸續從增城沿著增江遷入龍門,在陂口圍分支落戶。在《廣東增城石灘鄉吳氏族譜》中雖然對吳氏遷居鳳崗的時間并無明確的記載,但從陂口圍門前那棵古榕樹可以看出,他們定居于此的時間已很久遠。陂口圍西門外原有兩株古榕,其中一棵因為年代久遠,蟲蛀之后倒下,原來的樹頭上又生出兩棵連理榕。另外一棵則紅皮鐵干,高大挺拔,成為孩子們玩耍的好地方。
與鳳崗圍高大雄偉的鑊耳墻,硬山頂,五橫五縱的規整嚴肅不同。陂口圍顯得較為樸素實用,帶著山野氣息,但也不乏精致。與大多數圍屋結構不同,陂口圍后高前低,從門口進來,房屋以祠堂為中心,呈U形分布,依次分為三層,每一層屋子之間,都留有寬闊的跑馬道,圍屋外面的墻體高大堅固,內里則相對較低,跑馬道上鋪滿光滑的鵝卵石,下雨時兩邊屋檐的水落在跑馬道上,將其沖洗得干干凈凈,然后流入禾坪前的水塘,整個圍屋通風干爽,設計十分合理。
據世代居住在陂口圍村的老人吳冬福介紹,陂口圍最為鼎盛的時候住了三百多口人,族人們一圍而居,相互協作,十分團結安定。除了U形結構之外,與其他圍屋形態不同,陂口圍在圍屋的兩個門樓處又建了一排四間的小房子,使得圍屋的禾坪上多了一點收口。老人們介紹這是因為陂口圍背后便是增江,遠處對著西河山,在過去陂口圍周圍溪渠較多,容易受到水災的侵蝕,因此吳氏先人因勢象形,將整個圍屋設計成蟹形,以寄托先人理山順水,規避水患的理想。
在陂口圍西門的門額上,有一幅篆書的書法作品,十分雋秀。經民俗專家的解讀,這正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在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中,有西金,東木,北水,南火,中土之稱,其中日落于西,流金萬里,對應的是秋天,正因如此,西門上才用優美的篆書,寫下了《山行》這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