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下龍村:勤耕重讀 詩書濟世

      [報料熱線] 2831000

        下龍村,處“龍之尾部”,位于龍門縣最下方,與增城交界,故而得名“下龍村”。

        下龍村地處山地丘陵地帶,村莊四周山林縈繞,郁郁蔥蔥,生態環境良好,十分宜居。尤其是冬日楊桃豐收時,嶺南陽光溫暖,漫步下龍村,村里人家,屋前屋后都是楊桃樹,沁人心脾的楊桃香味撲鼻而來。

        如果說“星星果”楊桃是下龍的產業支柱,那么誠信便是下龍人的底色,因為從幾百年前開基落擔的故事開始,誠信的種子便埋在了下龍人心里。

      老祠堂見證著“食鹽變白銀“的傳奇故事,也見證著下龍人誠信的品質。

        食鹽變白銀 善良本無價

        在村民的記憶里,下龍何氏先祖何金福是乾隆五十九(1794)遷入下龍的,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200多年間,何氏家族在下龍繁衍生息,開枝落葉,人丁興旺,共分支出10個房頭,分居下龍村周邊附近。

        乾隆后期,何氏一世祖先從梅縣尖山下遷移到增城白面石的橫嶺村,橫嶺距離下龍不遠,去麻榨圩鎮也很方便。一次,何氏先祖從橫嶺到麻榨趕集,從山里一路走來,經常途經下龍。看到這里山水秀麗,土壤肥沃,而且處于龍門和增城的交通要道上,離故鄉不遠,去麻榨貿易也方便,便開始計劃遷居于此。

        何氏先祖最早選址在下龍的龍田,這里至今還保留有何氏先人落擔時期開始建造,積幾代人之功才建成的九廳十八井主祠堂,祠堂里古井、碉樓等建筑一應俱全。關于何氏先人落擔龍田,在當地還有個流傳廣泛的神奇傳說。當時,下龍何氏一世祖何金福為人善良,博學多才,平時遇到有困難的人,總會盡力幫助,認識他的長者都預言他將來會有好報,丁財兩旺。

        對此,何金福并未放在心上,他依然樂善好施,不求回報。就在何金福落戶下龍不久,有一風塵仆仆的行人挑了一擔食鹽路過下龍。眼看著天要黑了,隨時可能下雨,再不向村里的人家借宿,食鹽極有可能淋雨,到時候損失就大了。于是他來到村口,首先敲了一戶人家的門,這個人說他那兒沒有房子,也就沒有收留這位可憐的旅人,連續問了好幾家都是這樣。最后,焦慮萬分的旅人找到了何金福。

        何金福沒有遲疑,非常熱情地把他迎了進來,一邊招呼客人吃飯,一邊讓他放心地在這里過夜。不僅如此,何金福還把他安排在祠堂邊最寬敞明亮的房子里住下。因為何金福的好客,挑擔子的旅人倍感溫暖,就這樣他在這里住下了,一天晚上,他告訴何金福,如果哪天他走了又沒有帶走擔子,那里面的東西就送給何金福了。

        第二天,族人煮好早飯,喊客人起床吃早飯。打開門一看,人不見了?墒悄菗j筐還在那里。扁擔也原封不動地擺著。這個時候何金福不僅沒動那人的東西,還幫忙封存保管起來。最后,一直等了三年,販鹽的人依然聲訊兩無,也沒有人來認領,但是何金福依然沒動那擔食鹽。又過了幾年,何金福過世了,族人清理祠堂,為其舉喪,打開籮筐一看,里面不再是食鹽,而是白花花的銀子。

        村里人都說是何金福的善良感動了財神,這才有意外之財饋贈獎勵給他。雖然是傳說,但是也還是有現實的影子,下龍村在民國年間,是麻榨最興旺的村子之一。村里人有槍、有炮,能保一方平安,周邊的土匪流寇都不敢覬覦下龍。直到1947年冬,下龍村響應號召,主動把四挺機槍奉獻給了共產黨人領導的東縱部隊。

        在眾多分支中,現在仍然定居下龍的,是以大房為主的何氏族人。其他幾房都流布各地。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番禺的沙灣何氏,也是由下龍何氏家族分支出去,在祭祖時他們也常派代表過來參加。

        村支部書記何運通介紹,現在下龍村各姓氏的族譜,都是以各房房頭為基礎,一本本的都是手抄本,數量極少,而且十分凌亂。他很希望能有機會組織專門的人才進行挖掘整理,把散落在各處的族譜和地方文化整合重修,傳承給子孫后代。

        學海家聲 功名留跡

        在下龍村的西邊有龍門徑,是出入龍門增城的交通要道,這里兩山對峙,如獅如象。村里人講這里是“獅象把水口,秀才多過狗”,寓意這里山水形勝,鐘靈毓秀,出讀書人。

        走進下龍村的龍田何氏宗祠,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副對聯“廬江世德,學海家聲”。這里的廬江指的是廬江郡,為何氏郡望堂號。學海,指東漢何休。何休曾閉門十七年,精研六經,成書四部,世傳《春秋公羊解詁》,六經學問當時無人能及,被當朝封為“學!,世傳“何氏文學”。他與著名學者鄭玄一起,并稱經神、學海。

        下村子長者表示“學海家聲”的對聯,就是祖宗沿襲的祖訓,強調族人要教育后代注重文化、重視讀書。在過去,村里一直辦有私塾。據年過9旬的何叔公回憶,新中國成立后何家私塾撤并,歸入下龍小學。但是何氏族人熱愛讀書的秉性一直沒變。

        因重教重文,下龍村在清朝年間就出過多位有科舉功名的人。據下龍村山口小組81歲的胡章偉老先生回憶,在清朝年間,村子中胡壽勳,曾中恩進士。恩進士即恩貢的俗稱。胡章偉老先生表示,胡壽勳后來官居何位,不得而知。他沒有后人,現在他位于村里后龍山的墳墓還保存完好。山口村胡姓后人把他的墓修整得十分漂亮,村里人都自發為他上香祭祀。

        時至今日,在下龍山口小組胡氏祠堂外還保留有兩處恩進士遺址。一處在門框處,掛有“進士”牌匾;另一處是祠堂門外的功名石。功名石上有“咸豐五年,恩進士”字樣。

        受祖訓家風影響,下龍村人善讀書,新中國成立后,下龍村每年都會出不少大學生。其中有十幾位畢業于中山大學、中山醫科大學、湖南大學等高等學府的高級工程師、博士生。

        鄉村名片

        下龍村

        下龍村位于龍門縣麻榨鎮西南部,東與鳳崗村相接,西與增城市正果鎮相接,是增麻線的必經之路。村子地處龍門“最下方”,穿過村委會不遠處的龍門徑便是增城,因此得名下龍。

        下龍全村村域面積1746.33公頃,下轄上石、下一、下二、溫屋、山口、走馬、風望、駱屋、龍田、新屋、田豐、龍新、拖羅、嶺背、松橋、中心、墩圍、墩本、墩新、搭坳、洋額、曾屋、胡屋、陸屋、禾塘嶺、科甲、張屋、嶺尾等28個村民小組,共610戶,總人口2375人,主要姓氏為何氏。

        下龍村農業資源豐富,耕地面積2450多畝,山地面積10115畝。下龍村是麻榨楊桃的起源地和核心產區,村民以種植楊桃為主,種植面積5000多畝。 近年來下龍村致力于楊桃品牌營銷和產品多樣化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下龍是名副其實的嶺南楊桃之鄉。

       

        九廳十八井

        在下龍村何氏的發源地龍田小組,龍田村小組組長何達純熱情而自豪地介紹著“九廳十八井”遺址。正好碰到一對結婚的新人,在此處拜完祖祠。碩大的喜字,殘存的墻基,古老與新潮形成鮮明的對比。

        而今,龍田小組的“九廳十八井”已經屬于危房,已被清拆了許多,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殘存的碉樓斷壁。進入祖祠中,入口有一口井。據說這里是下龍村的龍眼所在,水井出水甘甜。當年儲存白銀的借宿房就在井口處不遠。

        何達純介紹,這里的九廳十八井只是一個代表多數的詞,不一定就只是九個廳十八個天井,過去這里的建筑其實已經超過九廳十八井的格局。這里廳、井布局科學合理,各廳各有功用。上廳供祭祀、族長議事,中廳接官議政,偏廳接客會友,樓廳藏書課子,廂房橫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經、居、教于一體。

        龍田“九廳十八井”設計構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繼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風格,沿中軸線兩邊展開,層層遞進,左右對稱,布局嚴謹,這種民居規模大,可以容納一個家族上百戶人家居住。

        據村中老人講,龍田的九廳十八井古建筑,整個建筑都是相通的,二樓全部貫通,俗稱“跑馬墻”,用于有人來犯時的進攻和防守。從現在僅存的部分結構圖和高大的碉樓、槍孔,可以想見當時的建筑規模。

          惠州日報記者祁大忠

      分享到:
      上一篇:

      相關新聞

      編輯: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