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逾5000畝中季稻迎豐收
畝產最高800斤成全區農業增效典范
惠州日報訊 (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楊思佳 李冬嫻)金秋九月,稻谷飄香。近日,位于惠陽區平潭鎮陽光村700畝優質中季稻迎來了收獲時節,田間地頭一派人忙機歡的豐收場景。近年來,惠陽區積極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多措并舉做好農業生產工作,在全區范圍內積極推廣“蔬菜——中季稻——蔬菜”的綠色輪作模式,今年全區中季稻種植面積達到了5000至6000畝,覆蓋各鎮街,助力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中季稻,作為早稻與晚稻之間的橋梁,其種植時間精準地填補了蔬菜休耕期的空白。在惠陽區,每年4月至9月,原本是蔬菜田地的“空窗期”,而今卻成了中季稻茁壯成長的黃金時段。惠陽區農業部門積極推廣這一輪作模式,不僅有效提升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還顯著增加了糧食產量,為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陽光村旺福六寶菜場的稻田里,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稻田里來回穿梭,爭分奪秒開始收割。不一會兒,收割機便滿載著沉甸甸的稻谷,停靠在運糧車旁,將稻谷傾瀉而下。“去年我們首次嘗試種植中季稻,效果非常好。今年繼續擴大規模,不僅產量穩定,土壤質量也明顯改善。”旺福六寶菜場場長吳春其滿臉喜悅地分享道,“蔬菜——中季稻——蔬菜”輪作,讓土壤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恢復,種出來的蔬菜、水稻等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也提高了。今年700畝優質中季稻喜獲豐收,畝產高達800斤,成為全區農業增效的典范。
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種植中季稻。 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楊思佳 李冬嫻 攝
“針對高溫高濕及病蟲害挑戰,我們為農戶推薦耐高溫的水稻品種,加強病蟲害監測預報。”惠陽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古幸福介紹,惠陽地區夏季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雖不利于葉菜生長,卻為中季稻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水旱交替的耕作方式,能夠破解土壤板結難題,改善土壤通氣性和保水能力,減少病蟲害發生。稻草還田更是為土壤增添了豐富的有機質,為后續蔬菜種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年,惠陽區中季稻種植面積達到了5000至6000畝,覆蓋了平潭鎮、永湖鎮、良井鎮及鎮隆鎮等多個區域。
為鼓勵更多農戶參與中季稻種植,惠陽區農業農村部門已將中季稻納入種植補貼范圍,還將進一步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促進全區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