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屋后干凈整潔,道路兩側花團錦簇,田間稻穗壓彎稻稈……日前,市、區人大代表以惠陽區2022年代表主題活動月為契機,走進沙田鎮,實地感受當地人居環境整治新變化,實地了解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新成效。
記者從活動中獲悉,今年以來,沙田鎮積極開展糧食生產和撂荒地復耕工作,在上級惠農政策的基礎上,另行出臺本鎮復耕復種補貼機制。同時,依托農業產業疊加生態、休閑、文化、旅游等功能,打造千畝農業公園,提升農業附加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力鄉村振興。
荒地“變身”稻穗飄香、風光秀美的農業公園。
落實政策激活農民種糧積極性
在沙田鎮東澳村南部,一片70余畝的水稻長勢喜人,微風拂過,稻浪翻滾,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可就在半年前,周圍還是一片荒蕪的景象。
“這片田過去撂荒好些年,不種實在可惜,耕種效益差,費力不討好。”看著連片的耕地撂荒,農民出身的東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運雄著急不已。
前些年,受農村勞動力缺乏、城鎮化進程加快等方面因素影響,包括東澳村在內的沙田鎮不少耕種條件較差的地塊被村民常年撂荒,或被種上了魚腥草等其他經濟作物,造成土壤流失、地力下降。
針對上述情況,當地村干部牽頭成立合作社,深入每家每戶梳理地塊,仔細地向村民宣講撂荒地復耕政策,大大提升了村民種植熱情,陸續將村里撂荒、碎片化的耕地整合起來復耕復種。
為切實做好糧食生產和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沙田鎮多措并舉,村干部深入田間地頭、走村入戶仔細地向村民宣講撂荒地復耕政策,鎮、村、組也增加互動創新思路,通過與各村(社區)簽訂《沙田鎮2022年糧食生產與撂荒耕地復耕復種責任書》,以開墾撂荒地、蔬菜地改種、農業公園示范點帶動等方式推動工作,并在上級惠農政策的基礎上,出臺本鎮復耕復種補貼機制。以東明、東澳村先行試點,落實種植水稻10畝以上的補貼200元/畝/造,撂荒地復耕的一次性補貼150元/畝,激活當地農民種糧積極性,對撂荒耕地實現應種盡種。
“已經好多年沒見到這種場面了,大伙這一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望著“沉睡”的土地重新變稻田,張運雄臉上掛滿了笑容。
農業公園已開發建設143畝
土地不撂荒,發展有希望。在積極開展糧食生產和撂荒耕地復耕工作的同時,沙田鎮還想方設法提升農業附加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東明村、東澳村現有基本農田1837畝,其中可實現連片規模化種植的土地約1000畝,基礎較好。沙田鎮按照“做穩一產、帶動二產、激活三產”的發展思路,依托農業產業疊加生態、休閑、文化、旅游、養生等功能,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選址于東明村、東澳村,規劃建設占地千畝的沙田鎮農業公園。
今年2月春耕前夕,沙田鎮就組織鎮村干部、黨員志愿者助力村民整治撂荒地,將原本70多畝坑坑洼洼、雜草連片撂荒耕地平整到位。植樹節期間,還在公園內的機耕路上植下了大批火焰樹苗,增添一道新的風景線。為推動該公園實現土地規模化、機械化經營,當地加大農業公園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田生態綠化工程。修堤、筑壩、蓄水,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已累計清淤河床853米,建成機耕路1000余米,沿線水塘邊安裝護欄70米,清理林下空間10000平方米。
目前,沙田鎮農業公園已開發建設143畝,其中種上水稻71畝、玉米72畝。原先無人理會的荒地“變身”為稻菽飄香、路渠通暢、風光秀美的農業公園,引得游人慕名而來。
營建麒麟文化研學教育基地
在此次視察過程中,人大代表們邊走邊看,稻穗飄香的農業公園、整潔優美的鄉村面貌、宜居宜業的人居環境等,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紛紛為沙田鄉村變化點贊。代表們就接下來沙田鎮復耕復種、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建言獻策。
據了解,按規劃沙田鎮農業公園將以生態農業為底色,依托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沙田麒麟舞,以“麒麟大地、歸善沙田”為形象定位,將建設麒麟文化主題公園、2公里麒麟小徑等,同時設計開發麒麟視覺形象系統、文創周邊產品,開發麒麟非遺文化研學課程,在公園內打造“非遺文化生態鄉村、麒麟非遺文化研學教育基地”。
本組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許文昌 通訊員鄧海燕
代表聲音
“要在政策和技術上加大支持力度,提升農民復耕撂荒耕地信心。要想方設法留住客人,游客哪里吃、哪里玩、哪里住都需要思考。建議接下來兩村以農業公園為支點,撬動當地一二三產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市人大代表馮偉淵
“要加強宣傳引導,明確保護耕地責任,建立穩定的長效機制,打消村民的思想顧慮。要積極做好糧食生產、撂荒地復耕宣傳動員工作,大力宣傳各項惠農政策,因地制宜加強指導服務,充分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
——區人大代表陳殷楚
“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鄉村振興項目,要培養、吸引、留住適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落實好相關人才政策,加強校地合作,讓那些熱愛鄉村、熱心鄉村發展的人才留在沙田。”
——區人大代表羅偉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