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隆四大半圍位于惠州西南方向的馬鞍山麓,大革命時期屬于惠陽縣第九區(潼湖區),現為惠州市惠陽區鎮隆鎮所轄,由高田、新村、崗頭、陂塘角四個圍村和朱屋瑛幾戶人家組成。這里是惠陽早期農民運動的中心,許多進步青年紛紛覺醒反抗,堅定信仰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勝利后,這里就成立了中共鎮隆四大半圍支部,黨員9人。1926年3月,中共鎮隆四大半圍總支委員會成立,下轄3個支部,黨員40人。由此,以四大半圍為中心的潼湖區農民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蓬勃發展。
黃卓如。
東征勝利促進四大半圍黨組織建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四大半圍進步青年紛紛覺醒,積極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斗爭中。1923年,在海豐農民運動的影響下,中共黨員羅俊、黃卓如回到家鄉,與曾到海豐參觀學習農民運動經驗的農運代表羅克仁、羅志白、林浩池、黃佩勛、何友逖等先進青年一起,組織張仲鳴、余子光等一批青年深入農村開展農民運動,先后在高田、新村、崗頭、陂塘角和沙堆等地建立村農民協會、鎮隆鄉農民協會和潼湖區農民協會。
1924年8月和1925年1月,鎮隆選派農運骨干羅克仁、羅志白、余子光、黃佩勛、林浩池,分兩批參加廣州第二屆、第三屆農講所學習,他們都在學習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批農運骨干回到鎮隆后繼續深入開展農民運動。
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兩次東征期間,中共廣東區委派共產黨員羅俊、黃卓如、羅克仁、羅志白、黃佩勛、余子光等人組成政治工作先遣隊回到鎮隆開展宣傳工作,組織農會和農民自衛軍配合東征軍搜集軍事情報,組織向導、擔架隊、運輸隊,為第一次東征攻克淡水和第二次東征攻克惠州做出了貢獻。
農會會員送糧送物上前線配合東征軍作戰。(四大半圍革命歷史陳列館展示資料)
東征的勝利促使農民運動不斷發展,黨的組織也隨之建立。1925年10月,根據中共廣東區委和周恩來的指示,隨東征軍的黃卓如、羅克仁在東征軍惠州留守處主任肖鵬魂、廣東區委特派員朱祺的指導下,成立了中共鎮隆四大半圍支部,羅克仁任書記,黨員有羅克仁、余子光、羅漢珊等9人。
1926年3月,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決定,中共惠州地方委員會成立,肖鵬魂為書記。與此同時,在惠州地委的指導下,中共鎮隆四大半圍總支委員會成立,張仲鳴任書記,黨員40人。總支下轄中共高田支部、中共崗頭支部和中共沙堆支部。自此,鎮隆和四大半圍的農民運動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整治夜校場景。(四大半圍革命歷史陳列館展示資料)
領導農會取得減租減息斗爭勝利
在中共鎮隆四大半圍總支的領導下,鎮隆和四大半圍農民運動得到進一步發展。潼湖區鄉村農會會員從初期的493人增至2300多人,并建立了一支有250人的農民自衛軍,中共廣東區委軍事部派黃埔軍校畢業生、中共黨員裘樹凱、伍中豪加強鎮隆農軍領導,省農民協會還調撥了部分槍支武裝農軍。
同時,中共鎮隆四大半圍總支部在崗頭村楊氏宗祠創辦政治夜校,由李劍鴻、裘樹凱、伍中豪、曾統、裘炳鏡等任政治、軍事教員,組織15歲以上青年參加學習,培養了一批區鄉農民運動骨干和領導人。
由于農民運動的發展,農民武裝力量不斷壯大,潼湖區根據省、縣農會加強對農民武裝領導的決定,在潼湖區設立農村聯防辦事處(農軍),每鄉編1小隊,區設一中隊,區聯防辦事處由黃卓如任主任、裘樹凱任教官。辦事處設在馬鞍山集福庵,并在庵下開辟了練兵場,定期進行軍事訓練。
以四大半圍為中心的潼湖區農民,在中國共產黨和農民協會領導下,向土豪劣紳、地主階級展開激烈斗爭,實行減租減息運動。1926年夏,潼湖區農民協會在馬鞍山下農軍練兵場舉行了農民自衛軍武裝檢閱大會,有1000余名農民自衛軍4000余名農民群眾參加。會后,在羅俊、黃卓如率領下,農民自衛軍隊伍在鎮隆進行了武裝示威游行,廣大農民的革命激情被點燃。
鎮隆大山下多名地主串聯新圩、鴨子埗、企嶺洞等6個鄉的80多名地主,聯名向廣東省政府和惠陽縣公署控告潼湖區農會和區聯防辦事處。此時,黃卓如受到縣公署右派的通緝,但攝于農會的威力,反動派不敢到四大半圍搜捕。淡水、秋長、新圩等地農會農軍群起聲援鎮隆四大半圍農民,迫使大山下、井龍等地地主接受農民協會減租的決議條例。這一斗爭的勝利,使農會聲望越來越高,農會掌握鄉村政權,廣大農民政治覺悟日益提高,革命意志更加堅定。
農民自衛軍集會場景。(四大半圍革命歷史陳列館展示資料)
(相關史料由市委黨史研究室、惠陽區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通訊員鐘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