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這是一片紅色的革命熱土,革命運動風起云涌,革命兒女英勇奮斗,寫下可歌可泣的詩篇;如今,這是一片投資興業熱土,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勤勞的人們努力拼搏,村民小組集體年收入達300多萬元,一躍成為當地最富裕的村莊之一。
惠陽區三和街道拾圍村矮嶺村民小組這個革命老區,今昔巨變讓人驚嘆。但“走進”歷史深處可以發現,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從未在這片土地消失,種莊稼如此,鬧革命如此,搞發展也如此。如今,這種精神已經成為矮嶺人民的“遺傳基因”,在新時代煥發新氣象,指引矮嶺建設更美的家園,走向更好的未來。
矮嶺村民小組對村莊進行總體規劃,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
矮嶺革命歷史紀念館。
革命歷史
土地革命時期惠陽縣委機關曾設在矮嶺
從葉挺大道拐入三和街道拾圍村矮嶺村民小組,沿途看到的是整潔的街道和一棟棟樓房,這個村莊的民房已基本與三和街道的城市建設融為一體。而在這大片樓房的包圍圈中,則是矮嶺的舊村莊。
這片老村莊不僅是村民過去的居所,更是矮嶺革命老區舊址。雖然現在已基本無人居住,大部分房屋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但不少房屋都是當年革命活動的場所,見證了近百年前那段光榮的革命歷史。
矮嶺村民小組為淡水河中游東岸的一個自然村,村民有一部分姓嚴,大部分姓黃。黃氏先民比附近的客家人較遲到達此地,在沿河邊地勢不高的嶺墩上建房定居,故名“矮嶺村”,當地及周邊人俗稱其為“矮嶺仔”。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夕,全村有110戶近500人。舊中國的矮嶺村民,深受地主豪紳的重租盤剝和地方官吏的敲詐勒索,生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彭湃領導和組織的海陸豐農民運動使長期遭受剝削壓迫的農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矮嶺村民也開始走上了英勇抗爭、探尋真理的道路。
1925年,矮嶺成立了4個農會小組,開展減租斗爭、支援國民革命軍東征。1926年,矮嶺村建立起第一個革命組織——矮嶺村農會,會員達200多人,黃其譚當選為會長。農會成立之后,隨即成立了婦女會和兒童團,農民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革命形勢陷入低谷,但是鎮壓和屠殺并沒有嚇倒矮嶺人民,他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依然舉起武裝起義的大旗,開展土地革命。
1928年春,矮嶺建立起中共矮嶺黨支部,黃其修擔任支部書記,黃世梅擔任組織委員,黃少朋擔任宣傳委員。黨員有黃其譚、黃少芬等10多人。黨支部成立后,積極開展農民運動,開展減租斗爭,發展外圍組織。當時,矮嶺村還建立共青團支部、赤衛隊和兒童團,群眾踴躍支持和參與革命運動。
1928年冬,中共惠陽縣委根據斗爭發展實際,把縣委機關遷到該村的振新學校,在這里開展長達兩年的地下工作。這一時期,矮嶺成為惠陽縣農民運動指揮中心,為惠陽乃至東江地區土地革命的開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振興學校是1923年由矮嶺村民籌資開辦的。1928年初,由中共黨員黃少芬任校長。黃少芬1907年生于矮嶺村一戶普通村民家庭,先后在惠陽縣象山學校和崇雅學校就讀,1926年中學畢業,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到南京的“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習。1928年初回鄉擔任振新學校校長,興辦教育,開設農民夜校,向廣大青少年和村民宣傳革命道理,教唱進步歌曲。
中共惠陽縣委機關進駐矮嶺后,村中男女老少都踴躍投身到革命運動中。縣委機關設在振新學校期間,還開設油印室,油印大量革命傳單,大部分由矮嶺村群眾利用各種途徑帶往淡水、白花、平山等地散發。許多共產黨人先后到這里匯報、研究、聯系工作,劉克禮、李國英、劉志遠、葉錫康、薛育南、葉文華、葉奮生等都先后多次以黃少芬書友的名義來這里聯系或開展黨的工作。
1931年春,國民黨反動派瘋狂搜捕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出動大量兵力重重包圍矮嶺村。當時,共產黨員黃少芬、黃少朋等正在村里開會,矮嶺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他們安全轉移。這之后,矮嶺的革命斗爭環境更加艱苦了,黨組織活動和聯系地點只能在隱蔽流動中進行。
紀念館里展出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抗戰時期東江前線特別委員會曾在矮嶺辦公
1933年至1934年,秋長、淡水、鎮隆等革命根據地連遭國民黨反動軍警多次圍剿,地方黨組織與上級失去聯系,一部分黨員和革命者分散在各地以不同形式繼續堅持斗爭。
矮嶺一些分散隱蔽的共產黨員在黃開的帶領下,團結群眾,組織各種秘密或公開的革命活動。
黃開,原名黃世開,1909年12月出生在矮嶺一戶農民家庭,1919年至1926年在村里小學讀書,小學畢業后在進步老師的影響下開始參加革命斗爭,1928年在矮嶺加入共產黨,參加過海陸惠紫蘇維埃起義,后被派往陸豐參加培訓。大革命失敗后,與黨組織失去聯系,1933年在家耕田做小生意維持生活。
1935年冬,黃開組織發動村民自籌資金辦起一間全村集體共有的榨油坊,命名為“同生公司”,以此維護村民利益,開展抗日救亡等革命活動。1936春,在黃開的組織領導下,矮嶺村10多名黨員和農會會員共30多人以同生公司為基礎成立“大同共耕社”,1937年4月成立中共大同共耕社支部,黃開任書記,這是土地革命后期在惠陽最早重新建立的黨組織之一。
黨組織恢復活動后,大同共耕社開墾了100多畝荒地,年收稻谷300多擔,既增加農民收入,又為惠陽黨組織的重建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奠定良好基礎。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矮嶺村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發展抗日武裝。建立起自衛隊、農抗會,并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壯大黨組織和各種群眾組織,成為惠寶乃至東江地區牢固的抗日大后方。
1940年7月,為方便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東江特委分為東江前線特別委員會(以下簡稱“前東特委”)和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前東特委由尹林平、黃宇、陳祥、張持平、余慧等人組成,領導惠陽、東莞、寶安、海豐、陸豐、博羅、增城、龍門等縣的黨組織,機關設在矮嶺和坪山(現屬于深圳)等地。機關領導常住矮嶺,辦公地點就設在矮嶺的祥興祠堂。
前東特委在矮嶺期間,醞釀制定出重大的斗爭策略,并于1940年9月在寶安布吉鄉上下坪主持召開東江抗日游擊部隊干部會議,會議確定堅持在敵后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主動打擊敵人。這次會議的召開,及時扭轉了東江人民抗日游擊戰爭的被動局面。
在此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矮嶺村的黨員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與斗爭,并堅持到最后勝利。在這個近500人的村莊里,先后有60多人走上革命道路,并有11人為國捐軀。1952年,矮嶺被惠陽縣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區”的稱號。
紀念館陳列的老紅軍和革命烈士用過的生產工具。
紀念館還陳列著一些老紅軍和革命烈士用過的鐮刀、石磨等生產工具。
精神傳承
自籌資金建立惠州首個村級革命歷史紀念館
清明節前后,矮嶺革命歷史紀念館迎來了一波又一波黨員干部、學校師生前來參觀,大家一邊了解革命烈士的光輝事跡,一邊感慨矮嶺革命老區的巨大變化。
矮嶺革命歷史紀念館位于矮嶺村民小組的中心地帶,前面是寬闊的休閑廣場,左邊是矮嶺文化活動中心,紀念館占地280平方米,由矮嶺村民小組籌資于2009年7月修建而成,這是惠州第一個由村民小組修建的革命歷史紀念館。其實,這樣的舉動,在當時全省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為何要修建這樣一個紀念館?“銘記歷史,啟迪后人。”曾任拾圍村黨總支部書記、矮嶺村民小組組長的嚴小康說。
70多歲的村民黃德夫、黃秋都是過去的生產隊干部,他們說,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從未在這片土地消失。如矮嶺地勢低洼,經常遭受洪澇災害,稻谷等農作物收成不好,大家就想方設法種植各種經濟作物,如甘蔗、花生、番薯等。矮嶺村民還積極發展各種副業,如村里先后辦起了茶園、果場、瓦窯、糖廠、竹器編織廠等,全村經濟建設穩步前進,成為當年淡水公社“四最”(最早購進手扶拖拉機、最早安裝有線廣播、最早安裝照明電路、集體分紅最高之一)村。
上世紀90年代,矮嶺納入當時的惠陽三和經濟開發試驗區的開發范圍,迎來新的開發建設機遇。在開發區“以地換廠、租地辦廠”的優惠政策推動下,矮嶺從一個落后的村莊發展為當地最為富裕的村民小組之一。2007年,矮嶺通過廠房出租、土地出租及其他收入,村民小組集體經濟收入達300萬元,村民的經濟收入也“水漲船高”。
經濟發展了,生活越來越好了,村民漸漸搬出了老村莊,一些曾為革命活動場所的房屋也開始出現破損甚至崩塌,年輕一代對矮嶺村民小組的革命斗爭歷史知之甚少,這讓老一輩村民深感不安。嚴小康說,矮嶺村民小組作為惠陽革命老區之一,在幾十年的革命斗爭中,涌現了3位老紅軍,共有11人為國捐軀。“但是這些革命斗爭歷史和烈士的英雄事跡都是靠村里老人口口相傳,沒有過多的文字記載。”
為此,2006年,矮嶺村民小組開始推動矮嶺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經過大家的努力,籌建一個革命歷史紀念館、打造一個活動中心成為全村人的共識。
籌建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工作并不容易,其中收集資料的工作最為繁瑣。嚴小康說,村里不少參加過革命的村民在外地工作生活,有些已經去世,其后人也在外面工作,要尋找到這些人或后人很不容易。同時,村里也聯系了惠陽的黨史部門,重新梳理了矮嶺村民小組的革命歷史,并由村中老人帶領,把村里與革命事件相關的遺址遺跡拍照形成圖文資料……花了一年多時間,村民才把建館資料基本收集齊全。紀念館于2008年4月動工,2009年7月建成并開放。
走入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緬懷先烈 牢記歷史”幾個大字,整個展區分實物區和圖文區,實物區主要展示相關歷史年代的用品用具,圖文區分為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等6個部分。
紀念館建成10多年來,被省、市、區三級黨史部門授予“黨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黨員群眾以及青少年前來參觀,矮嶺村民小組的光榮革命歷史也被越來越多人熟知。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矮嶺村民小組計劃完善紀念館的陳列布展內容,將新時代以來矮嶺村民小組取得的成就展現出來,讓更多村民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保護老村莊建設新村莊”推進新農村建設
采訪中記者得知,矮嶺村民小組的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的生活水平在當地排在前列。村集體工業用地約9萬平方米,廠房面積3萬平方米,村民小組集體年收入達300多萬元。村民通過務工、經商、房產出租等方式有比較穩定的收入,此外,每人每月還有600多元的分紅。
“物質充足了,精神也要豐富。富起來了,更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來時路。”拾圍村黨總支部書記黃仿榮說,矮嶺人民繼承革命傳統,發揚老區精神,圍繞“保護老村莊,建設新村莊”的思路推進新農村建設。
現任矮嶺村民小組組長黃春華介紹,近年來,在三和街道、拾圍村干部的帶領下,矮嶺村民小組對村莊進行了總體規劃,全面完成改路、改水、改房、改廁、改灶,以及文化室、衛生站、風景林、客運點、垃圾池等基礎設施建設,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
以矮嶺村民小組為輻射,整個拾圍村也非常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將本村人、新客家凝聚成一股力,為拾圍村、三和街道發展貢獻智慧。在去年初抗疫期間,就涌現出不少感人的故事如:村民王貴友得知村里缺少防疫物資后,第一時間為村委會送來1500個口罩,緩解了燃眉之急;在拾圍村居住了好幾年的外來務工人員卓金棒、卓金鹿兩兄弟,去年2月7日捐贈一次性口罩4000個、紅外溫度計10支、消毒酒精若干,“只想為‘新家鄉’出力”。
革命精神的傳承還體現在敢闖敢試上。黃仿榮說,雖然拾圍村的經濟發展不錯,但還有許多地方可以完善,還可以更上一層樓。
如今的三和街道正打造惠陽規劃的首個千億級產業園區,在“雙區”驅動機遇下,憑借毗鄰深莞的區位交通優勢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吸引5G、智能硬件等優質項目扎堆落戶。從2018年6月起,三和街道提出“打鐵行動”,對傳統低端低效的鐵皮廠房進行產業升級,通過企業自主升級、引進優質企業合作運營、二級市場股權轉讓等方式,建起高標準廠房,實現提質增效。目前,拾圍村九子村民小組已和企業合作利用留用地建廠房,項目正在推進中。接下來,拾圍村將積極配合三和街道辦,探索征地留用地產業升級模式,為村民小組和企業搭建溝通合作平臺,提高村民收入。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李芳娟 通訊員彭灼芳 王瑞彬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