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財學子惠東調研漁歌文化 積極推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原標題:

      廣財學子惠東調研漁歌文化

      創(chuàng)作動漫、文創(chuàng)產品、紀錄片推動平海古城遺產活化利用

        8月26日至29日,在廣東省委網信辦的指導下,廣東財經大學星火燎“粵”隊來到惠東縣平海鎮(zhèn),開展以“非遺惠東漁歌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調研采訪國家非遺項目惠東漁歌

        為響應廣東省委“百千萬工程”部署要求,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網絡傳播學院(合署)持續(xù)推動網絡強村賦能“百千萬工程”,派出優(yōu)秀學子到平海鎮(zhèn)開展為期4天的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

        在平海鎮(zhèn)政府的協(xié)助下,廣東財經大學星火燎“粵”隊分別走訪國家級非遺項目惠東漁歌傳承人李福泰、張喜英,平海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陳福賢、蔡景等平海文化專家,走訪了省級歷史文化街區(qū)——平海古城,獲得了當地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現狀的文圖、影像等一手資料。

      廣東財經大學星火燎“粵”隊成員采訪原平海文化站站長蔡景。

        李福泰曾在平海漁歌藝術團任團長,已八十高齡,說起漁歌,李福泰認為,惠東漁歌的保護工作應著重于保持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漁歌愛好者和音樂創(chuàng)作者應秉持“移步不換形”的創(chuàng)作理念,確保原生態(tài)的漁歌能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不失去其傳統(tǒng)精髓。在二次創(chuàng)作中,文藝工作者需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既要保留原有的旋律,又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音樂專業(yè)出身的張喜英分享了她與漁歌的不解之緣。多年前,偶然接觸漁歌后讓她沉醉其中。為了傳承漁歌,這位湘妹子學會了當地方言。她衷心希望更多朝氣蓬勃的年輕一代了解原汁原味的漁歌,成為傳唱漁歌的生力軍。

        近年來,為助力“百千萬工程”,平海鎮(zhèn)以漁歌為切入口,取得了新成效。平海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與鎮(zhèn)內中小學合作,一方面對當地老師進行專業(yè)的漁歌培訓,保證本土文化融進校園,另一方面引導青少年接觸漁歌這種藝術形式,讓“散落的珍珠”串起來,迸發(fā)出更大的傳承力量。

        廣東財經大學星火燎“粵”隊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平海期間,團隊成員直觀地感受到人們對漁歌的熱愛和情感,他們在重新賦予漁歌生命力的同時,也探索出“以鄉(xiāng)風民風為歌”的漁歌傳承新路徑。

        積極推動平海古城文化遺產“活”起來

        在走訪調研平海古城期間,該團隊采集了西門城樓、城隍廟和文昌閣等建筑的圖像資料。此外,團隊成員還與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網絡傳播學院(合署)副院長、教授張瓊,惠東縣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汪潔深入探討平海古城保護狀況,并就如何更有效地保護古城歷史建筑群提出建議。

        該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獲悉當地政府對平海古城實施一系列保護和發(fā)展措施,深切感受到了當地政府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和決心。

        平海古城民俗文化氣息濃厚,與其歷史底蘊和地方特色緊密相連,常年開展節(jié)日慶祝活動。除了惠東漁歌,平海還有序傳承著“舞鯉魚”、“鳳舞”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張瓊表示,這兩項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在節(jié)日活動中的表演,不僅展示了平海古城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也為游客帶來了視覺和情感上的享受。

        數天的調研,該團隊收獲滿滿。團隊成員手繪了漁歌少女“白絲絲”動漫IP形象,創(chuàng)作了以平海非遺文化為主題的文創(chuàng)產品,如帆布袋、明信片等。

        經過對目標用戶群體的市場調研,該團隊策劃并制作了一款H5頁面,頁面設計包含平面圖例、旅游路線指引和信息檢索等內容。視覺設計上,頁面采用古風元素和傳統(tǒng)色彩,融入“舞鯉魚”、“鳳舞”和漁歌等元素。該頁面通過虛擬互動體驗,用戶可通過點擊、滑動等操作探索古城,享受旅游路線指引和歷史背景介紹的服務。

        該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團隊正在制作紀錄片,將此次調研采訪成果通過網絡傳播,讓惠東漁歌等特色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團隊也將繼續(xù)用青春智慧,助力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沈楓 羅梓寧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