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東白盆珠鎮搶抓“百千萬工程”機遇打造美麗家園
今年引進項目投資68億元激活“美麗經濟”
這里有山——粵東南第一峰蓮花山,這里有水——粵港澳大灣區最大水庫白盆珠水庫,這里還有“海絲”史跡——廣東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古窯址白馬窯址群……白盆珠鎮如同鑲嵌在惠東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山水相依,人文相伴,生態相融,持續散發著熠熠光彩。
近年來,白盆珠鎮先后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生態宜居示范鎮、省級衛生鎮、省鄉村治理示范鎮、省森林城鎮等榮譽稱號。今年11月,白盆珠鎮被確定為廣東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鎮,橫江村和白馬村也被確定為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白盆珠鎮黨委書記劉健鋒形容這是“‘行船向西起東風’的難得機會”,接下來將堅持把生態作為強鎮之基,把產業作為立鎮之本,依托白盆珠秀美的生態風光、豐富的偏硅酸鈉溫泉、特色的農業資源和厚重的人文底蘊,以“三水兩茶一窯址三節點”為發展思路,搶抓“百千萬工程”機遇,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白盆珠鎮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生態環境秀美。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哈鵬 攝
打造美麗家園
堅持生態保護和人居環境“兩手抓”“雙優化”
圩鎮上,主干道瀝青路面平整,車流行人有序,商鋪門面整潔統一;鄉村里,村道綠樹成蔭,干凈清爽,精致美觀的“四小園”隨處可見;視野往上,再望遠一點,藍天白云下的白盆珠,群山疊翠,碧水生輝,自然風光美不勝收……
生態是最大的發展資源,良好的環境則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近年來,白盆珠鎮堅持生態保護和人居環境整治“兩手抓”“雙優化”,大幅提升美麗圩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家園。
完善基礎設施方面,投資6584萬元,規劃并完成以圩鎮為重要節點的18公里示范帶建設:實施交通路網改造提升工程,鋪設瀝青路面和綠化帶37公里,改造村巷道8.7公里,建設村道10.2公里;鎮區街道實現路燈安裝全覆蓋,亮燈率達100%;深入實施圩鎮地下通信線路及排水系統集中處理工程,完成“三線”規整;實施美麗圩鎮改造項目及S356線主干道風貌管控項目,實現村莊村容村貌整齊劃一。
優化生態環境方面,投入2000多萬元完善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覆蓋,全鎮污水處理設施和生活垃圾清理清運均交由第三方管護,確保垃圾不下地、污水不入河。全面落實河長制、林長制,嚴厲打擊破壞環境違法行為,森林覆蓋率保持在91%以上,水系水質保持Ⅱ類水平,守護青山綠水。
提升人居環境方面,創新開展“345”黨建品牌活動(即每周三開展黨群清潔日,打造“四小園”,進行“五星衛生戶”評比,凝心聚力共建宜居家園),已建設“四小園”238個、“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示范點39個,“五星”戶占全鎮常住戶的90%以上,并開展“小手拉大手”“半邊天·種花田”主題實踐活動,充分調動起群眾愛護環境的積極性,形成“戶戶參與、家家爭先”的良好氛圍,鄉村變得更凈更綠更美。
加強示范引領
把橫江白馬兩個典型村打造成3A級景區
唯美山水、詩畫田園……位于白馬河畔的橫江村和白馬村,不僅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里發現的三官坑窯址和白馬窯址是白馬明代窯址群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三官坑窯址入選“廣東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發現”。據悉,惠州之所以能夠進入“海絲聯盟城市”,白馬窯的考古發掘與研究起了關鍵作用。
考古發現,白馬明代窯址群創燒年代為明代,明代中期達到興盛,產品以仿龍泉青瓷器為主。如今,走進橫江村,一幅幅以“青瓷文化”為主題的墻繪映入眼簾,讓人仿佛走進瓷器的世界,感受數百年前的榮光。
劉健鋒介紹,今年11月,橫江村和白馬村被確定為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接下來,白盆珠鎮將全力推進兩個典型村建設,做活特色文章,打造橫江、白馬兩個3A級景區,通過景區化運營,帶動特色產業體系構建、村集體增收、生態環境提升。同時發揮好典型村的標桿示范作用,引領全鎮各村、社區打牢基礎、協調發展。
立足橫江村挖掘發現的三官坑窯址,高標準推進鄉村文旅發展。白盆珠鎮計劃投入1700多萬元打造“橫江貿寶·青瓷記憶”3A級旅游景區。景區計劃以培育“青瓷小鎮”為主題,將龍泉青瓷形象與橫江村風貌巧妙結合,打造“一步一趣景,一墻一文化”的特色場景。目前橫江村完成“青瓷文化”墻繪改造50棟,打造1.5公里陶瓷藝術街,并對沿線道路進行了綠化美化,為典型村培育注入特色文化內核。
同時,以項目帶動發展。白盆珠鎮廣泛發動黨員群眾、外出鄉賢參與支持典型村培育工作,發動鄉賢投資1100多萬元發展農業項目、打造兩個網紅露營項目,年游客可達60萬人次。圍繞白盆珠的地熱資源,在橫江和白馬村共引進了4個溫泉民宿項目,目前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其中總投資1.2億元、落戶橫江村的宏俊盛溫泉旅游酒店項目已動工。
落戶在白馬村的華苑研學培訓基地項目正在完善相關建設手續,建成后該項目日培訓人數可達200~800人次。通過引進項目持續增強鄉村的造血功能,預計今年橫江村集體收入可突破50萬元,白馬村超過40萬元,帶動群眾就業300人。
發展“美麗經濟”
以“三水兩茶一窯址三節點”推進鄉村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劉健鋒介紹,白盆珠鎮堅持把產業作為立鎮之本,以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為重要載體,立足白盆珠鎮的資源稟賦,按照“三水兩茶一窯址三節點”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謀劃具有白盆珠特色的“美麗經濟”。
做好“三水”大文章方面,依托水庫水、西枝江水、溫泉水,建設第一期27公里環湖綠道和18公里沿江綠道,形成43公里全馬賽道。同時,謀劃推進高端溫泉民宿項目建設,構建都市人群休閑減壓的“世外桃源”。
推進“兩茶”轉型升級方面,完成巖茶加工基地建設,在基地建設“博士小院”,讓高層次人才指導服務惠東巖茶產業發展;挖掘橫坑茶500年悠久歷史,建設惠州第一個茶廉文化教育基地,打造成廣東東江干部學院現場教學點。
擦亮“一窯址”文化名片方面,配合省建設全國第14個陶瓷標本庫房,加快國家級遺址公園的規劃建設,打造文旅“新地標”。
統籌“三節點”建設方面,率先在全市建成以沉香為主題的三產融合示范基地,建設石頭柑農業公園,大力推進“山貨出山·預制菜”項目。
“根據前期調研,惠東山區6個鄉鎮一年種植的農產品產值有15億~18億元,但是整個片區沒有一家物流公司,也沒有冷鏈凍庫。”劉健鋒說,白盆珠鎮在圩鎮附近的雙金村打造“山貨出山冷鏈物流中心”,計劃年底啟用,可以破解惠東山區農產品銷售難題,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
劉健鋒還提到,2023年以來,白盆珠鎮搶抓“百千萬工程”機遇,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23年落地到白盆珠的產業項目,投資額達到68億元,包括獨立儲能電站、飲用天然水廠、德琳農場教育振興產業園等一批優質項目。“這些項目的落戶將進一步推動白盆珠高質量發展,讓白盆珠這個山區小鎮的美麗資源轉化為帶領百姓勤勞致富的‘美麗經濟’。”劉健鋒說。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駱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