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平山老城深藏古建古跡!古巷老街四通八達…

        原標題:

        平山老城深藏古建古跡 老街深巷猶顯歷史韻味

        “老平山味道”歷史街區修復提升工程入選2022年惠東縣十件民生實事

        近期,2022年惠州市惠東縣十件民生實事出爐,“老平山味道”歷史街區修復提升工程入選。據史料記載,平山老城“肇始隋唐,肆成兩宋,商榮明清”。千百年來,這座古老的城邑經歷了從驛站到墟鎮的滄桑流變,承載著惠東縣城社會經濟變遷的歷史記憶,是眾多惠東百姓心中的鄉愁紐帶。

        日前記者走訪發現,如今平山老城內不少古巷老街仍保留著昔日歷史風貌——南門巷、十三巷等巷道街區古建古跡眾多,彰顯歷史韻味;大米街、糖街等商貿古街縱橫交錯,商鋪林立,見證了昔日平山墟的繁盛浮沉。遺憾的是,城市化浪潮之下,老城區的珍貴古建筑、古遺跡正遭遇鋼筋泥土的侵蝕、覆蓋。如今故紙蒙塵、古屋破敗,昔日流傳在古巷老街的老城變遷故事,也漸漸難以考究追溯。唯有街頭巷尾遲暮老人的記憶碎片中,殘留著老城昔日盛景。

        近年來,各界積極呼吁挖掘傳承老城歷史文化資源,修復提升歷史街區風貌。隨著“老平山味道”歷史街區修復提升工程的開展,平山老城將煥發生機活力。惠州歷史文化傳承有關專家指出,推進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要以傳承歷史文化、改善民居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并結合區域和地方的歷史遺產和特色文化打造亮點。


      經過修繕的十三巷門樓彰顯古樸

        走訪

        平山老城古跡眾多 古巷老街四通八達

        花開似錦,春色正好。日前,記者來到惠東縣平山街道老城區,從車水馬龍的人民路西側拐入龍源路,前行數百米便來到平山老城的腹地。老城區內巷道相連、四通八達,若非有兩位平山老居民領路,難免迷路其中。

        上午時分,記者漫步南門巷居民區,巷道兩側分布著密集的老舊居民樓,夾雜著幾座古樸的老建筑、舊祖屋。巷道間行人寥落,門廊間有孩童追逐玩耍,偶見老人圍坐在小賣鋪前閑聊。古街區的遺韻與城鎮化的氣息相互融合,不失為一道風景。

        如今居住在平山地區的年輕一代大多不熟知,古代平山老城是一座“小城堡”。明朝年間,平山地區始筑小城,建有東、西、南、北4座城門樓,如今城門城墻幾乎都已湮沒在城鎮化浪潮中。不過,循著南門巷、上西門等古街巷名稱仍能感受到古城的基礎格局。


      老城里個別老建筑年久失修,草莽叢生

        南門巷中段東側有一堵矮墻,目光越過斑駁的墻體,看到一口被圍蔽起來的古井——惠東縣歷史建筑南門井。居住在附近的老人說,以前老城區居民用水都到此處打水。順著南門巷繼續前行,一扇古色古香的朱色大門引人注目,門下橫梁有精美雕花,據住在南門巷的老人卓叔介紹,此門被稱為“卓屋大門”,門內便是舊時平山老城里名氣頗大的卓氏家族祖屋。

        走進卓屋大門,一片空地映入眼簾,左側是一口形制獨特的六角形古井,卓叔介紹,這口井歷史悠久,井壁刻有字,是平山老城珍貴的古建遺存。記者了解到,精美的私井一般為財力雄厚的家族挖建。卓氏祖屋內巷弄相通,部分墻體稍有毀壞,但基本格局保存完好。朱樓綺戶,繁華不復,透過蒙塵的木雕彩繪,古建筑昔日的華美隱約可見。

        南門巷北端通往老城十三巷,巷口修筑起了一個青石材質的門樓,上書“十三巷”。記者在巷道兩側看到不少祖屋宗祠,在后人的悉心修繕下古韻猶存。

        從十三巷出來,走到城西路西側,便來到平山老城繁盛一時的商貿街區。記者走訪了草街、下米行、廣和街、糖街、大米街等,各街道巷弄相接,商鋪并列排開,格局相似,透露出古老的秩序感。

        記者留意到,廣和街、糖街等老街的部分建筑保留著古代商鋪的格局。其中一些建筑大門一側還修建了一扇小門,居住在本地的老人說,這是以前商鋪的貨物通道。如今古老的商貿街已經褪去昔日的喧囂,隨著居民樓加高,巷道略顯陰暗。

        歷史歲月滲透進古建筑斑駁的墻體中,恍惚間,商販的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似從遙遠的歲月里傳來,在狹窄的巷道間回蕩著。


      南門井四周有矮墻圍蔽

        溯源

        明朝平山始筑城堡 墟鎮繁盛閃耀“頭平之光”  

        據史料記載,平山老城“肇始隋唐,肆成兩宋,商榮明清”。歷史流變,大約在隋唐至南宋時期,中原地區的漢民南遷,平山地區人口逐漸增多,社會經濟日臻活躍,從最初的固、屋、坊、村、巷,發展為成片的居住區。

        北宋時期,平山屬循州轄境,被稱為“洪堂市”,形成了惠東地區最早的墟市;明洪武九年(1376)設平山驛;清雍正八年(1730)設平山司。明清時期,惠東地區漁鹽業興旺,平山因驛道而興、乘漁鹽而旺,成為名噪一時的“大墟場”。

        據載,由于平山城地處水路交通要塞,商貿往來頻繁,城內外日益繁盛。明朝時期平山開始修筑城堡,建有4座城門樓,門樓之間則修筑起間斷而不完整的城墻,當時的驛站、郵鋪等機構均設于城堡內以資防衛。明末清初,由于朝代更迭戰亂紛紛,許、林、楊、王、鄭、鄧、史等姓氏族人從福建漳州遷入平山,平山城人口迎來大規模增長。


      平山司圖(翻拍)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居住在平山老城區的居民,其先祖大多是從漳州一帶遷入此地,因此老城區多數居民都會說閩南語,平山老城區也被稱為“小漳州”。其中,考察平山老城王氏族譜可知,王氏先祖于明朝天啟年間從福建漳州遷入平山時,城內已人滿為患,就選在城外落擔開基。清初,各地鹽販在平山聚居,形成一處村落,今稱平山新圍村。

        在漁鹽業的帶動下,清代平山老城內外民居稠密、墟鎮繁華、百業興旺。老城一側的西枝江船運繁忙,來自各地的船只首尾相接;江邊兩岸的渡口裝卸繁忙,人聲鼎沸。臨近平山城的西枝江“三錦渡”(水仙爺渡、正渡頭、二渡頭)便是當時最為熱鬧繁盛的渡口,而平山墟以水仙爺渡為中心延伸發展,形成東盛街、廣和街、老鹽街、咸魚街、大米街、糖街、餅街(原洪堂市)、碗巷、石灰行等眾多分類專營的商業街道。

        清康熙年間,平山“大墟場”盛名在外,“頭平、二淡、三多祝”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據《惠東縣志》記載:至20世紀40年代,平山東盛街每天上市的谷米、梅菜、糖油就逾千擔,咸魚行店鋪收購魚貨有時要做到晚上七八點鐘才打烊。


      老城區里有不少祖屋宗祠

        聲音

        老街古韻日漸淡去 古屋破敗亟待維護  

        “頭平之光”的歷史盛名,為如今的平山老城凝練了厚重的歷史人文底蘊。不過記者走訪發現,那些滲入古巷老街中的老城歷史記憶,正逐漸被城鎮化發展的浪潮抹去。

        平山老城由眾多老街區、巷道串聯,街區內的建筑存在年久老舊、功能老化等問題,少量古建舊址有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的掛牌,但由于保護修繕工作滯后,很多承載著老城歷史文化的古建筑已被現代民房取代、擠壓。也正因如此,古巷老街的歷史韻味日漸淡去。

        “以前南門巷老街區很熱鬧,現在家族子孫大多在外打拼,很少回來祖屋。”從小在南門巷長大的卓姨說,南門巷、十三巷一帶的古街區曾是平山老城人口稠密之地,平山老城多家氏族聚居于此,聽祖輩說,舊時這里的百姓有的以經商謀生,有的從事貨物搬運;有財力雄厚的家族在草街等商貿街購置了商鋪出租,也有書香望族培養出不少科舉人才。不過隨著故紙蒙塵、古屋破敗,昔日流傳在古巷老街的家族浮沉、歷史變遷故事正淡出一代代人的記憶。


      老街古巷韻味濃

        記者留意到,如今平山老城里的古巷老街略顯寂寥,不少人去樓空的老房屋早已荒廢無人居住,小院窗臺草莽叢生;古建筑的灰墻上或是爬滿青苔,或是破敗瀕倒。卓姨說,現在街區還有不少戶人家保留著百年老屋,但近些年來,越來越多街坊將祖屋修建成現代民房,租給外來務工人員。

        在城西路另一邊,那些承載著昔日平山“大墟場”榮光的商貿街,如今也已繁華散盡,歸于平寂。記者在糖街看到,古代街巷地面的斑駁石塊被水泥地取代,不少老商鋪門店經過修葺翻新貼上了現代瓷磚,刷上了灰色水泥,成為居民住宅。

        “這些年縣城發展迅速,老街區大多都變了樣。”老平山人卓叔對平山老城有深深的家鄉情懷,他表示,平山老城不僅是一代代氏族子孫的鄉愁紐帶,更是惠東縣城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應該加大力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妥善維護古跡古建。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惠東已陸續對老城區的古建古跡進行修繕,其中十三巷門樓經過修繕煥然一新;南門井、棋盤圍古井等均掛上歷史建筑標識,得到妥善維護。不久前,“老平山味道”歷史街區修復提升工程入選為2022年惠東縣十件民生實事。隨著項目實施,平山老城將有望煥發活力,形成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


      老城里古商貿街墻體斑駁

        展望

        讓歷史街區承載老城記憶和民生功能  

        記者了解到,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部分老城區、老街區已經很難承載現代居住與商業生產需求,并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老舊、交通不暢、停車困難等問題。對此,如何正確處理老街區歷史風貌與城市建設、周邊環境的關系,成為各地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關鍵議題之一。

        據介紹,“老平山味道”歷史街區修復提升工程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主要內容包括對城西路(解放北路至城西市場,長約120米)沿街建筑、道路、排水進行修復加固,恢復建筑原有風貌,引入平山特色美食和手工藝品經營,將該路段打造成平山美食聚集地等。

        今年3月底,惠東縣委書記郭武飄帶隊到平山街道老城區,就關于“老平山味道”歷史街區修復提升工程進行調研。郭武飄指出,老城區是一座城市生活的印記,見證了城市演變的“歷史年輪”,老城區改造應當留住城市的文化脈絡和城市的鄉愁,讓歷史街區繼續承載老城記憶和民生功能。

        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居民對平山老城的修復改造深感期待。在平山街道華僑城片區經營茶飲店的小周說,他在開店選址階段,也曾到平山老城區走過,那里不少街道仍保留著歷史韻味,但由于老城區人流量較少,且停車不便,最后還是選擇了華僑城片區。

        “平山老城若能借鑒惠州水東街的經驗,基于年輕人喜好引入餐飲、娛樂、休閑等多元化業態,打造成融合現代風格和老城特色的歷史街區,或許能成為惠東縣城的一大亮點。”小周說。

        如何推動歷史街區文化資源挖掘保護與城市建設有機融合?惠州市政協委員鄒雄彬表示,推進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利用,要以傳承歷史文化、改善民居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為目的,做到科學謀劃、整體布局、分期實施、逐步推進,結合區域和地方的歷史遺產和特色文化突出重點、打造亮點。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有關專家曾提出,歷史街區的底蘊根基是遺存的古建古跡,保護與發展應并行推動,在使用中保護,在留住古建古跡特色外觀的“形”和文化內涵的“魂”的同時,賦予歷史街區新時代的功能。

        策劃/統籌 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麗媛

        

      編輯: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