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高潭“馬克思街”上游人如織。街道最大限度還原革命時代的風貌,游客置身其中,感觸頗深。距離一百多公里的惠東港口同樣熱鬧非凡,這是港口英雄民兵連的駐地,在連長李偉美的介紹下,當年那場壯烈的戰斗在游客的腦海里清晰了起來。先輩的浴血奮戰,換來了如今的繁榮。時間早、范圍廣、影響大、遺址多是惠東紅色革命歷史的主要特點。從去年8月開始,本報在《惠東視點》人文版開設“尋找紅色足跡”欄目,尋找惠東紅色足跡,至今已推出八期系列報道,本期將進行綜述報道。
1922年,“農民運動大王”彭湃從海豐徒步到高潭,點燃了革命之火,惠東的革命歷史在高潭起步。高潭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建立的東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首批區級蘇維埃政權的誕生地之一。
沿山而下,惠東的紅色足跡遍布安墩、白盆珠、多祝等地。粵贛湘邊縱隊在安墩成立,助力整個廣東解放;白盆珠高山密林間的紅色影蹤,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惠紫人民自衛大隊在多祝成立,“圩日鋤奸”等英雄事跡廣為流傳……足跡延伸到海邊,繼而染紅了稔山、港口等地。1928年至1929年間,稔山雁湖人民前后5批次通過交通情報路線把包括徐向前在內的200余名紅軍官兵及國際友人,安全護送到香港,再轉移到全國各地;1962年10月7日,美蔣武裝特務偷偷登陸小星山島,港口民兵連浴血奮戰,殲滅了這股特務,染紅了小星山……從高潭,走過安墩、白盆珠、多祝、稔山、港口再到梁化,百年過去,這些足跡依然鮮紅,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安墩鎮鄉村新貌。
早
成立全國首批區級蘇維埃政權之一
如今的高潭圩鎮,跟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按照革命時期的風貌重新修葺的“馬克思街”和“列寧街”成為網紅打卡點,更是人民追憶烽火歲月的一大去處。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當地游人如織,熙熙攘攘,繁華熱鬧。
高潭是惠東乃至我市革命最早的發源地。早在1922年10月,較早接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先進知識青年彭湃,在海陸豐從事農民運動并發展迅猛,牽頭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海豐特別支部,帶領團員深入勞苦大眾,宣傳革命理想,動員農民起來革命。1923年元旦,彭湃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農會——海豐總農會,開展農民運動,并迅速把革命的星星之火引到惠東高潭及周邊地區。1923年4月,高潭區農會成立,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式點燃,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惠東縣高潭成為惠東早期革命運動的主要地方。
除了革命起源早之外,高潭還是全國首批成立區級蘇維埃政權的地區之一。1927年10月,南昌起義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余部1000余人抵達高潭中洞,高潭中洞成為東江流域革命斗爭的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也是東江流域革命的大后方和根據地。同年11月11日,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黃星南當選為第一任區蘇維埃政府主席。這是當時全國首批區級蘇維埃政權之一。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成立當天,高潭圩鎮的老街、新街分別改名為“馬克思街”和“列寧街”。
今年“五一”小長假前,中洞村民戴仕球驅車100多公里,從深圳回到中洞老家。面對熱鬧的中洞村,他感慨萬千,這曾是他奮斗3年多的熱土。此前,他曾任中洞村黨支部書記,中洞的華麗轉身有他擔當的身影。4年多以前,他放棄在深圳的高薪職業,繼承先輩遺志,挑起了中洞發展的重擔。在他的帶領下,中洞村面貌一新。戴仕球來到紅軍井邊,井水甘冽,而其身后,是紅軍最早的被服廠。
1927年5月,為救治在戰斗中受傷的革命軍人,東江特委在中洞村借用民房設立了一間醫療所。其后,工農討逆軍在海陸豐戰斗中獲得了大批醫療器械和藥品,醫療所得到了快速發展。南昌起義軍到達中洞村時,數百傷病員在醫療所治療,醫療所隨后擴建為紅軍醫院,是最早建立的紅軍醫院。
1927年11月,彭湃回到東江地區后,要求中洞紅軍醫院建成軍民兩用醫院。南昌起義部隊到達中洞村改編為紅二師后,被服廠主要為部隊生產軍衣、軍被、軍帽、桐油雨衣、子彈帶、旗幟等,為紅二、四師的整編和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該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最早建立的被服廠。此外,當時成立的軍械修理組后來擴大為兵工廠,主要任務是制造地雷、手榴彈、土槍、土炮、生鐵彈及修理槍械等。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最早建立的兵工廠。
“忠誠如鐵、敢為人先、不怕犧牲、一往無前”是高潭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高潭的農民革命,走在了我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前列,走在了我國開展蘇維埃運動的前列,走在了全國最早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前列。”2017年,時任廣東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南方醫科大學教授林雄輝曾如此評價高潭革命精神。
多
惠東紅色革命遺址達160多處
自鴉片戰爭以來,惠東人民高舉反帝反封建旗幟,前仆后繼,浴血奮戰。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孫中山組織和發動的惠州三洲田起義首戰告捷后,轉戰惠陽各地,在多祝設立大本營,發動群眾起來推翻清王朝。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惠東人民革命斗爭運動翻開新的一頁。周恩來、彭湃、葉劍英、阮嘯仙、徐向前、惲代英、曾生都曾在這里戰斗過。
彭湃自不必贅述,自1922年開始,他的足跡遍布惠東山區,是惠東革命的主要引路人。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席卷惠東,兩次東征,眾多革命前輩紛紛來到惠東這片熱土,留下足跡。其中,在第二次東征期間,周恩來以東征軍政治部總主任的身份率部東征,也曾親臨惠東戰場,并帶領政工人員在惠東平山訪貧問苦,宣傳革命思想。
雁湖村是眾多革命前輩到過的地方,李濤將軍是其中之一。1928年,由于國民黨軍閥的瘋狂圍剿和黨內肅反擴大化,東江革命形式急轉直下,為了轉移紅軍將領離開東江,李濤任廣東省委特派員與雁湖村民高維全一同,協助東江紅軍出港。期間,李濤與高維全寢食同步,情如手足,留下了一段佳話。
另外,徐向前、葉劍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惠東留下過足跡。前輩名人多,自然留下的革命遺址就多。根據統計,目前,惠東保存革命舊(遺)址、戰斗舊(遺)址、紀念設施、名人故居共160多處,是惠州市革命舊(遺)址最多的縣。從高潭開始,沿山路而下,寶口、安墩、白盆珠、多祝等鎮,均保存有紅色革命遺址,粵贛湘邊縱隊紀念公園、江南地區督導處辦公室舊址、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司令部舊址……閃耀了惠東山區。
中洞村百慶樓。
高潭鎮馬克思街。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1925年2月和10月,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途經白花、平山、多祝、新庵、高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惠東各地軍民多次組織武裝起義,僅平山就曾舉行三次武裝起義,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謝洞的革命歷史源遠流長,素有“紅色堡壘村”之稱,謝洞革命老區如今建設如火如荼,曾經是中共惠陽縣委機關辦公舊址的王松故居依然屹立。“那些事已過去很久了,很多人都不記得,我們有義務讓后人銘記先輩的革命事跡。”王德明說。作為革命先烈王松之子,他與兒子王擁文奔走半生,致力挖掘先輩革命事跡,守護著當年屬于謝洞的紅色印記。
大
邊縱誕生地配合大軍解放全廣東
自高潭點燃革命星火,便正式翻開了惠東的革命歷史。縱觀整段惠東革命歷史,除了革命起源早之外,革命事件的影響力之大更是周邊城市所沒有的。比如說,高潭是全國首批成立區級蘇維埃政權的地區之一,高潭一度成為粵東革命的核心地帶,而“中洞改編”則將高潭乃至整個惠東的革命歷史推上了一個新高度。
南昌起義后,起義軍揮師南下粵東,受到廣東軍閥的重兵圍堵。南昌起義軍第二十軍第一、二師先行進入陸豐,被張發奎部截擊失散。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從陸豐東南部轉戰大安、新田,約1200人于1927年10月12日進入高潭中洞。
1927年5月初,海陸惠紫4縣農軍第一次暴動失敗后,海陸惠紫農軍在林道文、劉琴西的率領下,隨黨的領導機關首次撤退到中洞村。同年8月,廣東省委派黃雍到中洞村,成立東江革命委員會。同時,南昌起義軍葉挺、賀龍余部到達中洞村后,中共東江特委對起義軍進行了改編,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第四團,史稱“中洞改編”,師部設在中洞百慶樓。南昌起義軍在中洞改編,使東江地區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規軍隊,聲威大振。而此次改編更是明確了工農革命軍的性質、任務以及中國共產黨在軍隊中的領導地位等重大原則問題,為人民軍隊的創建作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
高潭固然是惠東的紅色核心,影響巨大,但誕生在惠東安墩的粵贛湘邊縱隊同樣不遑多讓。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與閩粵贛邊縱隊、桂滇黔邊縱隊聯合發表宣言,宣告粵贛湘邊縱隊在安墩鎮正式成立。邊縱從建立初期400多人發展到3.8萬人,活動區域遍及粵贛湘邊區56個縣。在南下大軍入粵前,開辟了閩西南和粵東北縱橫1000里的解放區,建立了擁有400萬人口的根據地,率先創建廣東最早的解放區和根據地。粵贛湘邊縱隊配合南下大軍僅用1個月解放全廣東,為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功勛的背后,是先烈前赴后繼的奉獻,惠東人民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28年3月后,海陸豐根據地在敵軍重兵圍剿下形勢逆轉,戰斗在東江的紅二、紅四師傷亡慘重,流散人員不少。此時,廣東省委特派員李濤到雁湖村與高維全一起加強地下交通情報路線建設,與高維全一起指揮東江紅軍出港。當時海豐和汕尾等海面被敵人炮艇嚴密控制,連漁民都不準出海捕魚,紅軍要出港,只能通過唯一的地下交通情報路線。高維全不辱使命,從1928年7月開始,至1929年春,將5批紅軍官兵近200人安全護送至香港(其中有徐向前、顏昌頤、董朗等人),很好地保存了革命的火種。
廣
全縣各鎮都參與了各個時期革命斗爭
縱觀惠東紅色革命歷史,從1922年彭湃在高潭點燃革命之火開始算起,惠東人民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四個時期,是東江地區革命斗爭的發源地之一,在廣東乃至全國的革命歷史上有著特殊地位。
惠東紅色革命不僅時間跨度大,革命范圍也廣。從地域上看,惠東縣幾乎全縣各鎮都不同程度參與到各個時期的革命斗爭當中。高潭、安墩、白盆珠等山區鎮是惠東縣革命時期的中心地帶,事跡已經不用過多贅述。單從縣城到沿海而言,幾乎全部鄉鎮參與了革命。東征時期,東征軍兩次途經白花、平山、多祝、新庵、高潭。
抗日戰爭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斗爭遍及惠東全縣,惠東人民在平山、多祝、高潭等地開展了廣泛的抗日救亡運動,繼而開辟了稔平半島沿海抗日根據地,開展驅逐敵寇、保家衛國的斗爭。
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后,內戰烽煙再起,惠東人民重建自衛武裝。1949年1月1日誕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在邊縱的協助下,1949年八九月間,解放軍迅速解放了整個粵贛湘邊地區。1950年2月,粵贛湘邊縱隊番號撤銷。史料記載,粵贛湘邊縱隊是一支繼承發揚東江縱隊革命傳統的戰斗部隊,自建立武裝隊伍開始至全區解放3年多時間里,武裝隊伍發展到38000多人,參加較大的戰斗848次,解放了全區所管轄的縣份,并配合南下大軍第四兵團、第十五兵團、兩廣縱隊一起解放了廣州市及廣東一大片地區。
新中國成立后,惠東人民繼續發揚革命光榮傳統,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邊防作出巨大貢獻。1962年10月7日,一股美蔣武裝特務從臺灣偷偷登陸小星山島,港口民兵連獲得消息后給予迎頭痛擊,浴血奮戰,包括連長張苞在內的3位民兵在戰斗中犧牲,殲滅了這股特務。小星山戰斗開創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民兵為主對敵作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典范。當年11月3日,廣東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追認張苞、徐景松、馬德強為革命烈士并記一等功,追授張苞“民兵戰斗英雄”榮譽稱號。1964年8月5日,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領導機關在廣州隆重舉行命名大會,授予港口人民公社基干民兵連“英雄民兵連”榮譽稱號,時任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贊譽他們是“南海長城”。
在百年的革命和人民解放事業及社會主義建設中,惠東人民的優秀兒女,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筑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永留人間。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蔡偉健 特約通訊員黃少卿 通訊員葉衍達